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马克思拜物教的当代意义

2013-12-29庄晨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拜物教”一词最早是指一种将物当作神灵而崇拜的宗教,而马克思则对这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商品的崇拜。“拜物教”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及其社会影响不容忽视,体现为腐败现象和消费主义等。文章探讨“拜物教”与腐败现象和消费主义的关系,并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其意义与可能从中得到的反思,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思想对于当代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拜物教 异化 腐败 消费主义 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37-04

一、问题的提出

“拜物教”(Fetishism)一词事实上并非是马克思提出的,而是由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查理斯·德·布罗斯在1760年所提出的{1}。“拜物教”最初的含义并不像马克思所表述的那样,而是“拜神教”的对称,指“灵魂观念尚未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识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2}。而马克思所说的“拜物教”,指的是“对某种事物的迷信”{3},具体来说是对商品的迷信,马克思对“拜物教”这一词赋予了新内涵,或者说马克思对这一词进行了拓展。马克思根据费尔巴哈对宗教崇拜的解释对这两种“拜物教”进行了区分,而后一种“拜物教”就是我O3tR+VTGhCO8pPVi0UVnBh43Y4xp7ATRcFLk9laVHwg=们常说的马克思的拜物教。

马克思的拜物教思想事实上最早在他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中就有所体现。马克思在其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问题,并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的自我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异化和人同人的异化这四个方面{4}进行了分析。劳动产品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不归其所有却反过来与其对立并成为奴役劳动者的手段的现象,正如他所说的“异己的存在物”{5};劳动的自我异化,则是劳动产品的异化的根源,因为劳动的自我异化使得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企业主,从而其劳动的产品也不再属于他自己{6};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异化,是前两种异化的必然结果,劳动作为生命的活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劳动者“把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他们本来应该能够自由地生产,而异化劳动却剥夺了他们的生产对象,从而使他们的人的本质与自身异化了{7};而最后,这三种异化又进一步导致了第四种异化,即人同人相异化,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存在着层层递进的关系,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或者并列的,而是互为联系的。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不难洞见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拜物教”的影子,“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来表现的……商品成为一种独立于商品生产者之外的神秘力量,并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因而商品生产者就像崇拜偶像一样崇拜商品”{8},从中可以看出“劳动产品的异化”和“人同人相异化”的影子,而这里的劳动产品已经发展成为了商品。商品后来则又进一步升级为货币和资本的形式{9}。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分析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存在的经济关系之下进行的,但其意义远不仅仅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在于其对商品、货币、市场经济等经济范畴的社会影响的二重性分析,或者说是辩证法分析,从而超越了意识和观念,具有普遍的意义。本文并不是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保护带”来进行分析,而是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硬核”来分析问题,因而并不局限于马克思的形式逻辑。

马克思的“拜物教”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的现实意义。“拜物教”的影子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消失,在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商品拜物教的关系不容忽视。正如袁恩桢(2007)所说,公有制并不是商品拜物教消失的充分条件,更何况我国还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因而“拜物教”对于当代的中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拜物教”的含义并不局限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分析,它根源在于一种对本质关系的“掩盖能力”{10}。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当代体现“拜物教”几个重要的现象,并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尝试给出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对这些现象的启示及可能的政策含义。

二、拜物教与腐败

(一)腐败现象及其与拜物教的关系

腐败,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对腐败这一现象的看法,有反对也有赞成。赞成者甚至提出了“润滑剂”(grease)和“政治黏合剂”等说法,但事实上这观点都禁不起推敲,而反腐败仍然是世界潮流。Wei(199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腐败会导致一国经济效率产生很大的损失{11}。许多国家的事实表明,腐败程度与企业管理者同政府打交道所花费的时间成正相关关系{12}。由此可见,腐败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那么,腐败具体是怎样的现象呢。简单地说,就是以公权谋私利。如果要更具体些,可以参考张军在“委托—代理”框架下的一个定义:“如果一个第三方试图以贿赂手段来影响代理人的话,那么他可以向代理人支付一笔钱,而这笔钱并未并未上缴委托人。不论这是否违法,或是否与委托人的利益相冲突”{13}。而根据贺卫的定义,腐败指的是由于考虑私人的金钱或地位利益而偏离作为一个公共角色所具有的正式职责的行为,或是违反那些旨在反对谋求私利的规则的行为{14}。从这些定义中不难发现,腐败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物质利益的崇拜行为。虽然腐败也存在对地位利益的追求,但这种对地位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之上的,没有物质利益很难谈得上有地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腐败是官员(虽然他可能不是工人)对物质利益的盲目崇拜,而看不到自己存在的真实意义。

腐败,启示本身也是一种“拜物教”或者“异化”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腐败实质上是一种新形态的“异化”——“民主异化”。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引申出来,劳动者在此处变为了纳税人,而政府则是由纳税人民主“生产”出来的机构,本来应该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政府却反过来成为了支配纳税人权利的力量,纳税人本应该是国家的主人却成为了自己所创造的政府的支配体,由纳税人民主推举出来的政府官员与纳税人发生相互“异化”,并且不断侵害纳税人的权利{15}。这种“异化”本质上就是一种“拜物教”主义,是对“政府”而不是“商品”的崇拜。

在这里,本文似乎脱离了“拜物教”的本意,但事实上这种新形态的“异化”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的“硬核”的在新的机制下的进一步升级,或者说是对马克思“拜物教”的继承与发展(“保护带”的拓展){16}。马克思的“拜物教”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分析的,形式是资本家通过对资本的垄断特权实现对劳动者的控制;而这里的升级在于,分析是在有政府管理的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税款的垄断特权实现了对纳税人(劳动者和资本家)的控制。政府以某种理由通过征税来直接地笼络资金,政府和资本家一样戴着“善”的面具,他们微笑着承诺这是一场公平的交易,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黑箱”之中到底真正发生了怎样的交易{17}。

腐败不仅仅是在今天,而是自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日起{18},就很大程度上是“拜物教”的结果了。虽然在奴隶和封建时代纳税人还谈不上国家的主人,在这样的社会下个人被剥削似乎是一种事实甚至是反到是一种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纳税人事实上被剥削了,而且这里官员与纳税人的“异化”形式仍然是成立的{19}。但在旧社会,政府似乎也不需要戴上“善”的面具,也不必要在“黑箱”中交易,反而是在当今时代,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政府反而需要用什么东西来掩盖住自己的行为了。

可以说,当今的腐败就是一种“拜物教”,这里指的不是简单的官员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而是指政府在当今的社会机制下能够找到一个“黑箱”对其行为进行掩盖从而造成纳税人对其自身本质的迷失从而造成的“异化”现象,正是这种掩盖力量给了腐败带来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社会机制并不一定指资本主义,而是指一种不完善的社会体制,或者说是一种欠发达的社会体制。

(二)腐败存在的原因:欠发达的社会体制

根据上文的分析,腐败与“拜物教”的关系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腐败源于拜物教,其二是腐败本身就是“拜物教”。这对我们理解为什么当今仍然会存在腐败现象或许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视角,因为腐败的根源就是“拜物教”的根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拜物教”并不是马克思狭义意义上的“拜物教”,即不局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是一种存在政府与纳税人的社会关系框架之下的分析。

上文提到“拜物教”的根源在于一种对本质关系的“掩盖能力”,本文在此应该要对此作出说明了。事实上,马克思所讨论的“劳动异化”的关键点在于资本家最初对剩余利润的“掩盖能力”,如果没有这种“掩盖能力”,资本家似乎就对劳动者没有吸引力了。资本家能以一种公平交易的形象出现才会吸引大量的劳动者{20}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对本质的“掩盖能力”又产生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欠发达。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家的这种“掩盖能力”实际上是被不断地削弱的,人们不断发现了“黑箱”中的秘密,并联合起来进行反抗,当今世界反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力量正在不断地壮大。可以看到,当今世界有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程度甚至比很多落后国家的情况要小。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腐败程度可能也要小,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

经济学家曾经从剥削的阶级思想、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市场经济的客观条件等角度来分析腐败的原因,但这依然无法解决上面的疑问{21}。这些解释似乎都只看到了表面的原因而没有看到本质的原因——欠发达的社会体制。

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转轨过程中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传统体制与新体制的并存,并且还有不少体制的“真空地带”,这就给一些政府官员以腐败的“黑箱”,从而在这里面掩盖自己的行为。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可能没有看到这些“真空地带”,或者看不清“黑箱”里面的一些行为,从而给政府官员机会。因此,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严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种欠发达的社会体制,而这种欠发达的社会体制给了政府官员一种“掩盖能力”,从而产生了对政府的“拜物教”。另外,因为我国采取的市场机制,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源于对商品的崇拜{22}。因而,从拜物教得到的启示是,腐败源于我国欠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

(三)腐败现象如何从根源上削弱{23}

事实上,我国的反腐力度是在不断加大的,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政府官员的“黑箱”中的行为,然而这些反腐行动似乎都只是治标不治本,腐败现象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仅仅从表面上反腐,腐败现象可能从均值的意义来说是永远无法被削弱的,但如果能从根源上削弱,腐败现象可能不仅方差变小,并且均值也会永久地变小了。而从马克思拜物教的理论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对根源削弱的启示。

首先,腐败本身作为一种拜物教是源于其对本质的“掩盖能力”,那么从根源上削弱腐败就要求我们对这种“掩盖能力”进行削弱,而这体现为政府的“公开透明化”。政府之所以有“掩盖能力”,主要是因为欠发达的社会体制下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社会体制的不完全性导致了扭曲和真空地带,因而我国社会体制的发展方向应是信息“公开透明化”。至于如何建立健全的信息对称机制,并不是本文要具体讨论的内容。

其次,腐败源于官员在商品经济下的商品拜物教,一种对自我本质的迷失。然而,为何会出现官员对物质的依赖呢。可能的解释在于官员的工资收入过低导致对其自由发展的限制从而迫使一些官员产生对物质利益的崇拜。马克思认为,只有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才能超脱物质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这对这种解释的启示在于,官员只有超脱于一定程度的物质基础束缚时才能摆脱商品拜物教的影响。那么,这里的政策含义是什么。或许“高薪养廉”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使官员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物质的依赖,从而能在精神上更加自由的发展,从而腐败在官员的决策集中似乎也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了{24}。试想,如果官员的工资收入仅够满足其物质生存需要,这不免使其被物质约束从而产生对物质利益的崇拜,而腐败也应运而生。我们一味要求限制官员的权力,却忽视了官员作为人的本质的需求,这似乎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树立官员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应当在官员摆脱了一定物质的束缚之下才能实现{25},让公务员有一份像样的工资收入或许能让公务员不必去追求其工资之外的收入,从而摆脱对物质利益的崇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纳税人的发展,也是官员的发展,而物质基础对于他们来说同样重要。

三、拜物教与消费主义

(一)消费主义及其与拜物教的关系

消费主义(Consumerism{26})是指一种将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占有和对无度消费的贪婪追求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凡勃伦(1899)在其《有闲资本论》{27}中就将19世纪末的消费主义界定为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消费主义给出了定义,比如:雷安定和金平(1994)认为“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刘晓君(1998)则认为“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而毛世英(2003)认为“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生活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28}。从这些定义中不难看出消费者对商品的一种盲目崇拜。然而,这不禁让人产生一种疑问,即消费者为何会对消费产生盲目崇拜。

消费主义看似是消费者的“自主”的行为,但实际上,这种盲目崇拜是源于一种被动的操控结果,是“拜物教”在消费领域{29}的新一轮升级。马尔库塞和费洛姆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和普遍,并且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可以说,消费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拜物教”。

消费主义何以体现为一种“拜物教”呢,我们可以从“异化”谈起。消费的意义本应在于给人带来一种幸福感,人在消费中应该是实在的、有感觉、有情感和有判断力的,并且进行有意义、有人情味和创造性的消费。而当今在资本家的操控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消费被资本家宣传为一种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从而扭曲了消费的本义,导致消费与个人真实需要的分离,从而导致消费本身的“异化”与消费品与人的“异化”{30}。因此,消费主义并不是消费者“自主”的行为,而是“被操控”的{31}。消费脱离了人的本质需求,从而也就成为了一种盲目的“拜物教”形式。

(二)“消费拜物教”的根源:落后的消费观念与错误的市场机制导向{32}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拜物教”形式,是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目标下对消费者的“操控”的结果。然而问题在于,消费者是何以被操控的。

事实上,消费主义的根源在于消费观念的落后,这就给了资本家以操控的机会。类似于资本家对资本的操控、政府官员对税收的操控,这里资本家对消费者心理的操控仍然源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被“善”的面具欺骗,看似是为消费者实现需求提供便利的广告实际上背后却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扭曲,而实际上资本家在这“消费主义的黑箱”中早已赚取了巨大的利润,人们不仅迷失在消费之中,也在迷失之中被剥削得一无所有,成为消费的奴隶。从中可以发现,落后的消费观念体现为:人们对自己本质需求的认识不清,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导致与本质的偏离。

另一方面,这也与市场机制的导向有关。在没有调控的市场机制下,资本内在地由一种逐利性,追求经济的告诉增长。王代月(2004)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说明了生产和消费都是资本增值的手段,在福特主义出现后,生产的重点转到了生活资料的生产,这就必然要求更大规模的消费。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资本家对消费者的“操控”行为更加严重;加上我国刚刚发展起来,人们的消费观念还不成熟,因而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我国的一些消费者表现得很不理性{33}。

本文在此并不是要否定消费的作用,事实上消费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本文强调的并不是不消费,而是要理性消费,消费应该是一种不受操控的、出自于人们内心本质的消费,这将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消费主义的后果与对策

1.消费主义的后果{34}。首先,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破坏。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资本家疯狂地从自然中掠夺资源并组织生产出消费品,并想尽一切办法鼓励消费者们多消费;而人们由于消费观念尚不成熟,在资本家的迷惑下倾向于过度地消费,这又反过来刺激了资本家进一步地扩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从而陷入了一个消费陷阱——其后果是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导致的资源危机与生态破坏。

其次,是对人全面发展的破坏。人们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把人生的价值归结为对物的消费,而丧失了对精神的追求。程秀波(2004)认为消费主义使人成为金钱、财富和欲望的奴隶,成为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躯壳。

再次,是造成幸福感的缺失。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社会关系比如家庭中的社会关系被忽略了,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商业化程度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能够享用的闲暇越来越少,人们在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快乐的权利。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拜物教”,由于人们落后的消费观念和市场机制的错误导向而被人们忽略,如果人们不尽快跳出这一“拜物教”的陷阱,将在这种逻辑的死循环中徘徊很长的时间并造成巨大的损失。

2.消费主义的对策。首先,应当解决落后的消费观念的问题。事实上,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尝试构建新型消费伦理观,并提出了多种消费伦理观,比如可持续消费、适度消费等等,理论界对消费主义的批判能够使学界对消费主义的后果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对消费观念起到发展的作用。然而,光靠学者的理论研究还是不够的,宣传教育也非常重要,国家应该结合学界的研究,对大众进行理性消费的宣传,而宣传可以结合媒体与教科书,从而实现广泛性。

其次,应当对市场机制导向进行合理调控。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运用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实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从而对个人财富的无限积累进行遏制;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对奢侈品的消费征收高额的消费税,从而调控盲目的消费主义行为。政府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运用广告等手段对消费者进行操控的行为进行限制,同时也限制厂家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要求其进行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从“拜物教”谈起,通过对马克思《手稿》的“劳动异化”和《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结论:马克思对“拜物教”一词进行了发展,使得其具有普遍意义,并对现实有重要的意义。“拜物教”源于一种对本质的“掩盖能力”——本文通过对腐败和消费主义对其进行了分析。在腐败问题中,“掩盖能力”产生于欠发达的社会体制;而消费主义中,不正确的市场机制导向导致商家的“掩盖动力”,而其“掩盖能力”源于消费者不成熟的消费观念。腐败和消费主义都是“拜物教”的新形态,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对腐败和消费主义具有启示意义:反腐应当从公开透明化做起,而“高薪养廉”或许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政策;破除消费主义迷信则应当从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经济和法律手段等多角度进行,从而解决落后的消费观念并对市场机制导向进行合理调控。

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对腐败的根源进行讨论的时候没有考虑“掩盖动机”的问题,事实上腐败的“掩盖动力”与消费主义的是相似的,虽然后文中讨论了消费主义的“掩盖动力”的问题,但似乎前文不讨论还是欠妥当的;其二,本文可能在一些问题的解释上不够清楚,可能对“拜物教”的解释并不那么直观和容易理解。这两点将是笔者在下一阶段要改进和研究的方向。

注释:

{1}Charles de Brosses从fetiche(物神)一词派生出fetishism(拜物教)的概念,他将其表述为一种一般类型的原始心理和自然的宗教实践。不难看出这一词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2}{3}这一概念的解释来源于:《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638页。

{4}笔者认为袁恩桢(2007)将其理解为三个方面欠妥当,事实上“人同人相异化”也可以作为其中一方面。

{5}马克思在其1844年的《手稿》中提到,“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从中不难洞见劳动产品的异化与费尔巴哈哲学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的相似,同时也能看出这里有“拜物教”最初含义及其向马克思拜物教理论发展的影子。

{6}劳动的自我异化还表现为劳动不再是一种幸福,反而是一种不幸,一种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摧残。在《手稿》中,马克思用的是“外化”一词,但马克思在这里其实是借用了黑格尔的用语,而在黑格尔的“异化”和“外化”32a86f6e1bfb507d66f8e99a553af8f5意思是一致的,卢卡斯也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并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将这二者基本视为同义词使用。

{7}引号中的话是《手稿》中的原话,笔者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的45—47页。

{8}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论述,笔者引自:《资本论》第16页,具体见参考文献。

{9}从而“拜物教”也被冠以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

{10}这种“掩盖能力”这在后文会具体论述,在此就不具体展开。

{11}具体地说,如果菲律宾将其腐败水平降低到新加坡的水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菲律宾可以使投资占GDP的比率提高6.6%;而如果印度将其腐败水平降低到新加坡的水平,则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对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相当于将其公司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降低2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腐败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2}参见斯塔彭赫斯特等的《反腐败——国家廉政建设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42页。这里可以将同政府打交道所花费的时间理解为一种效率的损失,因为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中的。

{13}参见张军《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学分析》第六章,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93—94页。

{14}参见贺卫《寻租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第232页。

{15}或许这里的说法有些夸张,因为纳税人并没有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但不可否认的是腐败现象侵害了纳税人的权利还是很严重的,斯塔彭赫斯特等在《反腐败——国家廉政建设模式》一书中就提到,贪污腐败造成政府税收收入的损失高达50%,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大数字。

{16}鲍德里亚认为,今天拜物教已经延伸到一切生活领域,而不只是经济生活领域。

{17}资本家可能还会为社会提供产品,而政府可能并没有给社会带来什么产品。

{18}更确切地说,自从“货币”出现之日起,就存在与“拜物教”的联系了。事实上,也可以把货币理解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19}甚至“异化”得更严重。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贪污受贿现象相对现在可能更为盛行,甚至是彻头彻尾的腐败。纳税人根本没有谈自己权利的资格,只能忍受被剥削的现实,因此与其说是“腐败”不如说是“赤裸裸的剥削”。

{20}不仅仅是自由劳动者,也可能是生产资料不足或者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选择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可能是被资本家的“善”的表象所欺骗了。

{21}事实上,法理学家卓泽渊就曾提过这一个问题。

{22}这里并没有批判市场机制的意思,邓小平(1992)提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和工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用的工具,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和伟大的历史贡献,但我们似乎过于强调“工具”而忽略了其本身也含有的经济关系。如果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工具”,可能会使我们忽视了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市场经济的确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其内在的消极影响。

{23}这里不说消除,主要是因为腐败现象不可能一下子消除,而且完全没有一丁点儿腐败的完美解在现实中似乎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我们只能尽可能从根源上削弱。即使根源被消灭了,仍然可能会存在一丁点儿腐败现象。我们不追求“最优”而是追求“次优”甚至是“第三优”,这样或许更现实。

{24}可以理解为,物质利益给官员带来的边际效用已经递减到低于其它利益的边际效用了,比如清廉的形象或者对正义的追求等给自己内心带来的正效用。然而,事实上这些推理的实现都是要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的,因此或许更根源的做法应该是对欠发达的社会体制的发展。

{25}这里并不认为精神激励是不重要的,而是强调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样重要。社会的正义之风仍然需要通过对正确价值观的宣传才能得到普及。

{26}consumerism在英文中不仅仅有消费主义的意思,也指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运动(consumerists movement)之意。笔者在Jstor中用consumerism一词搜索英文文献发现,很多文章使用这一词汇是以后者为含义的。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前者的含义而非后者。

{27}《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具体见参考文献。

{28}这些并没有列入本文的参考文献中。

{29}马克思对“拜物教”的分析主要是在物质生产领域。

{30}事实上,还可以引申出“人的自我异化”与“人与人之间相异化”,但本文暂且不谈论这个问题。

{31}资本家利用人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心理和观念,通过广告、竞争和舆论等控制了消费。消费品成为了广告竞赛制造出来的虚构之物,已经不再是人们本质需求的产物了。

{32}本文并没有将矛头指向资本家逐利的本性,因为“利益最大化”在当今似乎已经被看作是人的一种本质,将其本身作为一种不好的性质进行批判似乎显得不合理,因此本文提倡批判其实现的方式的不合理性。

{33}许多“暴发户”在奢侈品上的盲目消费现象在我国还是很普遍的。

{34}事实上,消费主义也会给腐败推波助澜,错误的市场机制导向同样是腐败的原因,错误的市场机制导向是腐败的推动力,我国欠发达的社会体制只是腐败的土壤。但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讨论腐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卡尔·马克思著,曾令先等译.资本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美]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9.

5.林岗,张宇.高级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刘怡.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仰海峰.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J].学术研究,2003(5):31—37.

8.袁恩桢.从异化到商品拜物教——重读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6):7—10.

9.戴维.消费主义题域中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张美君.国内消费主义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5(5):85—89.

11.韩立新.对象化与异化是否同一——“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重新解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49—59.

12.王世平,李恩有.商品拜物教对腐败产生的影响[J].学习月刊,2010(5):41—44.

13.李燕.财政信息公开透明是预算监督管理的基础[J].财政研究,2010(6):13—16.

14.Wei,Shang-Jin,1999,“Corrup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Beneficial Grease,Minor Annoyance,or Major Obstacle?”[J].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2048.

15.Hausman, Daniel M., 2007. 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3rd edition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