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煤炭院校转制后的发展研究
2013-12-29于吉红
摘 要:从1998年开始,国家在多年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将原煤炭部管理的10余所高等院校多数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当前,煤炭系统所属高校的管理方式的多种多样的,其中,中国矿业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华北科技学院直属管理部门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而大多数煤炭院校是归地方政府管理的,校名也由原来的“矿业学院”修改为“理工大学”、“科技学院”等。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煤炭高等教育体系已经被消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煤炭院校面临新的环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地方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回顾改制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原煤炭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管理体制改革 转制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16-0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指一个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制度以及在此制度框架内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具体地讲,包括中央和地方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相互间的职权划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等等的构成状态及作用方式,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关系。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领导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与一个国家的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相一致的。它是在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混合制。法国属于中央集权制,美国和德国属于地方分权制,日本和英国则属介于两种类型之间的混合制。此三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各有其利弊,很难说哪一种一定是好的,哪一种一定是坏的,关键是要看一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否与一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安徽理工大学首先启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启动落实质量工程建设的规划,不断加强教学内涵的建设。学校不断开拓专业口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的优越性,采用2+2和学科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科学实践教学、重视素质发展等主要教学环节。做到科学的将保持特色优势和拓宽专业口径相结合,既做到体现高校的宽口径和厚基础,也能做到重视特培养,增强专业的基础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德才兼备、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学校对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方向和要求的了解,学校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发展战略更好地结合。学校与各个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教学实验基地,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行业进行特色培养,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最大化的应用在实践当中。同时,学校具有很深的历史沉淀,艰苦奋斗、务实奉献的校园精神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下来的特色文化内涵,在最近几年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其中80%以上就业于煤炭等一线艰苦行业,使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促进了院校和煤炭企业的共同发展。
西安科技大学坚持走具有“西科”特色的开放式教育路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做到在西部和地矿行业留得住、用得上并且干得好。近几年来西科坚持的三个对接、三个走出的教育模式为西部和地矿行业培养出了大批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三个对接”主要包括:第一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坚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能自主的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活跃思维能力,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的三位一体均衡发展的教育方式;第二点,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对接,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课本知识,更是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点,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对接,让学生不局限于学校的生活学习,鼓励学生服务社会,培养他们融入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让他们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黑龙江科技学院在“三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了独特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内涵就是坚持教育、管理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不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基础文明素养,明确成人成才方向,通过在工程中适应环境体验实践过程,使学生能够懂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解决问题方法,从而掌握遇到问题综合的分析问题、细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研精神,在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其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吃苦耐劳、有责任心、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投入更大的热情。通过不断的认知,不断的实践,让思想道德和工程实践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最终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2002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和报刊对该校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进行了200余次宣传报道。2002~2006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该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优异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工作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他们认为该校毕业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吃苦耐劳,并且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在环境艰苦的煤炭行业中,不怕工作苦、不怕环境险,具有朴实无华的奋斗精神;二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快,刻苦专研,能够学以致用,发展后劲更强大。
回顾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演变历史,我们要肯定诸多“从无到有”的历史进步性,也要反思如何从历史的眼光看待今日的高等教育现状,高等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具体表现,体现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蕴含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直接影响我国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整体结构的变化。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观念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变化过程是呕心沥血的,我国煤炭教育的改革和高等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有直接关系,与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相关,而创新的高等教育才是对以往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变革。规划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历史总是趋于进步的,她会不断地继承传统并修正错误,相信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和煤炭行业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同样会不断获得新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国刚.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院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9(1)
2.胡瑞文.高等教育应持续健康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3.《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编写组.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1949~1999)[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4.赵庆年,许寒梅,桑玉军.原煤炭高校改制后发展状况与指向研究.黑龙江科技学院刊物
5.许寒梅.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原煤炭行业院校发展实践及未来发展思路.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