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子媒介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013-12-29丁燕
摘 要:电子媒介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电子媒介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也有着某些方面的共性。首先,电子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形象的、直接的。其次,电子媒介传播的普及率更高。再次,电子媒介的传播能力比其他媒介更强。电子媒介的缺陷亦非常明显。第一,信息传播的强制性。第二,电子媒介的图像型播放及无间歇的连续播放,剥夺了信息接受者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压缩了人的想象能力。第三,电子媒介还为我们带来了更多色情、暴力、浅薄、庸俗等不利的信息。
关键词:电子媒介 发展特点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026-01
1 电子媒介的发展历史
通常我们认为传播是传递、输送、沟通、交流信息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传播的历史与人类的产生一样久远,自从有人类开始,就有传播。众所周知人类传播史通过符号系统进行的,人使用各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如图片、手势、姿势等)进行传播。同时,传播还需要通过媒介进行。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传播进行的基础。由此可见,广播、电视等通过电波,借助电力形式传播的媒介是传统电子媒介。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手机等不仅以电子为动力,更是以电子符号为传播介质的媒体,是后工业时代不断发展而兴起的新型电子媒介。
在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电子媒介的出现可谓是一次空前的传播革命。电子媒介从诞生那天起就以迅猛的势头赶超印刷媒介,到了20世纪中期,它已经完全能与之匹敌,甚至更具有优势。就在这一百年之中,人类迅速从印刷时代跨入电子时代,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也不仅仅是加速了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它用光电的形式改写了人们在印刷时代的思维方式。
从电报到广播、电视乃至现在的网络技术,电子媒介打破了知识的垄断,科学技术迅速的普及化,人们接触媒介也越来越频繁,电子媒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迅速扩大加强。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突破,它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式,并且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预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1844年,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1858年,当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宣告竣工时,接近于即时传播的远距离信息传播已成为现实。到了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媒介技术散发出了令人惊异的魅力,人们对媒介技术的关注、思考以及研究与探索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20世纪40年代,工业国家的报纸进入成熟的大众化时代,电电话、广播开始普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电子信息战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不同电子媒介的共通点
电子媒介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电子媒介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也有着某些方面的共性。
首先,电子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形象的、直接的。与印刷媒介相比,电子媒介信息的获取无须特殊的训练,基本上凭借人的自然本能就可获取。比如广播是口语传播的延伸,它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增加一种固定的媒介,使信息的稳定性提高,传播距离更远。电视的信息是以图像、声音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传播,对这些信息的获取都是人天然的能力,无须进行任何训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媒介是人类通过技术把信息向其本原面貌简单还原从而提高人获取信息的能力。
其次,电子媒介传播的普及率更高。就印刷媒介而言,不管教育多么普及,都不可能普及到每一个人,因而总有人不能借助它获取信息。任何需要经过训练的技能都不可能让每个人学会,阅读也不例外。而电子媒介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该问题,每个自然人都能借助电子媒介获取信息,因而它把信息获取能力普及到了最广泛大众。调查表明,电子媒介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影响最大,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是底层的人通过电子媒介获取的信息越多,他们除人际交往中的信息获取外,主要的信息来源依赖于电子媒介。
再次,电子媒介的传播能力比其他媒介更强。电子媒介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媒介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它通过电波这种无孔不入的介质,将大量的信息瞬间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麦克卢汉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地球村”,就是基于电子媒介这种巨大的传播能力而言的。
3 电子媒介的缺陷
当然电子媒介的缺陷亦非常明显。
第一,信息传播的强制性。所有电子媒介的信息都只能按播放人的意愿顺序播放,信息接受人无法选择,造成信息接受的被动。即使是网络媒介也不能按照阅读人的意愿更改信息内容,造成信息传送事实上的专制性。
第二,电子媒介的图像型播放及无间歇的连续播放,剥夺了信息接受者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压缩了人的想象能力。希利斯·米勒认为,印刷文字能够区分出主体与客体,意识与无意识等二元世界,但电子媒介泯灭了这种二元世界的障碍,使主体与客体,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界限消失,从而使过去建立于其上的哲学、文学、精神分析学等失去根基,并最终消逝。因为我们好像已生活在所有现实的场景之中,无须任何想象。现在,“电视或电影屏幕上的幽灵,比之阅读一本书的私下行为,似乎更加客观、公正,并为大家所共享,而不那么依赖我个人的想象。”这也许就是同为大众媒介的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区别所在。人们在长时间接受这种大量的信息后,很难对信息进行梳理和再创造,长期疏于思考与想象,势必使这两种能力退化,变成应对性的“模仿人”。
第三,电子媒介还为我们带来了更多色情、暴力、浅薄、庸俗等不利的信息。虽然印刷媒介也可以传播这些东西,但文字的想象性使这些东西的震撼力减弱。而电子媒介却是赤裸裸的以视觉的方式呈现,视觉感受是人体感受器官中震撼力最大的,它带给我们的冲击力超过任何器官,因而电子媒介的色情、暴露等就格外突出,这是它的传播符号所决定的不可避免的缺陷。至于庸俗、浅薄等则根源于它们传播的大众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当庸俗、浅薄为个人所有时,是受鄙视和批判的,但电视、网络传播的大众性,使得这些东西又不得不反复出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反复出现的东西才有价值,才能为人所认知,它会成为一种标准,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从而使这些不利信息影响的人数更多。
当然,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它的积极意义还是高于消极影响的。电子媒介提高了信息的生产能力,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信息的获取更加简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希利斯·米勒.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J].文艺研究,20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J].传播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