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钳工实训课程中的有效运用

2013-12-29陈俊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年2期

摘要:模具专业钳工实训课程的教学普遍遇到学生厌学的难题,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钳工实训课程教学效率,拓宽模具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善于自我学习与开拓创新的能力,成为广受企业欢迎的职业人。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团队合作;自我学习;注重过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2-0362-03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法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学习,掌握整个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综合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其他关键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和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项目教学法的目标:1、将课堂教学与“经验世界”联系起来;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意识;3、传授专业知识、发展特定的专业能力;4、培养团队工作能力;5、培养解决复杂的跨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 模具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撑

模具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工艺的编制及模具加工设备的编程、操作和加工,熟悉各种模具加工机床的规格、性能、使用范围及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和制造工作,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等。

《钳工技术》作为模具专业的一门必修实训课,如果仅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将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向思维和造就能力的局限。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当代科技生产是十分不利的。如何选择教法,不是教师个人的意愿能够随意决定的。社会的需求,企业的标准才是课程改革的唯一标准和风向标。针对这种情况,在钳工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不断创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2 教学生鱼,不如教学生以渔

模具专业学生对模具课程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主要表现在: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理论学习积极性低,而模具专业相关课程理论多,内容较深奥,学生学习难度高,加上被动式的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低下。以上情况导致不少学生学模具而不知道模具是什么,连模具的基本结构都难以掌握。

另外,在钳工课程学习上也困难重重,如钳工实操所用设备和工具比较简单,如:锉刀、手锯、钢尺、锤子等,这些设备和工具,学生对钳工没有好奇心,缺乏求知欲,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钳工技术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及现代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的生产现场相差甚远,即使掌握了,也没有用武之地。钳工实操劳动强度大,体能消耗大,学生感到比较疲劳。目前学生吃苦少、身体素质差、独生子女多的现状,导致少数学生怕苦怕累,甚至叫苦连天,不愿完成既定的实操训练任务,在实操中偷工减料,对自己要求不严,得过且过,自我调节能力差,影响了钳工实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唤醒学生自我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而项目教学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手段。下面我将从“注塑模具标准模架”的制作案例来分析项目教学在模具专业钳工实训课程中的运用效果。

3 教法举例

项目名称:注塑模具标准模架的制作。

项目内容:在钳工实训的三周时间内, 学生每5~6人分为一组,分别完成注塑模具标准模架的制作。

1) 课前准备

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物品: 模具装配图、明细表及需要加工的全套零件图、质量评价标准。实训场地、设备、模架材料及标准件;实训所需全部工、夹、量具及消耗品、全套工作服及劳保用品等。

图1 注塑模具标准模架实物图

图2 注塑模具标准模架装配图

图3 定模板

图4 动模板

2) 教学过程

① 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模架制作项目》设计工作计划,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

② 决策:学生将项目目标与所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比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查和研究,学生进一步明确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及个人的工作任务。

③ 执行:学生根据制定好的工艺方案,分工合作,经过划线—锯—锉—钻孔—铰孔—锪孔—装配等工序,共同完成注塑模具标准模架的制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技术细节并随时对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进行指导。学生在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不断进行零件质量检验并将项目目标与当前的工作结果进行比较,随时作出必要的调整,确保工作能够按时完成。

④ 评价(成果汇报):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工作过程,展示项目成果-装配好的模架。根据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组制作的模架进行检验,并针对各组的工作过程及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⑤ 迁移:通过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之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奖励驱动,改“要我学”为“我要学”

结合以上案例,我将从怎么运用项目教学法,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得到什么样的教学成果来分析项目教学法在钳工实训课程的运用。

4.1 双重教学目的,一石二鸟

该课题教学对象为高年级模具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对注塑模具标准模架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设计本次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对注塑模具标准模架的认识。注塑模具标准模架的制作涉及到钳工技能里的划线、锉削、钻孔、攻丝、装配等技能,学生即可夯实钳工操作技能,又可让学生了解了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动作规律,为以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模具拆装》实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 强调探究过程,步步为赢

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计划、决策、执行、评价、迁移”等5个步骤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明显,主要表现有:案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在教师的引导与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下,让学生分组围绕各组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最后共同完成项目,达到教学目的。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本案例的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5JwLZ7uHR/ZWju6OOLToy1Jodp0AcjvgkafJyGA3YBE=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类似的小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上进意识,使其自觉成为能自我学习,具备持续性发展潜力,受企业欢迎的新时代职业人。

4.3 直面问题根源,以奖促学

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有,第一,学生配合难度大。首先,学生被动式学习习惯根深蒂固,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其次,学生素质不高,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低,部分学生纪律观念薄弱,课堂组织管理难度大。第二,教学内容涉及面大,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个别老师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应付了事,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出现较大抵触现象。直面问题根源,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学习”上给予解决。

第一,学生的学习,培养习惯与考核激励并驱。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我认为大部分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活泼,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可以在上实操课之前,通过组织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类似于企业员工素质拓展的竞技活动)让学生熟悉团队学习的环境,学会如何在小组的学习中与人有效沟通,初步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再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可以适应项目教学的模式。另外,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如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列为年终奖学金评定依据,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的学习,增强水平与制度保障并驱。教师有时候不是不想教,而是需要掌握教的方法,在教师培养方面要跟得上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如组织教师参加项目教学法执行能力培训,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培训等。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奖励体制,激发教师开拓创新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有较大的优越性,但作为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不断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我发现它还有不能够完全覆盖钳工实习大纲的缺点,如针对刮削、研磨等专业技能只能作到模块化教学,而无法形成项目教学法的模式。另外,区域性的发展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全面改革,这一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A].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国家教委电教办樟木头培训中心,1998(3).

[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 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