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的高原
2013-12-29尹汉胤

从西宁出发,沿214国道一路绝尘而行,目的地——玉树。夏季的青藏高原,视野中流动着醉人的绿色旋律,鲜艳的格桑花,摇缀在草原上,一簇簇翘首斜睨着羁旅蓝天的白云。公路似袅动在原野的哈达,聆听着高原风语,系着山峦、牵着草原,伸向遥远的天边。
一片如火如荼的油菜花,耀人眼目地出现在前方。透过飞驰的车窗望去,金黄色的油菜花,怒放在山坡上,犹如如椽巨笔泼墨于大地的现代水墨,随意赋形的图案中,似乎蕴含着某种生命符号,让人浮想联翩。只有在这雄浑的高原上,才会诞生如此壮阔豪迈的天然之作。
然而,真正的高原圣境,是阿尼玛卿雪山。阿尼玛卿雪山,与西藏的冈仁波齐雪山、云南的梅里雪山、玉树的尕朵觉沃雪山,并称为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阿尼”是安多藏语先祖之意,含有美丽、幸福、博大、无畏之意。而“玛卿”即黄河源头最大的山,位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海拔6282米。
通往阿尼玛卿雪山的道路异常艰难。一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泥泞土路,人在车中,如置身于滚动的笼中,剧烈的颠簸,使人只能紧紧抓住把手吊在车中。随着海拔的升高,视野中生命迹象在渐渐消失。而就在这人迹罕至的高原上,却迎面走来了一位藏族同胞,身后一头牦牛驮着简单的行囊。我以为他是在迁徙途中,一问才知,他是在围着阿尼玛卿雪山虔诚地转山。围阿尼玛卿雪山转一圈,最快也要十几天吧,在气候如此恶劣的高原上,行走在艰辛坎坷、风餐露宿之途,可以想象其对身心的考验。只有拥有坚定信仰之人,才会具有如此的定力与修持。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涌起敬意的同时,对阿尼玛卿雪山更充满了向往之情。经日月星辰沐浴,风霜雨雪磨砺,巍然挺立的阿尼玛卿雪山,凝聚起的已不是山川陵谷地理的山峰,她已然成为万物灵魂原始寄居圣地。人们不顾艰辛来此朝圣,就是想让心灵重归圣洁的原始,获得一次身心的洗礼。
在颠簸得疲惫之时,车子终于停下。车门开启,一股冷风,使人为之一颤,寒冷提醒人们,这里已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环顾四周,我们已立于一个乱石狼藉的台地,对面便是阿尼玛卿雪山。踏着乱石小心翼翼前行,只见匍匐在地的石头上,附着绀红色的地衣。这种植物,诞生于远古,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生长中会分泌出一种“地衣酸”,漫漫岁月中,它能将岩石风化为土壤,为万物生长,创造出生存环境。别看它形态丑陋,却性自高洁,只生存于清洁环境中,一旦环境污染,便会殉洁而死。在生物起源意义上,它无疑是伟大的牺牲者。仔细观察,寄生于冰冷岩石上的地衣,呈现出雨花石般的各种斑纹图案,在世纪年轮中,默默将岩石分解为土壤微粒,随高原清洁的山风、纯洁的雪水,漂泊到遥远陌生的地方。或许,这就是阿尼玛卿雪山创造生命的一种形式吧。
此刻的阿尼玛卿雪山,巅峰包裹在厚厚的云中,远远望去,阿尼玛卿雪山顶天立地,似与天地成为一体。一道洁白晶莹的雪线,玉带般维系在天地间。当地朋友介绍,来阿尼玛卿雪山,十有八九是看不到她的全貌的。但每一次面对她,你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色,给予你决然不同的观感。闻听此言,大家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阿尼玛卿雪山此刻的真容。
忽然,天空中飞扬起了雪花。仔细一看,原来是朝圣者在抛洒风马。在阿尼玛卿雪山背景下,纷纷扬扬的风马,翻飞飘舞在空中,寂静的高原空气中,回荡着来自远古的隐隐诵经声。
雄峙于地球之巅的青藏高原,以吐纳天地的博大胸怀,源远流长的圣洁雪水,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文明血脉。
告别阿尼玛卿雪山,向玛多(藏语源头之意)进发。黄河发源地上的扎陵湖、鄂陵湖,安详如一对卵巢,遥相而望、彼此牵系,静谧地栖息在高原深处。行驶在玛多草原,会让人感受到母性胸怀的温馨,豁然开朗的山谷中,星罗棋布地散落着无数大小湖泊,举目望去,一个个湖泊,倒映着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使人有种天地倒悬的错觉,原来这里就是浪漫多情的星宿海。放眼天际,线条柔美的高原山脉,似随风在缓缓波动,婀娜的白云,静静息于天边,像是高原肺腑呼出的气息,缓慢变幻着形态,低得仿佛伸手就可触摸到。
辽远的牧场上,散布着无忧无虑啃食着青草的牛羊,悠闲的牧人,骑在马上彪悍的身影,剪影般从云中掠过。面对眼前的原始生命图景,会让你在这一刻,铭心真实地理解了生命自由的意义,由衷地感慨在这距离天空最近的高原上,竟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生命景象。
夜幕深沉中,我们终于到达了玉树。没想到,此刻的玉树,道路上仍繁忙地往来着各种车辆,仔细观察,多是拉着各种建筑材料的卡车。可以想见玉树的灾后重建,正在争分夺秒、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第二天,曙光染红了山巅。饱经沧桑的玉树,在晨光中迎来了新的一天。地震两周年后的玉树,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未来的玉树,正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渐渐揭开面纱。我们的车子,在拥挤的车流中缓缓而行。前面不远处,现出一片色彩鲜艳的藏式建筑,在凌乱的脚手架中,格外显眼。一问,那是刚刚竣工的玉树藏医院。车子经过时,见这座藏医院的建筑规模、外观设计,既富现代意识,又具民族风格。为方便群众就医,医院特意建在了交通便利的交通路口上。望着这座即将造福于玉树藏族同胞的现代化医院,每个人脸上,都呈现出欣慰之情。
在当地文联同志引导下,我们来到一处尚未完工的施工现场,迎门一幅巨大的建筑设计图告诉人们,正在施工的是玉树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很富特色,充满动感的螺旋线条,使整个建筑蕴藉着凝固的张力。建筑色彩采用当地岩石的颜色,与玉树自然山川非常和谐。据介绍,这座博物馆,是玉树的重点文化工程,未来将成为人们了解玉树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古老的藏族文化,是凝聚藏族同胞心灵记忆的精神载体。地震中玉树藏族同胞,面对灾难表现出的从容淡定,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藏族同胞坚韧的生命力、藏传佛教的生死观,无疑赋予了他们对生命深刻独特的理解。历史上,玉树曾历经磨难,面对各种天灾人祸,他们始终平静的以自然顺生、恩及大地的生存理念,不离不弃、不改初衷地坚守在玉树。
在玉树,让人们期待的还有很多,当我们走进刚刚竣工的玉树民族中学,不禁眼睛一亮。这座新建的民族中学,是在原来旧校区废墟上重建的,新校区比旧校区扩大了好几倍。校园内建有足球场、篮球馆,教学楼中的教室宽敞明亮,阶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一应俱全。让人感动的是,在教学楼顶层,还特意为藏族师生装修了一间藏式文化活动室。宽大的活动室,完全按藏族风格装饰彩绘,藏经阁式的书柜、传统民族图案的桌椅、一幅巨大的唐卡,使整个活动室充满了浓郁的藏文化氛围,置身其中,令人感慨不已。玉树灾后重建,如果各项工程,都能充分尊重藏族历史文化,与玉树山川地貌和谐不悖,让藏族同胞在未来的岁月中,面对世代聚居的故乡,记忆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生活不感觉陌生,我想这样的重建,才是玉树藏族同胞所期盼的。
玉树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每年的施工期非常短暂。灾后重建工作百废待兴,两年的重建中,最先建成的是医院、学校、百姓住房。而当我们走进举行座谈会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办公处时,发现这里还是简易的临时建筑,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地处青、川、藏交界的玉树,属康巴藏族。历史上被藏族人民尊为“迎佛路”的唐蕃古道,玉树是途中的枢纽重镇。这条穿越1300多年的历史古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漫漫长路,将中原与青海、四川、西藏以及国外的尼泊尔、印度连接起来;千年古道,往来着各种货物、传播着各种文化。藏传佛教在玉树已有800年的历史,玉树地震后,各处寺院得以最先修复。在玉树期间,我们有幸遇上歇武寺活佛的坐床仪式。那天一早,我们赶到美丽的嘉塘草原,眼前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在远古的部落节日。从各地赶来的藏族同胞,络绎不绝地汇集于此,草原上遍布着各色帐篷。在一块开阔的草地上,搭起一座庄严肃穆的黄色帐篷,里面陈设着仪式所需的各种法器。来此的藏族同胞,从老人到孩子,身着隆重的节日盛装,尤其是妇女的装束,可谓草原的一道绚丽风景。服装、发型、佩饰,珠光宝气、内涵丰富、楚楚动人。恐怕只有在这一时刻,才会有机会如此集中地领略到藏文化的精髓。
仪式开始,人们排起队伍,鱼贯进入黄色帐篷,垂垂老者、怀中孩子,都虔诚地来到小活佛面前,接受他的摸顶。通过他的手,将不相识人们的心灵沟通起来,赐福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沟通。摸过顶的人们,欣喜地回到草原,开始了与天地共舞的欢庆时刻,奔放绚丽的舞蹈,立刻将草原沸腾了。舞蹈的人们,长袖拂动着白云,歌声激荡着高原,这一刻,天地通过藏族同胞的舞蹈,又一次融为了一体。
称多康囊寺,建于1207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坐落在嘉塘草原一处山坡上,寺庙依山而建,建筑宏伟。踏着层层石阶走入寺门,寺中供奉着一尊高达十几米的金刚释迦牟尼佛像,四周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宗教壁画。
热情的康囊格西· 喇嘛彭措仁波切介绍,目前寺中有400多僧侣,开设有藏、汉、英文化课程及五部论著的研修班。同时还为当地群众开办有民族服装制作、唐卡绘画、民族舞蹈培训,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光大。
站在康囊寺顶,极目远望,美丽的嘉塘草原,绿草茵茵,一派生机。蜿蜒的河水,泛着晶莹的波光,沉醉地静静流淌着。只见几个穿着红色袈裟的小僧人,追逐嬉戏在草原上,阵阵笑声,荡漾在充满阳光的草原上。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世代与蓝天、草原、牛羊相伴,性情温和,勤劳善良。藏传佛教净化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生命中敬畏自然、感恩山川、热爱故乡。望着这些善良的人们,我怎么也想不通,会出现3·14打砸事件!是什么改变了他们善良的心灵?望着眼前这祥和的景象,我在心中苦苦思索着……
在告别玉树的飞机上,我透过舷窗,深情的俯瞰着机翼下空灵的青藏高原。晶莹闪光的溪水,在阳光下,像一条条金线,缠绕在峡谷间,于远方聚拢为一道金灿灿的巨流。随着飞机的升高,一座座山岳,逐渐变为莽莽山脉。在夕阳映照下,起伏的山峦,呈现出波纹般的阴影,宛若万顷碧波,荡漾在浩瀚的高原,苍山如海,动人心魄。望着这光影杰作,不禁使我仿佛看到了亿万年前,一派汪洋的地球。正是这率先崛起的青藏高原,造就了中华大地,开启了万物生命。就在此时,更大的惊喜出现了,一轮巨大的佛光,灿烂辉煌地出现在高原上。千山万壑,一时都安详地沉浸在佛光中,好像一幅天地一宇佛光普照的巨大唐卡,铺展在广阔无垠的青藏高原上。
此刻,我耳际隐隐响起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吟咏声,这部传颂千年的英雄史诗,在说唱艺人一代代的口头传唱中,将驰骋于这片高原,藏族英雄格萨尔传奇的一生,以诗的形式讲述给后人,并在诗中伴随着格萨尔的生命历程,融汇着藏族同胞的生命寄托、族群记忆、民间智慧,成为藏民族心中不朽的精神象征。莽莽苍苍的青藏高原,纵横深邃的地质褶皱中,不仅蕴藉着远古海洋的澎湃涛声,更升腾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诗性。
远处一片碧蓝的湖水,便是被青藏高原举起,慧眼般凝望着世界,澄净醉人的青海湖。亿万年来,她心中始终珍藏着远古海洋的纯净记忆,蕴藏着大地未萌时的宇宙灵光,静静守望在高原上。如今,在青海湖畔,聚集起来自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各国诗人,面对这远古的圣水,在湖畔矗立起一块“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碑,以对生命的礼赞、人性的呼唤、文化的包容,用各种语言向世界郑重宣告:“青海是人类诗和歌的最早摇篮之一,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在苍茫的雪域高原,诗的圣灵之光,召唤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诗人,汇聚于中国美丽的青海湖畔,在这里见证一个事实,那就是以诗人的良知和诗歌的神圣,庄严发布青海湖诗歌宣言。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对诗歌女神的呼唤,我们在这里,面对圣洁的青海湖承诺:我们将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
世界诗人将这一共同宣言,在青海湖畔庄严发布,是再恰当不过了。是圣洁的青藏高原,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诗歌。3000年前,黄河孕育了伟大的《诗经》;2000年前,长江哺育了伟大诗人屈原和他的楚辞。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为天地立心、唤万物尽性,激荡于神州大地,奔腾不息的诗性血脉。
莽莽群山渐渐远去,视野中出现了田野、河流、村落、城市……凝结着原始圣灵之光的青藏高原,渐渐隐身在了苍茫宇宙之中。要知道,正是她的存在,才让人类在她面前意识到了灵魂的卑微、生命的渺小。当人们登上她的海拔高度,呼吸到高原清洁的空气,聆听到来自远古时空的回声时,相信会使每一个来到她面前的人们,在获得一次生命攀升的愉悦时,还会获得一次重归母腹般的生命重生。
圣洁的高原,我还会再来!我知道你也在期待着世间的人们,以一颗圣洁的心灵,幸福自由地生活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