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层次评判法在校级科研项目中的实践运用

2013-12-29吕中元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年2期

摘要:该文的重大举措,是将模糊层次评判法,运用于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该方法的运用,使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的指标体系,得到构建。由此,可以消除个人情感和意愿等主观因素,对项目公正性的影响。同时,亦有效增强,校级科研项目评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校级科研项目评审的运行机制和评审机制,也随之得以完善。

关键词:模糊层次评判法;校级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运用

中国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2-0373-03

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直接影响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科研项目顺利开展以及科研成果的效益产出等,由此对校级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方法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模糊评判,利用总分法和加权平均法进行立项评审,因受评审过程中个人感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易造成评审结果不公正。由于科研项目评价对象中涉及因素过多,且具有模糊和非定量化的特点,借鉴模糊数学多层次综合评判法来处理科研项目之间的差异性,既可避免因素过多的影响,同时又能减少评审盲目性。该文尝试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对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展开研究,并运用实例进行应用。

1 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指标体系

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涉及影响因素众多,评审内容也复杂,建立能够从各个方面综合体现与衡量立项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综合评判的前提与基础。在参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评审标准,该文将科研项目立项的评价指标设为三大主因素层:选题、论证、研究基础,其中每一主因素层又由四个指标层组成。校级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2 模糊层次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归一化后的数列就是我们对于申报项目所有价值因素评价的汇总结果,它说明专家们对该申报项目的综合评价为“优”的占26.8%,评价为“良”的占28.4%,评价为“中”的占26.9%,评价为“差”的占17.9%。这样评价为“良”以上的占55.2%,同意立项。若评价为“良”以上的比例相同,可比较评价为“中”的比例,以此类推,就可比较得出评委专家们对该申报项目的认同率或支持率。

5 结论

上述实例分析说明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用于校级科研项目的评价是有效的、可行的,它是在充分利用专家群体知识的基础上,应用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评审。这是一种对申报项目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后,在采用较为准确的量化基础上进行取舍选择的科学决策,不仅避免了非重要因素及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了科研项目评审的运行机制和评审机制,最终实现从众多的申请项目中选拔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内容突出、技术上可行等等条件的课题予以资助,使有限科研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推动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谢东.模糊信息处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岳红伟.刘法贵.张权.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性技术成果评价[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2):102-104.

[3] 贺仲雄.赵大勇.李建文.肖伟中.模糊数学及其派生决策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

[4] 崔卫芳.庄世宏.高校科研项目立项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7):4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