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党心民心的楷模
2013-12-29谭乃达
就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之际,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黄克诚传》正式出版,向全国发行。我有幸具体组织并参与了这部传记的编写工作。黄克诚革命生涯60多年,他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他的卓越功勋和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坚持真理、刚直不阿、顾全大局、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风范。
时刻把人民群众最急迫、最关注的问题摆在首位,并着力加以解决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黄克诚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总是把自己的精力集注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解人民群众所难。
1940年,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诚奉命率部开进华中,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会合,共同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苏北人民在敌、伪、顽的掠夺和压榨下,生活十分困难,特别是地处沿海的阜宁一带,海潮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此前,国民党政府曾修过一道海堤,但他们只顾横征暴敛,不管百姓死活,施工中偷工减料。海堤虽然修成了,但大海潮一来,一冲即垮,老百姓依然遭受水患之害,苦不堪言。人民群众背井离乡,灾民遍地,急切地期望有人帮他们解除水患。黄克诚到达这里后,耳闻目睹,很快了解了这一情况。
苏北地区处于敌、伪、顽的包围之中,这里土匪猖獗,粮食匮乏,而我军初到,尚未站稳脚跟,困难重重。面对一大堆困难,怎么办?黄克诚毅然决定,先组织力量修筑海堤,安定人民生活。他任命阜宁县长(纵队供给部长)宋乃德兼任修堤委员会主任,亲自征询地方的开明地主、士绅等各方意见,采用发行公债、以工代赈的方式,动员组织起三万多民工修堤。黄克诚亲率部队挖土筑堤。军民携手奋战三个月,于1941年7月,筑起一道45公里的拦海大堤。就在新海堤筑起的次日,巨大的海潮翻腾而至,水位比前次高出六寸。但新海堤屹然未动,保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黄克诚组织人民群众生产自救,初步解决了急迫的生产生活问题。部队的行动群众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们到处传颂“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真心为人民办事的”。连一些曾对八路军、新四军抱怀疑态度和有抵触情绪的地主、士绅,也逐渐改变看法,向共产党和抗日政府靠拢。时至今天,苏北人民一说起当年修海堤的事,无不对黄克诚、对新四军三师充满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苏北抗战最艰苦的1942至1943年,黄克诚作为苏北区党委书记和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一方面号召根据地人民保证战争需要,同时他又十分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千方百计减轻人民负担,组织军民共度时艰。他决定改革三师服装,节约棉布数万米;他亲自组织精简机构,规定全区脱产人员不能超过总人口的2%;针对群众反映部队使用民夫太多的问题,他指示三师各部队对使用民夫作出严格规定;他还领导三师开展大生产运动,种菜、养鸡,开办各类作坊和盐场,生产节约运动搞得有声有色,三师和苏北1944年减少开支三分之一,军队和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改善。三师在新四军七个师中是人数最多的一个师,同时也是经费结余最多的一个师。
1948年5月,黄克诚奉命担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巩固和扩大解放区,为东北野战军举行辽沈战役和入关南下作准备。他从哈尔滨出发,与分局常委胡锡奎边走边调查沿途情况。因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严重,这一地区经济萧条,粮食缺乏,灾民达二百余万,宁城、赤峰、赤西,情况尤为严重,因饥饿而死亡的人口达一万多。到任后,黄克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战备储备粮中先拨出一部分,急送重灾区。同时决定,取消分局机关设立的首长小灶,一律到机关食堂就餐;各级党政机关精简,把节约的粮食送往前线。
1949年10月,黄克诚到达湖南履任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刚刚解放的湖南,经济凋敝,生产萎缩,物价飞涨,工人失业,灾民遍地。刚刚建立的新政权尚不巩固。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应该先从哪里人手?他召集省委研究确定,先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这是当务之急。针对粮荒严重、粮价飞涨的情况,立即采取打击私商囤积居奇、控制物价、向重灾区调拨粮食等措施,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黄克诚到军委总部工作以后,长时间担任军委秘书长,并先后主持总后、总参工作,掌管国防费的预算和分配。那时,中央已把工作的重点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军政费用占国家整个预算的比例大大下降。为兼顾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大局,黄克诚认真贯彻毛泽东、彭德怀的指示,精心运筹,统筹兼顾,在重点加强武器装备建设的同时,拨出经费改善部队生活条件。营房建设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难题之一。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志愿军陆续回国,需要安排住房,还有许多部队居住着民房。数百万军队长期住民房怎么行?军委把营房建设列为1953-1954年的工作重点。为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黄克诚率总后营房部门的领导深入北方几个军区进行调研,提出了经费包干的办法,并号召部队自己动手,多方挖潜,自烧砖瓦,自备沙石。经过全军上下的共同努力,至1959年,全军新建营房4600多万平方米,连同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的营房,除一些海边防和分散执勤部队,全军基本上都有了固定营房,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黄克诚晚年谈到20世纪50年代修建营房问题时,说这件事办得较好,上下都比较满意。
1959年庐山会议后,黄克诚被罢官,在家赋闲。即使如此,他依然记挂着人民群众的冷暖,农业的收成。夏季久旱不雨,他常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念叨着“老天爷这样下去收成会受影响啊!”雨来了,他高兴地在院子里放一个洗脸盆测雨量。看到雨水充沛,旱情彻底解除,他就像久旱逢甘露的农民,高兴地连连自言自语:“这下子好了,今年丰收有望了!”秋季,他还让管理人员陪他到京郊的几个县看庄稼的长势,农民的收成。
这就是黄克诚,一个一心牵挂着人民的人。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躬身实践,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我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黄克诚就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一位。在这方面,他不仅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更是一位积极的实践者、推动者。他掌握了这一法宝的真谛,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贯彻始终。
1928年2月,他参加领导永兴暴动。“左”倾领导者要他指挥火烧县城,以阻挡国民党军进攻。他觉得不妥,但决心难下,他征求了几位普通百姓和当农民的哥哥的意见,结果均不赞成,认为这样做会脱离群众,烧掉民心。黄克诚觉得有理,决定只烧县衙、庙宇,不烧民房、店铺。此举被县委书记指责为严重右倾,但老百姓拥护,后来的情况也证明,黄克诚的决定是正确的。
战争年代,黄克诚每到一地,总要通过各种渠道,先了解这里的敌情、我情(地方党和武装)、社情、民情,经过综合分析后再提出建议、行动方针和部署、任务。由于调研深入、细致、全面,所以他提出的建议,做出的决策部署切实可行。1940年9月至11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经皖东北进入淮海、盐阜地区,一路上,他除自己听取各方面情况汇报外,还专门派出一批干部作社情调查,并亲自向年轻干部讲授调查内容、方法,提出具体要求。所以,他掌握情况快。12月上旬,即亲自起草了给毛泽东、朱德等的电报,详细报告了苏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党、文化、财经、匪情、敌伪顽情及我党我军情况,向中央提出了干部方面的要求。翌年3月,又向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提出了划区打匪除霸,巩固盐阜、淮海,开辟皖东北的行动方针和部署,并立即得到刘少奇的赞许和支持,迅速打开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在苏北期间,黄克诚深入基层调研、密切联系群众的故事很多。他经常或步行,或骑马,或骑自行车来往于苏北根据地。无论到哪里,一住下来,他总要到田间看看庄稼长势,找老乡聊聊家常;到连队去,看看干部战士们训练、生活的情况,听听他们的反映和需要。他穿着朴素,没有架子,态度和蔼,往往短短的几句话,就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老百姓有什么心事、难事,都愿意跟他说。黄克诚下部队视察时,喜欢到连队找干部战士谈心。他一身旧军装、一双破布鞋,不带警卫,不找向导,不事先打招呼,走到哪里问到哪里。因为他面相慈祥,衣着简朴,说话温和,连队的干部战士同他交谈无拘无束。
黄克诚常说,涉及重大的问题,调查研究时要蹲下来,沉下去,不能浮躁,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听少数人汇报。1957年5syhvvFKhWb5r5gOjZN7VVtoe1KQWG3mrosf9AKRRbQE=月,为了调查院校贯彻军委扩大会精神、加强思想建设和教学建设的情况,黄克诚带了一名参谋、一名秘书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蹲点调查。他谢绝学校为他安排的省里的高级宾馆,住在了学院的招待所。在学院一住就是二十多天。其间,他分别以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向院、系领导和教授、机关干部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要求;他还身着便装,到教学班、食堂、警卫分队、军人服务社等,同学员、教员、战士、职工等交谈。有时还独自散步,走到校外同市民交谈。人们看他像一位很普通的长者,所以他问什么,人们都如实回答,有的还主动凑上去向他反映情况。黄克诚离开学院回京前,在院、系领导干部和部分教授参加的大会上发表讲话,问题点得准,针对性强,要求明确,震动很大,赢得一阵阵掌声、赞叹声。临走时他又再次嘱咐院领导,学校一定要以教学为中心任务,政治学习可以减少一些。这次调查,为军委指导全军院校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克诚搞调查研究,总是到困难最多、最基层的地方去,而且注重发现和总结典型,指导面上的工作。1965年,中央决定他到山西省任副省长。已赋闲六年的黄克诚欣然接受并即刻报到。到太原稍事安顿后,他就到晋南临汾地区的洪洞、安泽、浮山、翼城、曲沃等11个县市的许多公社、大队,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村情况。12月中旬回到太原参加省人代会。会议之后,省委分工他和另一位副省长管主农业。会后,他随即冒着风雪严寒,到运城地区搞调研,先后到运城、新绛、河津、万荣、临猗、永济、平陆等l0多个县市的一些公社、大队,深入农民家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不少村子地处山区,车开不进去,64岁的黄克诚就拄根棍子同工作人员一起步行,老百姓和随行人员十分感动。这次下去又是一个多月,直到春节才赶回太原。
至1966年2月,山西已有七八个月没有下一场像样的雨雪,持续的干旱使一半的河水断流,三分之一的水库干涸,严重影响春节播种。过了春节,黄克诚又立即从太原出发到旱情严重的高平县指导抗旱。在县委扩大会上,他号召全县,“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领导群众拼命抗旱到底!”会后,他即到一线具体指导。足迹踏遍23个公社、400多个生产大队,同当地干部和社员一道,找水源、打土井、搞备耕。经过两个多月奋战,到5月间,抗旱斗争取得很大成绩,打出的一批水井和水利配套工程,降伏了旱魔。这期间,他还先后去了沁水、阳城、晋城、平顺、长治、壶关等县了解、指导抗旱,还到河南林县参观了红旗渠。他要求各县要学习林县和平顺县的抗旱经验,学习他们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
真抓实干,动脑动手,以自己的言行推动着领导机关作风的转变
黄克诚自1952年10月调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政治委员,至1959年庐山会议前,先后任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在军委、总部工作七年多。开始阶段,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东南沿海不时受到台湾国民党军的袭扰,军队和国防建设正在由战时向和平时期转变,又是作战指挥,又是军事建设、后勤保障,工作千头万绪,但他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毛泽东和彭德怀、聂荣臻的称赞。他勤勉、扎实、严谨高效的作风,给许多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留下了深刻影响。
他十分注重机关的职责分工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机关部门的职能作用。黄克诚采取了三条措施来改善机关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第一,健全组织,运用组织推动工作;明确职责范围,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上下级联系报告制度,减少公文旅行。第二,加强计划工作,按时提出年度、季度、月度工作计划表,上下明确,步调一致。第三,及时督促检查,研究分析,调整计划。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后勤工作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毛泽东看了黄克诚、杨立三和张令彬的报告,高兴地批示道:“后勤工作有进步!”并立即批转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传阅。
黄克诚极力倡导高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动脑,还要亲自动手,不能一切依赖机关、依赖秘书。重要的文电要自己起草,至少要出思想、出观点,把意图交代明白。
到军委、总部工作以后,以他个人名义给中央的报告,绝大部分是他亲自起草的。中央军委和总部召开的重要会议报告,大都组织几位秘书或委托承办部门起草,但他都事先明确交代意图,中间多次主持研究。1953年12月至1954年1月召开的全军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的重要报告提纲,就是由他拟订并提请军委讨论同意后,交军办起草的。
黄克诚处理文电,从不让秘书代劳,送他阅办的文件从不积压。需批复的文件,有明确规定的,他立即批办;需弄清情况、研究商办的,立即电话向主管部门领导询问商定。提出建议,再报军委领导批示。他主张少开会,开会时谁分管谁参加,尽量减少陪会人员。对于那些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重大事项,诸如组织体制的调整,装备发展规划,军费分配调整,军队制度的改革等,他则组织反复调研、论证,细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弄清情况,统一认识,再提出具体计划、方案报批。
黄克诚一贯主张,机关要精干有力,反对庞大臃肿,重叠架屋。他受军委委托,组织领导过1954年至1955年和1956年至1958年两次全军性的精简整编。他参加和组织过无数次的调研、论证。全军总员额从1954年时的420多万,到1958年减至250万,扩大了技术兵种,减少了步兵,实现了诸军兵种合成的初步现代化。总部机关由八总部恢复为总参、总政、总后三总部。同时,他还带头精简身边机构和工作人员。
黄克诚出任中纪委常务书记时,双目几近失明,完全靠听汇报、听秘书读文件,而且身体状况不好。即便如此,他也毫不推诿,经他批办的事,他都有明确具体的指示,授意秘书起草的批件,他都要求复述给他听,经他同意后再发。一些重要会议的讲话,他事先都周密思考,再三斟酌。1980年11月他在1000多人的大会上发表的那篇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著名讲话虽有准备,仍担心讲时遗漏,会前就要秘书在纸上记了个提纲,嘱咐秘书,他讲话时可坐在旁边,如果有遗漏,随时提醒他。这位年近八旬老人的严谨可见一斑。
他主持撰写的《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党员应具有的品德和风格》一文,共15条,2万余字,也是经他主持讨论多次,基本满意后才发表的。
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堪称一代楷模
黄克诚一生清正廉洁,公正无私,严于律己而又顾全大局。
红军长征爬雪山时,他已从长征开始时的师政委降为营政委。他拖着病弱的身躯,鼓舞和帮助战士们战胜风雪严寒,翻过了雪山。
苏北抗战期间,按中央规定,黄克诚职务高、年龄大,在生活上应该享受特殊照顾。但黄克诚婉拒这种照顾,经常把管理部门送给他的肉食、鸡蛋、水果之类的食品,分送给医院或连队的战士。三师搞生产,他和洪学智带头在院子附近开了块地种蔬菜,还分送食堂和附近的老百姓。
1947年,黄克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后勤司令和政委。当时东北的物资条件已大大改善,对东总领导同志在生活上有些特殊照顾,如配送一些鱼、肉、蛋和烟、酒等,他看到后,专门把管理人员找去询问,是专门给他个人送的,还是军区领导都一样,如果只给他送的,就立即拿回去,再送要追究责任。他还一再强调,后勤部门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前线需要,还要照顾好伤病员。这期间,他因病住了20多天医院,出院时还把军区发给他的生活补助统统交给了医院,嘱咐院长要千方百计改善伤病员的生活。
他到冀察热辽分局任书记时,因粮食紧张,根据他的提议,分局机关撤销了首长小灶。
他任湖南省委书记时,不盖省委、省政府大楼,先盖省政协办公楼。当时实行供给制,根据黄克诚的提议,给湖南省人民军政委员会主席程潜每年的活动经费是4000万元(旧币,1万元相当于新币1元),每月平均330多万,而黄克诚自己每月仅100多万元。
黄克诚在吃、穿、住等方面,从来都是低标准。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更是严格执行规定,有时近于苛刻。1952年进京时,他住在万寿路一栋普通平房里,后来因工作需要搬到北海旁的一个小院里,房少屋旧,冬季漏风,夏季漏雨,房管部门要修,他说,那要花很多钱,先简单维修一下即可。在这里一住三四年,直到1957年才搬到一个条件好一些的院子。
1977年他担任军委顾问后,被安排到市里一个小院,楼房是20世纪40年代初法国人盖的,年久失修。简单整理了一下就住了进去。房子漏雨,夏天他的卧室里要放几个脸盆接水,墙壁潮湿。营房部门造了个3万多元的预算给他翻修,他一看花钱太多,坚决不同意,只要求把漏雨的地方修补好就行。1980年,中央下发关于高级干部住房标准的规定后,他立即要夫人唐棣华退掉了科学院分配的另一套住房。公家给他配的专车,他规定只能自己用,夫人年纪大了,看病时可以用,但子女一律不准使用。小儿子黄晴结婚,就是用自行车把新娘接回家的。小孙子是黄克诚夫妇最疼爱的,一次下雨,司机怕耽误孩子上学,就想用车送他,结果也被黄克诚夫妇拒绝了。
黄克诚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规定任何人不准以他的名义谋取个人的私利。四个子女都很自觉,从不向组织伸手要名要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得很出色。
为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敢讲真话,敢坚持正确意见
黄克诚一生刚直不阿,不盲从,不苟同,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使自己受了再大的委屈,也绝不随波逐流。
毛泽东曾说:“黄克诚这个人爱提意见,从支部到中央,他都提。他的许多意见是正确的。”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他提的许多重要意见被中央所重视并采纳实施,比如抗战初期建议在八路军中恢复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抗战胜利后建议立即派重兵抢占东北建大战略根据地;到东北后建议暂时放弃决战、转入中小城市创建根据地;在湖南主政之初建议镇压反革命要收放有度;20世纪50年代初学苏军时,在军队制度上反对苏军一长制,建议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等等。
但是,他也有正确意见未被采纳,反而因此遭遇厄运的时候:中央苏区时,因反对攻打大城市而两次降职;后又因反对肃反扩大化险遭处决;长征中因建议少打硬仗以减少损失而被指责为右倾,连降两级;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支持彭德怀,对“大跃进”提了不同意见而被罢官,打成反党集团主要成员蒙冤十八年。即使如此,他也从不后悔,从不抱怨。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后,人们在对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回顾总结时,对一代伟人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价成为议论的重要话题。黄克诚发现,有些人,包括党内有些高级干部,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陷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不是出以公心,而是感情用事,一时间出现了不正常倾向。黄克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关系党的事业的大局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重大原则问题,不能等闲视之。在此背景下,他勇敢地站出来,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捍卫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这充分反映出他完全出以公心、维护大局的崇高品格。当然也有人说他“不识时务”。而黄克诚听了则付之一笑,规劝一些人不要以轻薄的态度对待毛泽东。
这位老共产党人高屋建瓴的讲话和大局观,令一切真正的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肃然起敬。
黄克诚出任中纪委书记后,始终把端正党风、维护党的形象作为自己在中纪委的首要任务。在陈云同志直接领导下,他不顾年迈体衰,不遗余力地抓党风建设。1980年,针对当时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贪污、腐化、搞特殊化等不正之风,他参与主持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
黄克诚认为,制度、规定的出台固然是重要的,但比制定制度规定更困难的是贯彻落实。他说:第一是领导要带头自觉执行;第二是要检查监督,没有检查监督,制度规定就会流于形式。他在中纪委召开的会议讲话中多次说,各级纪检机关要成为党的保健护士,发现问题,要及时护理,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对于少数领导干部,不管他是谁,违反了纪律,损害了党的形象,都要敢于批评,敢于撕破脸皮,绝不能敷衍迁就,更不能包庇。
黄克诚是这样说的,也是带头这样做的。1981年1月,主持总参谋部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和欢迎调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花400多元公款吃饭。黄克诚得知后立即责成军纪委调查,并指示严肃处理。杨勇不太高兴。黄克诚听了汇报后马上打电话说:“你官当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中央的规定为什么不执行?”杨勇放下电话,赶紧跑到黄克诚那里做了检讨,并用自己的工资补交了饭费。有人说,杨勇是你的老部下,应给他点面子。黄克诚说,越是老部下越要严格要求。此事还发了通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这是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保证党的肌体健康的法宝,如能坚持开展下去,那些搞腐败的人就无处藏身,妨害党的形象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八项规定和“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履行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的庄严承诺,很接地气。这是人民群众长期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也是反映我们党转变作风、凝聚党心民心的一个重要举措。所有这些举措,都深得党心、民心。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已经看到了一种在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新风气,并受到鼓舞,充满期待。
继承和弘扬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求真务实,不尚空谈,我们的党风、政风、民风,就会在中央的引领下有一个巨大的改变,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将焕发出新的光辉,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