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计算机文件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3-12-29曹维祥汪虹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各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多数院校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和素养,未能体现出该门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内涵,通过改革,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和多元化考核方法,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同时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了该门课程的内涵。
关键词:自主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2-0314-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规模扩张阶段发展到内涵提升阶段,各高职院校通过各类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教学改革大多直接针对各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却鲜有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是学习的五个要素,缺失任何环节都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结果,学习内容总是在变化,但学习方法却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同时缺乏良好学习方法的支持,高职学生也不可能轻松的掌握专业技能,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高校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1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历史沿革和趋势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大置经历了三个阶段:
1.1 初期(1997年之前)
1997年之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基本只针对计算机专业或相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多为计算机原理或DOS平台类的知识。
1.2 起步(1997年~2006年)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 (简称155号文件) ,155号文件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明确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二是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155号文件出台的背景是个人计算机将以极快的速度普及于生活、生产中,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均缺乏对个人计算机的简单使用能力,故初期各高校均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类的课程内容定位于Windows平台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等内容。
1.3 发展(2006年之后)
2006年教育部再次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该意见一方面肯定了155号文件的历史成绩,另一方面规划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改革方向。意见中提出:(1) 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2)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脱离应用;(3) 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要体现出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普及、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高职新入学的新生已具备相当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如打字、Windows基本操作等),这时如仍将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单纯定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素养和技能已和这种趋势不相适应,也体现不出《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特征,可以预见,现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或教学目标会有较大的改变。
2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2.1 课程教学目标设定
结合课程发展趋势,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目标设定为“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以任务驱动为方法,以一体化教学为手段,以配套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为保障”的课程建设思路,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制订了以“能学”为基础,以“想学”为切入点,从“会学”展开,促使学生“坚持学”的措施。
课改拓展了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两个层次(1)基本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素养和技能,(2)课程拓展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动机。“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自主学习的要素,“能学”――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普及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对于高职新生完全具备能学的基础;“想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案例,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在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组结合学生兴趣,大胆对原《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为十个任务,课时也改为30个课内学时+20个自主学习课时,具体为:
表1
[任务\&教学目标\&任务1 认识所学专业\&能合理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任务2 休闲\&能安装、删除程序,合理选用软件进行工作、学习\&任务3 个性化系统配置\&能正确配置Windows系统\&任务4 个人简历\&能使用Word制作常见格式文档\&任务5 论文排版\&能使用Word对编排长文档\&任务6 成绩表\&能使用Excel处理常见数据表格\&任务7 校园介绍\&能使用PowerPoint制作常见幻灯片\&任务8 选配个人计算机\&了解计算机基本参数和指标的意义\&任务9 病毒防范\&能合理使用安全类软件\&任务10 综合应用\&能综合使用Office处理日常工作问题\&]
2.3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3.1 注重学思结合,综合运用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项目的课内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施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的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场所的真实性和评价体系的多元性,项目的课内教学内容改抛弃了传统基于知识架构的教材,使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集,全程在一体化机房开展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再只评价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力争改变学生单一识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合作等养成有效学习习惯。
2.3.2 制订多元化、全程化课程考核措施
传统期未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具有很强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利于督促、引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多元化评价是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中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平时重点考核学生听课的纪律、课内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协作的程度、自主学习大作业的完成情况,期末考核采用全国高校安徽考区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成绩,评价方式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期末考核采用定量的方式,而平时考核以定性为主,注重鼓励学生。
3 结束语
经实际检验,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从课堂拓展到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不但能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CDIO视野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8).
[2] 姜艳.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8).
[3] 周晓飞.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J].职业,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