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3-12-29彭娅张明军
摘要:运用立体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从教学角色的设置、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教学角色;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2-0330-03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很多专业都开设《多媒体技术》课程,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虽然在不同的专业中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但总体上都要求学生掌握多媒体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并能掌握多媒体开发和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其基本理论、原理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2) 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广泛,渗透力强。
因此,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同时也无法体现多媒体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
1 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1.1 指导思想
立体化教学思想是指“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以此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学科发展趋势,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注重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创新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1.2 构建的教学体系
本立体化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 创建教学AB角色。成立教学小组,至少两人以上可以胜任该课程的教学,集体备课,定期讨论。
2) 整合多维教学资源。通过构建教学系统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系统应涵盖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与素材、课外资料、自学资料等,包括作业提交功能,提供学生自主测试、自主评价功能。
3) 创新立体化教学模式。首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结合教学系统,教师因才施教,学生按需索取;其次,采用讲和练结合、研究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第三,采用模块化的内容组织形式。
4) 构建立体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阶段性、考核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2 立体化教学体系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的实施
2.1 创建教学AB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AB角色,有助于教师间的交流及提高,且能预防一些突发状况;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相互讨论,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做到精益求精。
AB角色的创建不是单纯的指派2个以上的教师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在任课老师的选择上,应由专业负责人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综合考虑年龄、知识背景等因素。一个课程的教学组成员,在年龄结构上,宜老、中、青结合,便于传、帮、带;在知识背景方面,既要考虑交流无障碍,又要考虑成员间的相互促进。
2.2 整合多维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课程逐渐发展成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特性、原理、方法、应用等,涉及的范围较广、理论知识较多,在讲授课程时,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合适的资源,如教材、课件、案例、视频、实验教案、课外资料等。在选定主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材设计课件和案例,针对部分内容拍摄教学视频,同时提供课程案例所需的素材和软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需提供实验教案、课外资料、自学材料等内容,构建《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既是一个整合教学资源的平台,又是一个功能性系统。
图1 教学系统资源模块——多维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系统功能上,为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系统还提供自主测试功能;另开辟了作业提交模块、评价模块等。tqWyfVFFjCw7uU5J2g6d1A==
图2 教学系统功能模块
从传统教材到数字教材,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系统整合,形成了教学设计一体化、媒体呈现多样化、教学应用多元化的模式;构建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
2.3创新立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立体化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配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及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使之适合多层次的教学对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按需学习,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3.1 因“才”施教和按需索取
兴趣、知识背景与学习能力决定学生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因才施教。基于此,课程中将内容定位在“基础”层次,即是各层次学生都应掌握并且能掌握的内容。同时,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对知识的渴求,利用教学系统提供“自学材料”;为丰富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课外资料”。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根据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习能力可自由浏览这些资料。
2.3.2 采用研究性、开放式方式
《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应用并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组织多种教学方式,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讲、练结合
对于理论知识,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出发点,结合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部分内容可采用“讨论课”的方式进行,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自由发挥见解,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则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对于实践内容,学生应作为主导者,针对实践课题,学生自主选择实现方法与素材。同时,理论与实践不能相互孤立,在实验课堂上,教师需要指明该实验所基于的理论基础。
2)开放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教学系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轻松;突破教材的束缚,使教材由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助地位;更新考核模式,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不设“标准答案”。
3)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真实任务中研究问题的解决。针对《多媒体技术》课程,可设立图像处理、音视频处理、数据压缩等专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某一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协作
对理论知识的讨论或是实践任务的完成,都可以设立一些项目,如针对上述专题,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资料的查找、交流认识。此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新知识、发现新信息和学习材料,并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协作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5)转变身份
抽取课程中易于理解、富有趣味性的内容交由学生“讲授”,其身份转变为“老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既能自觉主动的学习课程内容,还能通过这项活动提高今后学习过程中“听课”的能力。
2.3.3内容组织模块化
根据《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其理论知识可以分解为音频处理技术、颜色科学、图像处理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四大模块,模块内部结构紧凑;与此同时,采用项目导向的思路构建实验教学,以一个大项目为主线,构建多个子项目,学生分阶段完成子项目的制作,形成任务递进模式。内容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内容组织模块
2.4 立体化学习评价体系
在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需寻求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多媒体技术》宜采用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分为过程评价、阶段性评价和考核评价。学生《多媒体技术》课程成绩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综合评定。
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过程评价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阶段性评价检查学生对各模块学习的掌握程度,检查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阶段性评价,任课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核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检验。在学生之间的互评,主要检验学生在参加小组协作时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团队合作精神。这种评价体系一方面强调了学习在于积累,对考前抱佛脚的现象给予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强化学习的弊病;另一方面,有助于避免“吃大锅饭”的现象蔓延。
表1 立体化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比重(%)\&说明\&教师评价\&过程评价\&25\&监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阶段性评价\&30\&检查学生对各模块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反馈阶段性评价结果,促使学生调控和改进学习方法、加强薄弱环节的复习;包括实验、子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分模块大作业等\&考核评价\&40\&以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为主进行考核,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设计等\&学生评价\&学生评价\&5\&考查团队协作精神及在小组协作任务中发挥的作用\&]
3 总结
《多媒体技术》课程在现今计算机相关专业中开设的非常普遍,其课程内容所呈现的特征与大部分人对“多媒体”趣味性的认识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对多媒体本身的趣味性加大应用力度,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授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金发.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J].开放学习,2004(1):32-35.
[2] 唐腾健.浅谈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2009(15):91-92.
[3] 陈永辉,张春峰,张晖.基于项目的多媒体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