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跨越发展防止产业空洞化

2013-12-29又村

经济师 2013年4期

编者按:“产业空洞化”经常发生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产业转型中,其实质是在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新产业没有完全填补旧产业留下来的空缺。如果在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合理过渡,那么就可以防止“产业空洞化”的发生。山西省“产业空洞化”问题,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考虑和规避的重大难题。如何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衔接,关系到产业空洞化问题的解决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实现。所以说,产业空洞化问题就是产业转型问题。山西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工商学院副院长、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名誉副院长容和平对山西产业空洞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山西产业空洞化的成因、特点,提出了规避产业空洞化的对策建议。近日,本刊记者就山西产业空洞化的若干问题,采访了容和平教授。

记者:据我们所知,关于“产业空洞化”问题的研究,国内外起步都很晚。虽然早在19世纪,最先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已经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现象,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产业空洞化”后,一些学者才开始研究“产业空洞化”问题。容教授,请您给我们简要地谈谈“产业空洞化”理论提出的时代经济背景和内涵。

容和平: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日元的大幅升值,日本开始的大规模产业海外转移现象引起了日本各界对“产业空洞化”的关注,日本学者开始专门研究“产业空洞化”。“产业空洞化”又称“产业空心化”,最早出现在1982年B.布鲁斯和B.哈里逊合著的《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但截至目前,关于“产业空洞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之间还没有达成一致,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西方学者关于“产业空洞化”内涵的界定,大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空洞化”是指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的国内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非工业化现象。狭义的“产业空洞化”,是指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国内制造业不断萎缩、弱化的经济现象。可见,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来看,“产业空洞化”的主要表现都是制造业基地的对外转移引起国内制造业的萎缩。

我国学者谭红平认为,“产业空洞化”是指由于海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母国国内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与就业大幅度减少、竞争力下降、结构性失业增加等较严重经济问题的一种经济现象。周振华指出,产业空洞化是指“因经营资源规模的转移而发生的行业性或地区空白现象”,它意味着特定产业的崩溃和衰亡。樊纲则认为,当原有产业逐渐衰退,为了生存向后进国家转移,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补不上转移出去的缺口时,就会出现所谓的“离制造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继而形成“外实中虚”、日趋萎缩的“产业空洞化”局面。

记者:您认为“产业空洞化”的实质是什么,您对山西“产业空洞化”怎样定义呢?

容和平:我认为“产业空洞化”经常发生在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其实质是产业转型问题。因此,山西产业空洞化的定义应该是:山西煤炭资源枯竭,煤炭产业在未来若干年处于衰退阶段,但新型替代产业发展速度较慢,不能弥补原有产业衰退留下的“空缺”,导致山西煤炭产业缺乏竞争力,失去持续竞争的优势,从而造成山西经济水平的下降甚至萎缩的现象。

记者:近代以来,山西依托丰富的煤炭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煤炭开采、焦炭冶炼、钢铁冶炼等重工业,为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是,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煤炭等各种资源需求加大,开采速度加快,山西的资源在一天天减少。煤炭开采导致山西产业结构不均衡,替代产业没有形成,对山西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然带来重大影响。容教授,请您具体谈谈产业空洞化对山西经济的影响。

容和平:产业空洞化对山西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有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煤炭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来,国家对煤矿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改造投入不足,影响到资源产业进行纵深发展,进而扩展其产业链。同时,煤矿仅仅局限于开采和销售,长期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新的支柱和代替产业。

第二,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山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对国家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依托煤炭资源发展,是山西的优势。但是,一旦煤炭行业出现产业空洞化,对山西地方税收和国家税收是有相当大的威胁的。

第三,对山西地方经济的影响。煤矿的生命周期严格地受煤炭资源储量限制,一旦资源枯竭,煤矿就会因失去生长点而终止生命,依煤而兴的城市和地区也就面临着衰退和经济转型。与此同时,资源枯竭、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影响到财政收支平衡和对公共物品的投入;企业职工的收入逐渐减少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降低,进而会影响到社会总需求。由于资源产业规模的萎缩,下游产业开始受到严重影响,提供的就业机会随之减少。而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因知识结构单一,技术水平有限以及就业的“选择性刚性”,使得再就业的机会减少,难度增大。

第四,对水体资源的污染。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是致命的,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流失的水资源也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煤炭开采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量减少,二是煤炭开采造成水体污染。

第五,煤矸石的污染。煤矸石就是煤里含的石块,不易燃烧。作为煤炭开采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一般是任意堆放的,这样做不仅压占大量土地,而且煤矸石经风化,造成大量的粉尘飞扬,空气能见度下降。雨天,在雨水的冲刷和腐蚀的作用下,雨水携带煤矸石表层的小颗粒物质流入河道中,煤矸石伴生的硫铁矿中的硫离子和亚铁离子等,对水体资源造成污染。长期大量存放的煤矸石,经过太阳的暴晒和高温的环境,极易形成自燃,引发爆炸和崩塌,给附近的居民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

第六,国土资源的污染。煤中的金属成分和其他有害物质渗进土壤中,形成酸碱性土壤和辐射性土壤;煤矸石长期堆积降低了土壤肥力和透气性。煤矸石侵占了大量的农田,影响了农田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正常能力的发挥,使得土壤的肥力严重下降,土壤污染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尤其是浪费和破坏了大量的农用地。由于煤炭开采而引发的土地裂缝、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第七,植被破坏。煤炭开采需要大量木材,万吨煤炭产量平均消耗坑木150立方米,如此大的木材消耗迫使煤矿多渠道收购木材,客观上助长乱砍滥伐,使育伐比例失调。同时,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含水层含水量减少,也使植被生长受到影响。煤炭的开采活动对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动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第八,对下游电力产业的影响。“富煤、少油、贫气”的资源禀赋以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煤炭在山西省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的主导地位很长时间内难以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突破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国家大力发展煤炭行业,煤炭行业利润的大幅提高导致下游行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占。

记者:容教授,您在前面谈到“产业空洞化”的实质是现有产业的空洞化,如何防止现有产业空洞化导致的整个产业空洞化,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规模的接替产业来填补现有产业的“空洞”。“产业现代化”恰恰是防止“产业空洞化”的必由之路。您对山西省产业现代化有哪些对策建议呢?

容和平:目前,山西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2010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山西省委、省政府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山西省产业现代化的良好机遇。

山西产业现代化,首先,要从煤炭产业着手,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指的是主要通过制度安排和管理协调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山西省目前的煤炭资源整合规模较大,企业主体的减少数量达90%以上,矿井的关闭达到60%,产量规模低于30万吨的小煤矿由于诸多方面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全部被淘汰。剩余的矿井开采作业全部机械化,其中70%以上的矿井产煤规模在90万吨以上。这种整合方式解决了山西煤炭产业数量多,但是规模小,管理混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使山西煤炭企业在管理和协调运作上逐步走上了正轨,安全生产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企业竞争力在国内不断提高,有望走向国际舞台。“十一五”期间,山西的煤炭产业整合略见成效,再加上整合后,山西煤炭主体减少了,整合后的企业主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合理规划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对提高煤炭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减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降低事故发生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高效发展逐渐取代了传统粗放式、掠夺式的思维方式,对提高我国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煤炭开采实现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要依托煤炭资源,多元发展,煤炭企业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和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煤炭企业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新格局。以煤炭为基础,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实现清洁、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在煤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企业研发能力,并与相关院所进行交流,确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发展煤焦产业和煤化工产业,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向上下游及相关产业扩展,延伸产业链,建立煤电力、煤焦化、煤化工等产业,并在电力、建材、煤矸石的利用等方面下工夫,形成产业效益。同时,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实现突破。优先发展在产业中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市场前景好的煤炭深加工利用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培育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会使山西对煤炭资源的传统利用方式,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局面得到很大的改善。煤化工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于传统产业的利润是巨大的,成为山西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第三,升级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当前,重点是要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适度多元化的道路。一是依托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群;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尤其是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未来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一代主导产业;三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现代装备创造业、特色食品工业、新型材料工业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四,引导服务业向科技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要把山西省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大省,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物流产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并且鼓励发展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

第五,要重点发挥本省特有的晋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支持精品旅游路线和文化景点建设。重点打造以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为重点的历史人文旅游路线;打造以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大院文化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旅游景点;打造晋商博物院、丁村等文明遗址为典型的华夏古文明遗址游。深度开发山西旅游资源,积极挖掘开发与旅游资源有关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除了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外,加快发展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挖掘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将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项目转变成产品大胆引入旅游市场。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逐渐摆脱自我束缚,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要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理论,逐步提升发展的理念,实现山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容教授,您认为实现山西跨越式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和思路呢?

容和平:我认为实现山西跨越式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主要有4点。

1.政府为主导,是山西转型的首要条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帮助是巨大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企业的发展制定方向,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激发市场活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项目落地,通过项目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良好的支持,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和引导经济有序发展,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主推作用。

2.企业是主体,是山西转型的核心。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山西省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就是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的附加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精神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核心。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品牌价值和提高企业研发能力,走绿色、健康和高效发展的道路,助推山西经济转型高度发展,实现山西经济的转型。

3.资源是基础,是山西转型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作为中国能源基地,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大量的煤炭资源支援全国的建设,长期以来,山西照亮了全国却污染了自己。过分依赖资源,掠夺式和低端式发展损害了山西一代又一代人。山西实现经济转型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山西的转型要依托资源的禀赋条件,依托现有资源,注重研发和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依托原生态的资源,走绿色、清洁和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创新是手段,是山西转型的钥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山西省在转型过程中要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大教育的投入,提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使研发和规模运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联系,使先进的技术得到运用,先进的方法得到推广。

对于未来的转型之路,山西应该以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记者: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山西人民上下一心,奋勇拼搏的努力下,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尽快地实现,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生态优美的新山西一定会展现在3600万山西人民面前。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