“知识图谱”在旅游管理学科课程教学中的系统应用
2013-12-29杨宏伟
摘 要:近年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研究和探索越来越集中在了课程改革和手段创新方面。旅游管理学科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性学科,其改革要求更为突出。知识图谱作为是一种用简单明了的可视化技术将各种资料、信息通过组合形式描述、演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知识识别”、“知识分类”、“知识结构化”和“知识体系化”的过程,建立了通用、便于规范、检查与操作的教学模式,在传递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最符合“能力为主线、优化学生学习的投入产出比率”的思辨性、灵动性和创新性特征明显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
关键词:知识图谱 旅游管理学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47-02
根据最新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旅游管理成为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并列在管理学之下的一个学科门类,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全社会对旅游管理学科教育的认识提高与肯定程度,同时也给旅游管理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改革要求,如何能够真正通过改革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摆在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更为紧迫的任务。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客观来看,自从现代大学出现以来,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就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的讨论与研究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被公认为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目标,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优化、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培养方法手段是否科学”则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由此,减少理论教学、加大实习实践教学力度;推广采用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似乎成为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近些年来表现的愈加突出。在思考之后,笔者认为,不触及“灵魂”的改革是无效的改革,其实质仅仅是简单的“表演”。围绕“能力”主线如何真正突破瓶颈、优化学生学习的投入产出比率应该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作为典型的应用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方面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专业教育教学本身。但是,在进一步冷静下来之后却发现,由于历史较短但发展迅猛等原因使然,目前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方面仍然还普遍存在着与应用型专业特色不相符合的问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培养投入与时间成本”、“学生知识集成与能力构架”等方面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这些问题急需得到有效解决,而目前仍在通用的“以课程为基本单元、‘单科独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和满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当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也就自然成为每一个旅游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多方寻找之后,将“知识图谱”系统应用于旅游管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及其体系创新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知识图谱的实质与内涵
知识图谱是一种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通的途径,其实质是用简单明了的可视化技术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组合形式描述、演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方法。其中的“图”指的是图示,“谱”指的是系统,图与谱合一则是知识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述。目前,知识图谱大多作为知识管理的形式被运用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表现为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可以看出,知识图谱能够非常简洁、清晰地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形态结构、成因机制、组成物质、动态变化等综合性、复杂性规律,对通过在积累知识资产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员工间的相互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再利用和知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利于个体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集体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强化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是,知识图谱在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显然与企业中不尽相同。而应该是一种以学科、专业为平台的学习方法和理念。笔者认为,其本质是通过知识计量、数据挖掘和图形绘制的过程揭示知识的动态发展规律和知识体系结构,从而为学生真正系统了解、掌握知识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图谱是对“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和科学设计的系统工程,是对学生“知识减量与技能增量后适用、实用的知识集成、知识拓展、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能力”的追求。与目前的传统学习相比较,知识图谱用非常清晰、明确的方式表现知识点和关联结构,对降低学习成本、提高知识系统性和运用能力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知识图谱”在旅游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通过前述内容不难看出,“知识图谱”的思路体系下,旅游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效率评估和过程决策为基础,通过对课程教学系统的重新整合来创新和实现的,大致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一)知识识别
知识识别是形成课程知识传授方法的基础,也为知识的图谱化创造条件。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出知识点;二是识别出知识间的关系。在识别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形成教学的不同偏重。如:低年级学生一般对专业了解的不多,同时,在其后的专业学习中还会遇到相关知识点。因此,其知识的传授以普及性的介绍为主,对概念的辨析显然是重点,应用图片、视屏等教学工具具有能够更快、更好地被理解的优势;而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课程知识传授就应该主要以提升理解和探究能力为主,教学中一方面应该随时回顾之前的概念,另外应该在其基础上增加由概念引发的关联知识的系统分析。同样,一门课程中的知识点有多少,哪些是交叉的、哪些是独立的也要加以识别,这样才能够有效组织教学。
(二)知识分类
客观上讲,“知识”本身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如果仅仅是识别知识而不对知识进行必要的分类,势必会形成对知识结构的认识模糊,当然也就直接会导致知识传授和知识接受的模糊。当然,分类也必须要建立在知识识别的基础上,归纳不出知识点,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分类。目前,最常见、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之不同,“知识图谱”的思路下是通过DIK(数据、信息、知识)的金字塔体系来形成知识分类的,即通过分析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明确知识结构。即:将课程要反映的综合信息细化之后会得到知识点,而将知识点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分解后也就简化成为知识类型。如:《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一般原则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管理实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是按照“研究对象、基本概念、旅游与旅游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者与旅游流、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旅游宏观管理”等章节来进行排布的,结构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条理,但是各部分的联系不够紧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混乱。而在“知识图谱”体系下,该课程知识被分类为“旅游”、“旅游者”、“旅游流”、“旅游产品”、“旅游要素”等原理知识;“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开发”等技能知识和“旅游企业管理”等事实知识,最终综合为“基本理论”、“旅游者”、“旅游经济”几个部分。
不难看出,这样的分类将课程结构简化并形成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若干知识点及其体系,在传授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基本建立了学生的课程思维结构、对实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知识结构化
所谓知识结构化就是将被识别出并分类后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来进行排列。通过识别与分类,基本对知识点有了有关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按照什么结构化知识才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步,可以采用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因果关系图”、“ABC分类法”来辅助进行。恰如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中,知识又被结构化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体系。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结构化为不同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当然,不同体系的知识赋予了不同的掌握原则:原理知识需要被准确记忆;技能知识需要再理解后应用,而事实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分析总结。
(四)知识系统化
对单科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旅游学科教育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并学会对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实现教育目标和组织目标。由此,知识系统的形成是在旅游学科课程体系创新与构建中应用“知识图谱”的核心目的,当然,专业知识的系统化是建立在课程知识的结构化基础上,同时结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将课程间的联系点明确地标示出来,以便于在教学中按照先后逻辑进行合理的增减。这一问题要考虑到两个方面:
首先,要构建一个明晰的课程知识体系。对课程的章节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如,参考图2的结构绘出各门课程的结构图,建立便于形成课程知识交流的基本环境。
其次,构建出有利于开发利用的不同课程间的关系模型。按照一定的能力要求或实际工作标准来形成课程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图,将课程关系图细化到课程知识点关系图,从而形成了最终的专业知识图谱。
如:以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景点导游服务能力为起点。则形成了集合“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心理学”、“管理学”课程的关系图,而在对关系图的进一步分解中,则表现为对导游人员的“说”(景区景点讲解,依托旅游心理学、导游基础)、“引”(引导游客,依托管理学、旅游心理学)、“调”(调动游客积极性,依托导游实务、管理学)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被相关课程中的有关知识点支撑,由此,讲知识点与能力与标准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教学中只要在完成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告诉学生他们之间基于什么样的联系、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如果在授课或入学之初就能够将知识图谱交给学生,更能够是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需要学习什么,进而采取有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与教师配合,形成教育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变化,有效节约学习时间、降低学习的综合成本,同时还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生对教育教学动态性要求增强和教师教学手段惯性思维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为旅游管理学科教育教学解决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捷径可走,看似简单的问题也还需要不断的梳理、全面的分析和大胆的实践。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2129)】
参考文献:
1.张福学.知识管理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左美云.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
3.杨梅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学术界,2000(5)
5.彼得·P.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6.Durcker P P. Post—captipalit society.Oxford:Butterworth Henie mann,1993
7.加内什·纳塔拉詹等.赵云飞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维娜·艾莉.刘民慧等译.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赵士英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辨证关系[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10)
11.彭伟等.论知识管理的背景[J].图书情报工作,2000(8)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