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13-12-29杨彩卿王磊杨清虎徐媛赵瑞娟

科技资讯 2013年4期

摘 要: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要在突出办学特色、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本文以问卷调查和个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探讨了其成因。高职院校应立足能力本位,打造以提升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

关键词:核心能力 高职学生 调查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42-02

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切从事实出发,把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划分为以下8种能力:(1)交流表达能力;(2)数字运用能力;(3)自我学习能力;(4)沟通合作能力;(5)创新能力;(6)信息处理能力;(7)解决问题能力;(8)外语应用能力。通过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对我院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核心能力方面的调查,现将调查反映出的问题总结如下。

1 整体调查方式反映出的问题

为了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现状及成因问题,我们对我院一、二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有关核心能力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65份,收回问卷749份,有效问卷744份。此外,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学生座谈会、国家级或省级竞赛等形式从不同的方面、角度调查了解了学生的核心能力情况。

1.1 沟通与合作能力欠缺,有较强的提高需求

当今的高职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空间,这就使他们既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也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反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却成为他们“吐露心事”的场所。在此次调查问卷中,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中“与人交流能力”是最重要的占24.89%,居八项能力的首位。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所进行的全国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发现,就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35项基本工作能力看,高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5项能力中“有效口头沟通”排第一,但通过几年的学习,这种能力得到的满足感却排在后两位。麦可思总裁王伯庆曾认为,“具有沟通能力”是许多岗位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高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中忽视了对此项能力的练习,沟通能力不佳,导致他们在工作岗位中不能有效迅速的掌握新知识,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高职院学生非常愿意与同龄人广交朋友,对别人的言论很敏感,能以和谐宽容的态度去待人接物,能尊重别人;但问卷统计也显示,高职院学生在话语交流、与陌生人交流和异性交流三方面缺乏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对这三方面七个典型问题的调查中,平均有44.6%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这方面技巧和方法,其中男生中有44.1%,女生中有45.1%。

高职院师生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较为融洽。然而,问卷调查也反映出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较大,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对“你找不到一位能倾诉内心隐秘的老师”,男女生持肯定回答的都超过半数,男生回答“是”的占男生总数的59%,而女生则高达69%;对“老师不了解你的忧虑与不安”男生中回答“是”的占男生总数的61.4%,女生回答“是”的也达到了41.3%;对“老师很少与你倾心相谈”,男女生回答“是”的比例分别高达69.2%和74.8%。

1.2 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欠佳

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就目前的培养情况看,高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对于教师布置的有关项目调查训练项目,多数学生不仅在设计项目调查表方面显现能力不足,对所调查的文字和数据资料也难以准确分析说明问题,或难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根据环境进行比较好的分析和判断。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都获得了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只有5.17%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

1.3 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弱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接近80%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模糊,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欠缺。这一点也符合一般情况。调查显示,只有23%的学生经常有自己的学习计划,13.39%的学生觉得自学能力很强,13.86%的学生对学习感觉轻松。90.2%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学生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抱怨学习条件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大部分学生比较偏重专业课学习,教师对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足和课程教学组织设计能力不足,使学生接受职业专门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较少,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1.4 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不强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根据情境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优化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黄湖滨调查表明,在“职业核心能力”大类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能力指标(得票率过半者)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60%)、创新精神(59.5%)、学习能力(56.3%)和应变能力(51.9%),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排在首位。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当前高职学生最为欠缺的能力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问题实质把握不准确,85%的学生不能对给定的问题或背景资料进行准确说明,重点不突出;二是分析问题不全面,90%的学生对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分析不全面;三是缺乏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在教师根据背景资料给定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创新方式解决该问题时,76%的同学不能提出新观点;四是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不强,教师在改变背景资料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当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81%的学生不能在新情况下满意地解决问题。

1.5 高职学生有创新热情,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有着良好的创新素质基础,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收新事物快,具备创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但创新的信心和勇气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调查问卷显示:37.8%的学生在生活上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尝试处理;54.6%的学生承认自己是好奇心很强的人;45.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接纳新生事物;79.4%的学生不迷信权威,表示对于权威的观点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有选择地加以接受。但是,有59.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去质疑和挑战权威;56.1%的学生认为创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68.3%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创新;5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只有6.4%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就去自己创业。

1.6 外语应用能力

根据我院近年来的统计显示如下。

(1)高职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得分率普遍偏低,阅读理解、听力、写作、口语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优秀人数所占比率非常少,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

(2)翻译题得分极低,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及格,学生运用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很差。

上述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仍然处于高中水平,有的甚至处于初中、小学水平,仍然属于“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不能流畅地进行交流,其英语综合能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技术高速发展,知识不断创新,职业岗位也不断演变,所以,高职英语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即高职英语教学应该使学生具备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

2 影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水平亟待提升,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

2.1 社会因素

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普遍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等职业教育处于高招录取的最后,其生源质量不仅不足,而且已经出现缺口。在“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社会观念下,高职教育缺乏吸引力。很多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复读考本科,普遍认为通过高职教育是无法改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不少企业依然将学历和职称看做是用人的首要标准,而不看人才的综合素质,更有一些企业用高学历人才装点门面,用人好高骛远,结果造成很多高职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以上社会因素,造成高职教育规模逐渐减小,学生质量下滑,“出口”不顺,对社会的吸引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在校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2 学校因素

(1)高职学校收费高,学生不稳定。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经济比较困难,而高职院校的学费与本科院校不仅持平,甚至有些艺术类专业的学费还要高于本科院校,在我国经济资源拥有量最少的人却接受着最昂贵的教育。这就限制了很多人接受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而高职在校生由于学费的压力,思想不稳定,不能安心学习,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易实现。

(2)高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较少。高职师资队伍中高学历的较少,普遍为本科,甚至还有专科层次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过低,尤其是一些制造类专业,高职院校的待遇福利很难对高技术人才形成吸引力;企业或行业兼职教师比例低,校企合作一头热,企业热情不高。师资队伍的质量较差,教学方法没有改进,直接制约了高职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更是难上加难。

(3)对高职院校的监控督导,多以就业率为主要指标,使得高职教育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依托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进行课程设置,以学生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依据。这种只看重技术的观念深深的影响了学生,导致了学生对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主动性。

(4)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而且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巩固、强化和提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联系实践实习地时屡屡受挫,很多企业或单位怕影响生产进度和质量拒绝学生来实习、实践,学校实践基地难以建立或只有虚名,很多学生的生产实习最后成了走马观花的“认知实习”,实习质量大打折扣,对其核心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以落实。

2.3 学生个人因素

(1)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责任感,缺乏较全面的知识功底,缺乏动手实践技能,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

(2)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从小缺乏兄弟姐妹间的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妥协的磨练,习惯于自我中心。表现为独立意识不强,普遍缺乏与人合作意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能力更是薄弱。

(3)刚刚走出高考压力的学生,“如释重负”,没有时间观念,整日沉溺于上网聊天、谈情说爱、兼职打工,读书学习却成为“辅修课”,对自己核心能力的培养更是没有计划。

3 结语

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水平的现状不容乐观,高职教育责任重大。如何培养出既具有高技能又具有高素养的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不断探索的课题。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认清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认清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迫切需要的现实状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勇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将探索出一条核心能力培养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林丽英,林媛英.浅议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现状及成因[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98.

[2]李杨.我国高职高专核心职业能力探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2):191.

[3]罗兰芬.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调查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8):203.

[4]黄湖滨.加强高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训的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0-23.

[5]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