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计算机控制课程改革初探
2013-12-29黄婷婷
摘要:该文阐述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控制;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2-0323-02
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它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他们拥有更大的就业竞争力。
1 综合职业能力的构成
综合职业能力可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在每一种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上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是在每一个行业,或者一组存在共性的相近工作领域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1]
2 从职业能力构成确定高职教育的目标
高职教育应紧紧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导向,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扣紧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对为人处世的磨练、对未来工作环境竞争态势的认识和把握等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教学活动。[2]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掌握思考方法,同时学会做人,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意识。
3 从职业能力出发实践高职单片机课程改革
计算机控制是一门软硬件结合、应用性很强且理论难度较大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体系完整、理论详实等方面有相当的优势,但是对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而言,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1 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审视
1)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遵循教材的章节内容,从硬件出发,讲述大量的体系、构造等。而DCS系统较为庞杂,涵盖设备众多,学生以较难的内容起步,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认为这是一门艰涩难懂的课程,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一般的DCS教学是以了解体系结构和网络为主。但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能够把老师的讲解一一记来,但是无法统和起来安装及运用DCS系统。
3) 计算机控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系统开发、测试、营销、管理等岗位均有它的知识渗透,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具有一定的职业特定能力,而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严重不足。
3.2 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原则
首岗适应原则:大量的理论学习加一定的验证性实验是否足以让学生设计和应用DCS系统?实践表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胜任岗位的需求。DCS教学不能停留于教师的讲授,不能停留于课堂表面的活跃气氛,而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索性,注重思维过程,启发独立思考。DCS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习迁移的过程。
多岗迁移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营造一个类工厂的环境,使学生参与一定的角色扮演,体会角色的工作流程与方法,有利于让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DCS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由此及彼、角色代入的过程。
持续发展原则:据统计,招聘时专业能力一般但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的毕业生应聘成功几率比专业知识强但言语木讷的毕业生高出近两倍。而这正属于职业核心能力适的范畴。让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同时,亦要开辟一个让他们得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平台。DCS学习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协作过程。
3.3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应用
1) 打破章节的桎梏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DCS相关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进行内容选取,按任务导向方式进行情境设计,学习情境充分体现趣味性、生活性和实用性。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设计。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课程导入上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展示任务内容。
作用于感官的外界事物是纷繁多样的,学生会选择那些新鲜的、活动的、奇特的等刺激源作为主要知觉对象,所以设计媒体时要有意识诱导学生的选择。[4]通常高职年龄段的学生对玩最感兴趣,对故事、影视剧等有着天生的爱好,反感说教,课程导入时便要以此入手。故事导入需要教师依据生活和技术事例自行撰写拟人化趣味小故事。
3.3.1 理实合一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场地安排在一体化教室,教学过程跟项目实施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教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而非包办灌输。教学过程分为做什么、跟我想、跟我学、跟我做、自己做、分析评价这样几步。学生分组互检任务完成情况,共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提示解决复杂问题并进行问题汇总讲解。
3.3.2 实训课实施企业角色扮演
教师将班级设计成一个企业组织,将学习内容和企业的工作流程、管理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融入工作过程。[4]学生扮演工作过程的主体,所有学生轮流担任不同职务,教师只是以顾问的身份提供咨询服务。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前教师组织领导岗位人员召开工作会议,明晰任务分工和工作内容及流程。
3.3.3 改革评价方式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导向实施学业评价。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学业评价内容上应由片面走向全面,从仅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到关注知识应用、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重点考核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笔者在每次企业角色扮演完成之后都要求学生填写工作考评表,包括专业知识、完成任务情况、职业素养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设置了4到5个一定权重的评价指标。整个评价由自评、互评、师评组成,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存荣.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2] 李中军.“工学结合”理应回归对人才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3] 梁建超.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媒体设计方法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4] 廖曙洪.“企业化”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5] 黄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观及其实现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