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业务流程重组思想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3-12-29王培雷张庆华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文章认为,在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信息壁垒”现象严重;各种研究多集中在开发技术、系统技术架构、或是信息集成上,而忽略了理论研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指导作用。文章就业务流程重组思想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IT 业务流程重组思想 高校信息化建设 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28-02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建设可以说是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开始。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至今各大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以校园网为基础的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有力助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其信息化体系已清晰可见。

但在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信息壁垒”现象严重;各种研究多集中在开发技术、系统技术架构、或是信息集成上,而忽略了理论研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业务流程重组思想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即BPR思想,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默(Michael Hammer)博士在1990年首次提出,这一思想很快得到了企业界广泛响应,在1000多家企业中得到运用和实践,随即成为席卷欧美等国家的管理革命浪潮。

1993年,在哈默博士与钱培(James Champy)合著的《改革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书》中,提出BPR的概念“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衡量的戏剧性的成就。”

就在人们关注于商业领域组织和生产领域的流程再造时,一些学者开始把目光投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流程上来。

现阶段在国内高校都在搭建以资源整合、基于统一标准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平台为目标的数字校园建设。有些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早,管理职能部门根据需求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由于没有制定完整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各部门的MIS构建以自我为中心,出现重复建设、冗余数据多的不良局面。随着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矛盾日趋突显出来;虽然有些高校信息化建设晚,但制定了完整的规划,使用统一架构开发各部门的MIS,构建数据共享平台。但仍然面临着问题:人们希望用信息技术(IT)提高教育管理能力的同时,高校员工仍遵照流程要求在各部门间奔走,高校的信息建设职能部门也在频繁处理各部门的更迭需求,这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完全背离。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已经深刻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更应该注重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管理的变革和流程优化整合。

BPR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功能(或部门)管理思维,BPR思想要从全局高度看所有的组织功能,主动管理横向的跨功能的核心业务流程,力求消除多层次纵向传递的管理模式中的“信息孤岛”。BPR通过实施基于IT的业务流程管理,优化或重新设计流程,高校管理人员能了解、控制组织各项业务的运作情况,保证了业务流程目标与组织战略布局的一致性,使组织灵活应对复杂多变条件下的挑战,推动组织向高效的,精简的管理结构方向变化。

由于以往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学校现有的行政管理架构为依据,只注重局部效益,IT的潜能并未完全发挥,流程必然出现高效性低、有效性差等缺点,这就需要进行流程重组与优化。用BPR思想指导高校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不只是职能业务流程实施自动化,更注重整个高校信息化的流程优化,并将进一步实施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IT的利用与组织变革思想结合一起,真正地提升了大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途径也正在于此。将BPR思想引入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开发中,理顺信息化建设流程并进行流程优化,将实现高校资源的优质、高效的一体化管理。

二、业务流程重组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目标

BPR理论精华是以需求为导向,以面向流程思考为出发点,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基本工具,获得服务、品质、和速度上的巨大提升,从而达到整体绩效飞跃。

流程是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的有序的集合,而职能往往是建立在传统劳动分工的基础上的某一项工作,如高校中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这种以职能为导向的做法使完整的业务流程被分割,然后由高层管理者或组织内部的机制进行协调和整合。结果是追求各部门效率的有效控制,降低了整个流程对内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虽然局部效率是高效的,但整个流程运作起来效率并不高。

基于BPR思想的高校信息化面向流程工作,通过流程向师生提供产品和服务,这里必须明确高校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不是控制和加强管理,是为了了解客户的需求取向和满意度,从而支持业务流程更快、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所以,BPR思想的是构建以需求为导向、面向流程的组织,对整个高校管理信息化中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BPR思想与以往的过分工理论不同,不会对流程进行简单修补或是提高局部工作流程的效率。而是通过资源配置,使主动管理横向跨越职能边界或组织部门的业务流程更有效,理顺流程中各活动间的逻辑关系,保证信息流和物流的顺利流通。流程的有效性(effective)、高效性(efficient)和适应性(adaptable)就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可以在整个学校范围内树立起以师生满意为服务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文化,鼓励校园中的每位教职工参与其中。

三、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

对于BPR与IT关系的问题,美国学者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BPR是运用IT和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大幅度改善业务流程绩效的革命性方法。

BPR理论创始人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默(Hammer)曾经明确提出,企业想要利用IT巨大潜能的有效途径,一定是确保了流程的正确无误;在流程还是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应用IT,就是误入歧途。如果只是为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往往会产生过多的冗余数据和无效信息堆叠其中,随着应用的深入,造成不可预知的麻烦和后果。即便发现流程中的不合理设计,也因为计算机系统的改变所耗资金巨大、时间漫长被搁置,IT成为组织僵化的原因。反而言之,如果在管理信息化中成功实施IT,可以减少组织层次和人员,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信息的决策速度和准确度,为BPR提供有力支持。

实施基于BPR思想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必然会影响BPR的效果,甚至导致BPR项目的失败。没有信息在流程中传输,我们要面对的是无休止的信息输入和处理工作,低效率劳动成为必然;没有信息共享机制,不可能实现串行流程的并行处理、业务流程再造更是无从谈起;没有信息系统的存在,准确掌握业务流程的执行进程,辅助决策的执行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正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BPR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管理信息化实施BPR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IT己成为高校管理信息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业务流程重组与IT结合,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

许多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忽视了高度全局化的管理思想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而把原有的业务流程通过IT应用进行简单的自动化转变,这并不是BPR的目标也是目的。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出IT的巨大潜能,还会导致信息技术与资源的浪费。所以既要使BPR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更需要高校信息化建设按照BPR的要求进行。高校在进行BPR项目之前,一定要保证流程的正确无误,因为信息化建设和BPR都需要一个准确、清晰的流程结构,利用信息技术重组流程才能成功,高校信息化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佳.浅议BPR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大众科技,2005(6)

2.蒋善玉,夏茂森.济钢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研究.中国冶金,2005(12)

3.王雾松.关于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构想.华南金融电脑,2003(3)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