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选拔性考试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

2013-12-29廖伯琴

物理教学探讨 2013年1期

作者简介:廖伯琴,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之一。曾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学,赴英国女王大学合作科研,赴美国、法国、德国、瑞士、韩国、马来西亚等学术交流。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走避课改实验省已近10年了。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课程目标。探索影响新课程实施的问题,本文回顾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考,呈现了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全国物理考试大纲、各省考试方案与考试说明等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推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选拔性考试;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01-5

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总有一些调整与变化。本次构建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选择性的模块课程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课程的整体性受到影响等。无疑,影响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人们对物理课程功能的理解、教师教学的追求以及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等。下面侧重谈谈我国的选拔性考试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推进的影响。

1、回顾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设计与思考

1.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课程结构

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为三个层次,构建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突出了高中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为此,高中物理新课程也有了如图1所示的新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获得6个必修学分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学生最好参照‘高中物理课程结构框图’的顺序选择课程,以便循序渐进,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在图1中,物理1、物理2是全体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运动规律、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内容及相关实验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同时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为后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做准备。在这两个模块中,注重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强调了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突出r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关注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整合了近代物理的初步内容。

选修1-1、1-2为1系列,此系列以电磁学和热学核心内容为载体,强调了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联,注重了物理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了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1、2-2、2-3为2系列,此系列以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学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了物理学,强调了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体现了物理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选修3-1、3-2、3-3、3-4、3-5为3系列,此系列以电磁学、热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学为载体,注重让学生较全面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了解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在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中,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强调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考虑了物理学科的整体特点,又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平台。

1.2 课程设计中的思考

我们深知,不存在没有争议的课程,只有相对合理的课程。在新课程实施中,各方专家与教师对此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质疑,如:为何必修学分中对应了选修模块的学习?为何设计三个系列?……下面,扼要谈谈课标组设计上述课程结构的一些主要思考。

其一,为何必修课程侧重要求力学和电磁学内容?

在只有6个必修学分的前提下。是让学生较全面地先学力、电、热、光、原,然后再选修,还是让学生先学力与电后再选修?课标组经过反复研讨及调查咨询后,最后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与1990年实施的“必修”“选修”课程类似,在当年的“二一分段”模式中,教师不习惯“话到嘴边留半句”,多数学校都把必修和选修内容“打通”了让学生学习。在我国教育仍受考试制约的情况下,若在必修课程中纳入初步而较全面的物理内容,实际教学将像1990年的课程实践那样很难真正推进,加之6个必修学分也为学生较全面了解物理学内容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课标组选择了将部分内容(如力学、电磁学以及相对论量子论初步)作为必修课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感受物理学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选修后续系列的物理课程。

其二,为何必修学分对应选修模块的内容?

在本次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规定物理学科必修学分为6,每学完一模块可获2学分。为此。高中学生必须首先学习物理1、物理2,获4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通过学习1-1、2-1或3-1获得,这为学生能真正选学感兴趣的物理学提供了机会。例如,若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必修内容一样,可预测大多数文科生学完必修内容后不会再选修专为其设计的1系列的物理课程了,因其已穷于应对政、史、地的学习,而无暇顾及物理课程了。因此,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学分对应的必修内容一样,为文科生设计的物理课程将名存实亡;若文、理科生的必修内容不完全一样,为了学完必修学分的课程,文科生必然会选择专为其设计的l系列的课程学习。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文科生几乎都选学了选修1-1,这说明在必修学分中对应选修模块的设计是有意义的,这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空间。

其三,为何选修课程有三个系列?各系列课程的功能为何?

为了让不同学习兴趣、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学到适合其发展需求的课程,分门别类地设计高中选修课程,已经是一个国际大趋势。有的国家高中物理课程全为选修,选学比较自由。如美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四类物理选修课程,分别为文、理科生等开设了选修课程,并且还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设了定位于大学物理难度的高等位课程,既注重了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又为特别擅长理科的学生提供了比较高端的平台。有的国家为高中物理设计了必修(科学或物理)和选修课程,如韩国、日本、加拿大等;有的国家则设置了不同的必修系列,一旦选择某系列后就须学完该系列的所有内容,如瑞典、荷兰等。

在我国的“两省一市”课程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已含有“分类型”“有选择性”的思想。其中,Ⅰ类课提出了全体学生要达到的要求,是高中毕业会考的依据。Ⅱ类课要求较高,是理工科大学入学考试的依据。两类课在高一的内容相同,高二开始分类。“两省一市”方案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体现了分类别给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思想。但在实施中,为了“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必修课(Ⅰ类)内容过于饱和,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突出,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感觉负担过重,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

本次课改中,希望能顺应国际中学物理课程发展大势,为高中生开设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课程。为有人文倾向、喜欢动手或者喜欢理科的学生分别开设选修1系列、2系列或3系列,以便在注重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基础上能根据其学习兴趣、职业需求以及个性特点等,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空间。

2、选拔性考试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

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影响来自高考。下面我们首先从全国考试大纲谈起。

2.1 从2007年考试大纲看必考与选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该考纲的物理部分。明确要求“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选考内容各有4个模块。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2和3-3”(见表1)。

由上可见,物理考试大纲规定了必考模块:物理1,物理2,选修3-1和3-2,也规定了选考模块:在选修3-3,3-4,3-5和2-2中选考2个。根据这些规定,各省又出台了相关的考试说明。存各省的考试说明中,对于必考模块没有变化,但是对于选考模块则出现了不少的具体选择规定(表2)。

2.2 从调查结果看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由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这样选考模块的模式导致了各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对于教科书的选择(见图2),师生所选用的教科书主要集中在必修1、必修2,对于理科生而言,所选教科书集中于选修3-1、选修3-2等,对于文科生而言则集中于选修1-1,对于选修3-3、3-4或3-5等,主要与选考模块有关,对于选修1-2、2-1、2-2及2-3。则很少有学生选学。

再如,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对高中物理课程模块任教老师的调查中,96.1%的教师任教过物理1模块;89.5%任教过物理2模块;36.7%的任教过1-1模块;80.1%的任教过3-1模块;72.8%的任教过3-2模块;46.7%的任教过3-3模块;55.8%的任教过3-4模块:49.9%的任教过3-5模块,这些模块皆有相当比例的老师任教。但是也有一些模块,老师任教的比例则很小,如对于1-2、2-1、2-2和2-3模块而言,任教过的老师的比例非常小。进一步的访谈得知,因为物理l、物理2、3-1、3-2为必考,所以任教老师的比例大,选修3-3、3-4、3-5为选考,任教老师比例次之,而l-1、1-2、2-1、2-2、2-3不考,则几乎没有老师任教。选修1-1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老师任教,因为那通常是文科生的必修学分模块。

从上面调查结果可见,考纲中对模块选考的要求显然已对学校课程开设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课程的依据是针对考纲对高考的要求,而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形同虚设。这种根据考纲开设课程的做法已带来了诸多影响。如,使高中物理课程的多样化、选择性名存实亡,影响了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由于学生学习主要根据考试模块选学,这也肢解了《课标》中关于物理学科整体性及系统性的考虑。事实上,在新课程实施中,考纲取代了课程标准,考纲指挥了教学,若这样的机制不调整,制定的课程标准再好,也很难改变现存的状况,因此,不断修订课程标准、不断完善推进新课程的机制,皆是非常必要的。

3、关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这为高中课改进一步深入提出了明确目标。

随着时代发展,课程需要不断改进:根据教学一线的实践反馈,课程需要不断调整。而如何落实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相关要求等,则与一系列的课程内涵、外延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为此,以下几点是修订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时需要强调的。

3.1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应坚持的课程培养目标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物理学是一种支配社会活动的精神、态度和规则;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活动,物理学是一种文化积淀的历史:作为一种人类的认知活动,物理学反映了人类世界观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发现、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因此,高中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3.2 注重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高中物理课程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关注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也是一个国际中学物理课程发展的大趋势。各国在设计课程结构时,都力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保证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开设选修课程,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样,我同在修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时也应坚持强调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

gdkraqAxuo+vDFotb+Brb7eHuKrgh8Xd/mwC+VDPc6g=然,如何加强基础性?如何拓展选择性?共同基础课程与选择课程如何设置?它们相互的关联如何?在注重共同基础的同时如何为学生的选学搭建平台?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反思高中物理课标研制初期,课标组也构建了若干类型的必修与选修的组合,如高一年级学习涵盖力、电、热、光、原的共同必修课程,高二、高三再分系列学习,但々家审议中提出了教科书编写难度及教学操作难度大等问题,故这一组合没通过;再如,高一就分系列学习,让有文、理、工科倾向的学生进入高中就开始选系列学习物理。以便其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审读意见反馈,这种类型让有文、理、工科倾向的学生过早分科,故这一组合也没有通过。经过多次征求各个层面的反馈意见,课标组才确定了现行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结构,确定了必修与选修的模块组合。这应该是当时相对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类型。

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来自一线的实践反馈为高中物理课程的完善提出了修订建议,在此基础上高中物理课程应为学生提供更高的学习平台、为其走向社会奠定更好的基础、为其有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3.3 以《课标》为考试依据——落实课程目标的先决条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不过,当下课程实施现状不是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而更多是以考纲作为其依据。制定课程标准时,课程标准研制组比较研究了国际中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分析总结了我国物理课程的发展历程,调查研究了中学一线的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综合研究了学生学习心理,多次请不同层面的专家审查,最后才南教育部颁布了课程标准。然而,经过这样严格把关、层层审读的课程标准却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们认为高中物理课程功能的真正落实,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的真正体现,需要制度的保障。我们一方面应有教育的理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设置课程目标,应强调高中物理课程不是为了高考设置的课程,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应试。但另一方面也应加强课程标准在高考评价中的权威性。加强对高考大纲、高考方案、高考说明的审议,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无疑,机制健全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课程改革的推进应法制化,尽量减少某行政部门、某行政管理者对课程实施的人为影响。

我们有教育的理想,为了受教育者的发展、为了民族素质提升、为r人类的进步,我们应坚守认定的教育理念!当然,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常会受到现实的挑战。若每个有追求的教育者都能在具有挑战性的现实中做力所能及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一定有希望!

(栏目编辑 廖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