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幼平:将军大使 平民作风
2013-12-29马保奉
我和王幼平同在外交部工作,因他长期在国外,一直无缘见面。直到1979年,他从莫斯科回国担任副部长,我作为礼宾司干部,才有机会看到他、同他接触。但是,对这位“将军大使”的传奇经历是早有耳闻。随着之后的接触,对他的为官为人也越来越钦佩。
冠县抗日
王幼平是山东桓台人,一口乡音,说话慢条斯理。他平易近人,工作闲暇时喜欢同工作人员聊天。当他知道我是山东冠县人时,便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也算半个冠县老乡。1938年我曾在冠县崔八里庄驻村。”我家在马宋店村,就在崔八里庄西7里。王幼平到过我村,甚至还记得我村农民“大考”的名字,而“大考”就是我近房伯父。我回乡探亲,同我哥谈及王幼平。我哥说,他可是鲁西北抗日游击活动的老领导。我家乡老人每每说到抗日战争,都会提到赵健民、王幼平等前辈的名字。
抗日战争爆发,王幼平由延安被派往山东聊城,任中共鲁西北特委委员、军事部长,负责组建我党在鲁西北的抗日武装。1938年3月底,王幼平任山东省第6区游击司令部第10支队政治部主任。不久,抗战形势恶化。1938年11月15日,聊城被日军攻陷,抗日力量开始出现分化,很多人露出反动面目,疯狂反共,有的投靠日军,当了汉奸。在此严峻形势下,中共党组织在第10支队基础上,于1938年12月9日,在冠县崔八里庄组建了筑先纵队,李聚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王幼平所说“驻村”,应该就是指这段历史。
当时周围的反革命武装不抗日,而是抢地盘,扩大势力,企图联合起来消灭筑先纵队。他们分别在南、东、西、北,对活动在冠县的筑先纵队形成包围之势。不过,这些反动武装彼此也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企图吃掉别人,扩大自己势力。根据这些反动武装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王幼平提出利用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先集中力量歼灭从西面围我之敌。1938年l2月24日,西面之敌2000余人被我歼灭,鲁西北的形势基本上稳定下来。
王幼平在鲁西北的三年中,足迹遍布冠县各乡村,所属游击队同日伪交战最激烈地方有冠县县城、韩村村东、西白塔、陈贯庄、桑阿镇、费集等。日军白天“扫荡”,夜间害怕游击队袭击,龟缩在县城,不敢出门。
1940年7月,筑先纵队合编为八路军129师新8旅,旅长张维翰,政委萧永智,副旅长王近山,政治部主任王幼平。之后,这支部队由鲁西北转移到冀南地区活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二野的一支生力军。
驻七国大使
王幼平随二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1949年10月,他作为二野第五兵团政治部代主任,正在湖南待命,准备11月15日攻占贵阳,突然接到中央急电,调他去新组建的外交部。这次工作变动,令他措手不及,可是二野政委邓小平说:“命令就是命令。”
于是,他义无反顾,到外交部报到。没料到,他转入外交工作竟然创造了两个记录:一是先后被任命驻七国(罗马尼亚、挪威、柬埔寨、古巴、越南、马来西亚、苏联)特命全权大使;二是做大使近30年。
七任大使,使命一次比一次艰巨,他总能不辜负中央的信任,一次比一次完成得好。1950年8月到罗马尼亚后,他走访工厂、农村,参观石油冶炼、采矿,与农民一起收向日葵、刨甜菜,深入了解所驻国的国情、民情。四年后,王幼平被调到挪威。他考察挪威航海、造船、捕鱼、旅游以及水力发电等,考察报告受到周恩来的重视。1958年9月中国与柬埔寨建交。中央十分重视中柬关系,决定派王幼平任驻柬埔寨首任大使。毛主席告诫他,在柬埔寨不要宣传共产主义。王幼平忠实地执行了中央意图,赢得了柬方高度信任和友谊。驻古巴期间,当时古巴因与苏联关系密切,对我不太友好,王幼平在记事本上写道:“豺狼当道安问狐,死马当作活马医,不逾界限不理睬,发生问题慎重处。”
“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从古巴调回国,像所有回国的大使一样,立即被“造反派”打倒。不过到了1969年,他就同耿飚、黄镇两位大使一起,首批被“解放”。由周恩来提名,王幼平被任命为驻越南大使。赴任后,他大胆纠正使馆内的极左做法,如摘掉到处悬挂的毛主席语录等,得到中央肯定。
第六任是去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对我国与马共和在马的大量华人的关系上疑心重重,局面复杂,处理好中马两国关系是副重担。周恩来把这个重任交给了王幼平。王幼平果然不负众望,仅仅两年多,通过耐心细致工作,减少了对方顾虑,增加了互信。
1977年王幼平赴莫斯科时,苏联被当作头号敌人。如何开展对苏的外交工作?例如,如何与苏联人打招呼?苏联上上下下流行“同志”称呼,对“先生”十分敏感。王幼平并不忌讳“同志”称呼,只要苏联人称呼他同志,他也称呼对方为同志。苏联外交部官员对他的评价是:亲切、务实、合作,具有外交家的风度。
王幼平在外交战线上工作几十年,没有一点外交官架子。他说话办事,实实在在,让人感到那是他人格的自然流露。
王幼平心里总是装着群众。同事长期夫妻分居、国内亲属患病等难题,他都会放在心上,他会给老战友写信寻求协助;馆员出差远行,他会过问准备情况;晚上去机场接送客人的同志没回来,未按时返馆,他一定要等到有了消息之后才肯休息。
驻苏联使馆大食堂每天早餐7点开饭,王大使总是在7点45分前后才来到食堂,那时就餐者已经不多了。他拿着一个搪瓷把缸,打一勺稀粥,再拿一两块剩下的面包边料,这就是他的早饭。大食堂曾打算关照一下老大使,却遭到王幼平批评。
1979年7月,王幼平从莫斯科离任回国。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夫妻二人把宿舍大门从内锁上,闭门谢客。原来,他们两人忙着洗窗帘、桌布、沙发套,擦门窗、家具、地板、床铺。第二天,把已经晾干的窗帘、桌布、沙发套叠好放好,才提着行李去机场。
他七任驻外大使,每次离任,同志们都是依依不舍。1977年从马来西亚离任,两位馆员把行李箱送上飞机,分手时哭出了声,让旁边的旅客大为惊讶。1980年初,驻苏联使馆在评选1979年优秀干部时,尽管王幼平已离任半年,但大家仍一致推选他为本馆优秀干部。
廉洁无私,请辞副部长
外交官西装革履,出入会议厅、宴会厅,可王幼平头脑一直清醒,时刻不忘老红军的本色,生活艰苦朴素,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在外交部的好名声就是廉洁无私、两袖清风。
对待金钱的态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观。人们已经记不起,他有多少次捐款,捐献过多少钱,只知道从抗美援朝起,他经常向国家、幼儿园、小学捐款,补贴家庭困难的职工,将在国外期间的工资作为党费上交。1978年国内通知驻苏使馆,要他回国参加五届全国人大c44ab9807426767afd39b9414c11410ed2f9c0c73404fa72aae1f4896048304b。由于年事已高,组织上特请其夫人史洪潮随他一道回国,以便路上照顾。他说,史洪潮属于请假回国,往返路费必须自己出。
“文化大革命”中王幼平被批判,造反派怀疑他有巨额存款,查了他的账,发现根本没有存款,造反派不得不承认他是个清白大使。
20世纪50年代,外交部职工住房紧张,王幼平便自购一处住宅。后来部里住房条件好转,他便于1962年将自购房交公。90年代北京落实私房政策,拟将该房归还他时,王幼平拒绝了,说:“我是自愿上交的,我不想要回来。”
王幼平当大使那么多年,级别一直未动。1979年5月,他在驻苏大使任上,获悉外交部正酝酿提名他担任副部长,便当即给中组部写信:“我不同意外交部领导班子里再堆放老头”。中央没有同意,任命还是下来了。1980年7月16日,他再次给中央写信,请求辞去副部长职务,说务必让他8月15日70岁生日时退下来。中央批准他退居二线当顾问。
王幼平同胡耀邦是儿女亲家。胡耀邦“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时,王幼平去医院探视“亲家”。胡耀邦后来感慨地说:“我倒霉的时候,鬼都不进门,就王幼平来医院看我。”而当胡耀邦担任总书记之后,王幼平却很少主动去过。王幼平主动去找胡耀邦是在胡耀邦担任中组部部长时,是为了请胡耀邦批准他从外交部副部长位置上退下来。
王幼平虽然有着辉煌的革命经历,担任过七国大使,身居外交部副部长要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名老党员的优良作风,其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永远值得人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