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生不良解题习惯及应对策略
2013-12-29马云霞
摘要:本文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从审题、规范作图习惯和答题习惯三个方面讨论学生相应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解题习惯;审题;作图;高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24-3
不少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遇题不会做,或者题目会做但正确率低,解题习惯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规范答题习惯的培养。
1、引导学生过好“审题关”
学生问题一是审题缺乏耐心。物理计算题“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过程多且复杂,物理模型、条件较为隐蔽,需要学生沉静下来耐心读题。可是,不少学生读题就是走马观花,缺乏精读过程,对题中显性条件信息和隐性条件信息没有准确掌握,对物理过程和解题思路还没分析透彻就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二是审题不细心。物理题中条件众多,漏看或错看一个条件都会影响解题的正确性,造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只剩懊恼不已。三是审题凭经验。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解题经验,多少形成了定势思维,比如要求选错误选项看成选正确选项。
应对策略策略一,习题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读题时间,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也要限定读题时问,具体时间可根据题目长短、难易而定,让学生逐步养成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抓住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教师千万不能为了教学进度和容量而代替学生读题。策略二,引导学生提取有价值信息。一是重细节,抓住题中关键词句。如光滑、恰好、水平面、竖直平面、忽略什么、不计什么、相对什么,对括弧中说明性语句应引起重视。二是抓主干,题十中有核心词,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静止、相对静止等,在读题时要有意识的用笔圈出核心词、关键词。策略三,培养学生反复审题的习惯。首先是通读,了解题中叙述的现象及题意,对题中关键信息进行标注,初步勾勒出基本物理图景、模型轮廓以及大致的解题过程,联想解题所需知识。其次是精读,提取有用信息,剔除干扰因素,使模型的建立,状态、过程的把握趋于明晰、具体,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再次是选读,进一步挖掘各种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寻找过程、状态间的相互联系,选用具体的物理规律和时空关系列出物理方程和数学方程,特别是在解题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要回归题目,进一步审题,以防疏漏或曲解。
典例分析如图1所示,一个质量为0.2kg的小球。用细绳吊在底角θ=53°的斜面顶端。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摩擦。求:
(1)当斜面以多大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减速运动时,细绳刚好没有张力?(2)当斜面以10m/s2的加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时,求绳子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
分析解第(1)问时,抓住关键词“向有做匀减速运动”、“刚好没有张力”,则知速度向右,加速度方向向左,受重力和斜面弹力,然后建立直角坐标系正解分解,列方程求解。解第(2)问时,学生往往“依葫芦画瓢”,殊不知该题隐含着一个临界状态,即向右加速度达到某一值时小球恰好离开斜面,应先把该临界加速度求出,然后判断10m/s2的加速度使得小球已经离开斜面,因此绳与斜面不再平行,再画受力分析图,正解分解,列出方程求解。
2、培养学生规范作图习惯
学生问题第一“好高骛远”,没有作图意识。物理解题过程中,作图的正确性和规范性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受力分析图、平行四边形、矢量i角形、运动轨迹图、图像等,化抽象的物理术语、物理模型、物理情景为具象的图形,形象直观便于分析。然而,有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觉得作图太麻烦,于是图只存在学生的脑子里,可想而知结果是怎样的。第二作图随意不规范。比如画受力分析图时不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的顺序,这样就难免多力、少力,再比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轨迹图不用圆规直尺画,图中所隐含的几何关系就难挖掘。
应对策略策略一,教师以身示范,做好板演。学生作图的随意性往往受教师的不良作图习惯影响,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课堂容量,重分析轻板演,作图要么随手画,要么用多媒体演示,作图的规范性只是口头强调,没有实际操作。长此以往,教师的这种习惯势必会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自然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作图时还是要直尺、圆规不离手,以身作则,让学生逐渐树立规范作图的意识,形成规范作图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策略二,让学生意识到规范作图的重要性。比如,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可以就学生因作图不规范而做错的地方给予评价,或者和规范作图做对的作业进行对比,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作图对解题的关键作用。
典例分析如图2所示,空间分布着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左侧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E、方向水平向右,电场宽度为L;中间区域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不计重力的带正电的粒子从电场的左边缘的O点由静止开始运动,穿过中间磁场区域进入右侧磁场区域后,又回到D点,右侧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然后重复上述运动过程。求:
(1)粒子进入磁场区域时的速度大小以及运动半径:
(2)画出粒子从O点开始又回到O点过程的运动轨迹:
(3)中间磁场区域的宽度d多大;
(4)带电粒子从0点开始运动到第一次回到O点所用时间t。
分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规范作图。用直尺、圆规画出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由于两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相等,故半径相等,运动方向始终与半径垂直,三个圆心的连线恰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利用几何知识算出中间磁场的区域宽度d=Rsin60°。利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时间与圆心角的关系,第(4)问中的时间t也就迎刃而解,即在电场中直线运动时间加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时问。学生做该题时,第(1)问基本没有问题,但问题出在第(2)问中,作图非常随意,可以说是“涂鸦”,自然也就想不到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关系,连带第(3)问和第(4)问也无从下手。可见,规范作图的习惯是解物理题的法宝。
3、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
高考评分标准:只有最后答案而无演算过程的,不给分;解答中单纯列出与解答无关的文字公式,或虽列出公式,但文字符号与题中所给定的不同,不给分。所以一定要把符合题目及评分要求的、表达规范、清晰、整洁悦目的解题过程呈现给评卷人,争取最大化得分。物理规范答题的原则是:说理简洁、层次清楚、逻辑严谨、图文符号规范、学科特色鲜明。
学生的问题一是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比如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间过程量以及所列方程的依据、规律等必要的文字说明。二是物理方程式书写不当,常犯舍本求末的毛病。比如,小习惯写最基本的方程式,而是跳步骤或者用变形式或者书写随意、左右颠倒。三是步骤繁杂,重点不明确。比如,演算过程可以在草稿纸上完成却写在试卷上,写了很多却得不到分数。
应对策略一是教师做好示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板演时要注重规范答题,有些学生不是不想规范答题,而是不知如何表述。这就需要教师经常示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二是展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特别是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的评卷过程中,不妨投影标准答案和评分要求,使学生明确得分点在哪里,应该怎样表达,自身问题在哪里。三是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纠错共同进步。在习题评讲中,由于答题习惯造成的失分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失分原因,或者经常树立班级典型和榜样,互相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