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2013-12-29贾锦瑞

经济师 2013年4期

摘 要:文章从影响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选取了经济规模指数、收入水平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环境竞争力指数和投资竞争力指数等宏观因素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其中经济规模指数与收入水平指数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最显著,因此在兼顾其他因素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人们收入水平是解决当前城市人才流失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 人才流失 宏观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34-03

一、引言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人力资本要素,正在迅速地超越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人力资源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资源,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西省经济在纵向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横向上却落在了全国的后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才流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制约着山西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太原市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竞争和配置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人才流动的宏观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对策建议。张再生(2003)指出:从宏观上看,影响人才流失的原因有人才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国家与地区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用工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发育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等;从微观上看,工资、福利待遇等物质利益因素对人才流动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石文玉(2004)把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的原因总结为经济贫乏、思想落后、用人机制不畅、人才流失和智力资本回流率低、人才政策不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构筑人才高地的思路以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即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用政策聚人,如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该地的投资回报率、提高人才的经济回报率等。孙健、盖丽丽(2008)提出“人才集聚陷阱”的概念,如果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个经济体中处于落后状态(即欠发达),那么它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就小,从而人才含量也低于整个经济体的平均人才含量,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而人才含量的相对落后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从而使该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对于平均水平进一步降低;这种经济地位的进一步弱化,使该地的吸引人才的能力变得更差,最终引起本地的人才含量恶化,这类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并提出突破人才集聚陷阱的方法,先提高人均GDP水平、改善地区经济状况、为使用人才搭建舞台,再采取措施吸引人才,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倪鹏飞、张钰(2010)通过对全球58国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了人才流失的环境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宏观环境,得出人才流失和环境因素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并提出改善人才环境的政策和建议,即优化生活环境,增加投资,鼓励人才归国创业,建立健康的宏观环境。

总的来说,以往大多数学者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针对人才流失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关环境的影响因素,但没有具体指出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解决办法无轻重缓急之分,因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从下手,不知道首先从哪里开始着手解决。本文致力于研究影响人才流失的主要宏观环境因素,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找到关键点,着手先将主要因素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才会有明显的改观,之后再逐步解决次要因素,从而彻底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推进经济发展。

三、人才流失与宏观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众多社会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在社会各领域的每一新突破,都是社会发展的一次新飞跃。一般而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所谓人才流动,通常是指人才的一切职业和工作岗位变换形式的总和。具体来说,是指人才在不同岗位之间、职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一种流动形式或转换形式。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微观环境)。人才环境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

本文所研究的宏观环境因素作为人才环境的一部分,根据经济行为现象的规律和前人研究提出5个指标,包括经济规模指数、收入水平指数、基础设施建设指数、环境竞争力指数和资本竞争力指数来分析这五个指标对人才流失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人才结构的变化”,“某地区在整个经济体中的经济地位的高低,也决定了该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决定该地区的人才含量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决定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对人才的流动产生很大影响。经济发展落后不但是欠发达地区的重要特征,也是欠发达地区留住人才的瓶颈。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仅仅靠高薪是无法吸引人才流入的,只有高速发展经济才是最根本的策略。所以选用经济规模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2.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动因都是受到一定的激励而产生的,都是旨在寻求特定需要的满足。待遇是人才流动的原始动力,寻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人才流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注重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实中,事业和金钱往往成为人们追求和奋斗的基本目标。所以选用收入水平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3.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才选择就业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更健全的城市必定对人才有较大吸引力。所以选用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4.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自然环境。人才择业时不仅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而且希望工作生活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时甚至为了良好的环境放弃了可得到的高工资,所以选用环境竞争力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5.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以上分析因素外,还包括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事业的发展空间,而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意味着以后经济规模、收入水平、城市建设等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良好的预期也成为对人才的较强吸引力,越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越能够吸引人才的流入。由新古典增长模型可知投资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选用资本竞争力指标代表城市发展潜力是合适的,所以选用资本竞争力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二)人才流动与环境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所创造的绩效,不仅与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还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不良的环境之中,例如:薪金水平不高;城市经济不发达,公司效益不好;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投资规模小,经济发展乏力等,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当然也很难使其取得应有的绩效。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的改变往往无能为力,只能离开这个环境,转到另外更适宜的环境去工作,这样就产生了人才流动。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使员工保持最佳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将主观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人才为了得到满意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会产生改变就业环境的愿望。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克雷顿认为,如果人们在一个环境中一直得不到需要的满足,而从另外一个环境可以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后一种环境,以求得需要的满足。

四、我国56个重点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环境因素实证分析

1.研究的前提假设与样本数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地区间人才流动的障碍已降得很低,基本上不存在行政上的干预,加上人才交流的国际化、行业竞争的激烈、现代人就业观念的转变,我国已经形成了人才的频繁流动格局。因此,本文的基本前提假设为劳动力市场内人才可以充分自由流动,人才竞争力和人才流失率受相同的因素影响,从而可以用人才竞争力指标来代替人才流失率指标进行研究。

本文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版)》中选取报告中的56个重点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数据,与人才竞争力的数据相类似的,宏观环境因素各个解释变量均选取56个重点城市的数据。如表1所示。

2.计量分析。

建立模型:

Y=α+G+β2S+β3J+β4H+β5Z+u

其中:Y代表人才xV2Y/4OJ60WhgKO993OxsA==竞争力指数,G代表经济规模指数,S代表收入水平指数,J代表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H代表环境竞争力指数,Z代表资本竞争力指数

计算结果如下:

由于回归结果中,只有经济规模指数和收入水平指数通过T检验,表明其对Y有显著影响,其余3个变量均不通过检验,因此重新建立模型:

Y=α+β1G+β2S+u

计算结果如下: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人才竞争力与经济规模指数和收入水平指数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等宏观环境因素对减少人才流失有着重大意义。从所选56个重点城市的平均水平来看,收入水平指数的弹性系数是0.287,也就是收入水平提高1%,人才竞争力得分就会增加0.287%;经济规模指数的弹性系数是0.485,即经济规模每提高1%,人才竞争力得分就会增加0.485%。可以看出,经济规模指数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其次就是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在影响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环境因素中,最显著的是城市的经济规模,然后就是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人才流失是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但人才流失在二线城市更加突出。上海、北京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最强(除中国香港),而二线城市太原在这方面仍面临严峻的问题。因此,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增加劳动者收入水平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充分发挥人才效应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版)

2.张再生.中国的智力回流及其引致机制研究[J].人口学刊,2003(6)

3.石文玉.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刍议[J].资源·产业,2004(12)

4.孙健,盖丽丽.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陷阱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8(1)

5.倪鹏飞,张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才流失的环境因素[J].开放导报,2010(6)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