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永远铭刻在新中国外交丰碑上
2013-12-29杨洁篪
编者按:此文是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为《黄华画传》撰写的序言,黄华夫人何理良推荐在本刊发表。
黄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黄华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老前辈,在他担任外交部长时,由于工作关系,我曾给他当过一段时间的英文翻译,其实,他本人中英文造诣都很深。在和黄华同志相处的日子里,我有幸得到很多言传身教,受益匪浅。在黄华同志百年诞辰、《黄华画传》付梓出版之际,看到这一幅幅珍贵照片,有感于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贡献,我确实有很多话要说,以表达对黄华同志的缅怀和崇敬。
在风云激荡的革命战争年代,黄华同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参与组织指挥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从此踏上革命征程。我曾多次听他谈起那些难忘的经历。外交战线上许多他当年的老战友,也充满深情地向我讲述过他们的战斗岁月。这些既增加了我对黄华同志的了解,也让我深受教育。1936年,黄华同志陪同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赴陕北苏区采访,从此与党的外事工作结缘,随后广泛参与了党的对外交往各项工作,先后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共事,在国、共、美军事调处执行部任职,在极端复杂的条件下正确执行党的外事工作方针政策,深得中央领导同志信任,为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对外交往和对外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黄华同志奉调出任天津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后又调任南京军管会外事处处长,参与接管国民党政府外交部,负责处理有关对外事务。新中国刚刚成立,他即担任上海市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在复杂敏感的背景下妥善处理了大量涉外事务。当地的老同志向我谈起当年的情况时,都说黄华同志外事工作经验丰富,处理问题非常周到,“我们都听他的”。直到今天,这几个城市外事战线的同志们,都对黄华同志担任过“他们的处长”感到非常自豪。
在百业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拥有丰富外事经验的黄华同志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和开创性的工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全面参与朝鲜停战谈判、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和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等重大外交活动。他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是首任驻加纳大使、驻加拿大大使和常驻联合国代表,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唯一未被调回国内的驻外大使。1981年黄华同志重返加纳访问时,他在车上给我讲起他任驻加纳大使时一次不多见的经历:1964年加纳国内发生谋刺恩克鲁玛总统未遂事件,当时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即将访问加纳,面对严峻形势,黄华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建议访问如期进行,周总理和陈副总理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毅然决定如期访问,访问收到了极其成功的效果,极大促进了中加友谊和中非友好。这次黄华同志重访受到加方高度重视,我记得加方为他举办了盛大欢迎宴会,他同加纳老朋友再次见面交谈甚欢,充分体现了他对非洲人民的深厚感情。1971年,黄华同志作为中央三人小组成员参加接待秘密来访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为打开中美建交大门作出了贡献。他与基辛格也自此保持了30多年的交往与友谊。一次他在钓鱼台会见基辛格时,我陪同参加了那次活动,我至今还珍藏着那次活动的合影照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85岁的基辛格还来京看望了95岁的黄华。基辛格称赞黄华是中国杰出的外交官,不但很坚定、很有才华,而且很有人情味。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也是黄华的老朋友,我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期间,老布什经常向我问起黄华的近况,要求代为致意。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外交工作担负着改善战略安全环境,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黄华同志作为外交战线的重要领导人,坚决贯彻中央对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带领外交战线的同志迅速打开局面,为我国国内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期间,他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主持了与美国的建交谈判工作。1979年,黄华同志陪同邓小平同志访美,我亲眼目睹他在狭窄的专机上不断地找人谈话、研究工作,为小平同志访美取得圆满成功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我亲身经历了黄华同志在墨西哥坎昆、后又赴华盛顿与美方商讨解决美售台武器等问题的过程,他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尊严,使“八一七”公报最终得以发表。我回想他当时与美方艰苦谈判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1982年,黄华同志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赴莫斯科出席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葬礼,并同苏联外长会谈,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二十多年后两国外长首次政治性会谈,使中苏关系进入努力探索正常化道路的时期。在对日关系方面,1978年他同日本外相园田直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推动中日睦邻友好进入新阶段。他先后五次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陪同我国领导人或率团出访亚、非、拉、欧、美等五十多个国家,增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黄华同志善于广交深交朋友,积极推动对外民间友好交往和议会外交。他与斯诺、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并发起成立了中国“三S”研究会,后来改组扩大为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他多次在国内外主持研究会的有关会议,我参加过其中的一些会议,深深感觉到他对老朋友的真诚和情谊。离开外交一线岗位后,黄华同志依然放不下他热爱的外交外事工作,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常委等重要职务期间,多次应邀出席国际行动理事会年会,还出任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基金会等重要民间团体的领导职务,为推动对外友好交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黄华同志病重期间,我去医院看望他,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大事,最关心的还是外交外事工作。在他的身上,处处都能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和外交家的优秀品质。他坚定贯彻党的对外方针政策,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问题,原则坚定,策略灵活。回忆我随黄华同志出访的往事,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他工作作风严谨,工作起来十分忘我,对同志们要求严格,同时也很关心。他学识渊博,仍非常注重学习。我记得1980年随他访问巴基斯坦时,他看到一本巴方的画册,就认真地看了起来,非常投入。他特别注重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风俗,对人很尊重,即使分别多年的朋友,他依然能清楚记得对方的情况,再见面时都有感情交流,一切都那么自然。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这一册厚重的《画传》,记录了黄华同志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一生,见证了他对我们党、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对各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他对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和平发展前景的坚贞信念和执着追求。黄华同志的突出贡献和高风亮节,已经永远铭刻在新中国历史丰碑之上,永远值得我们追思和学习,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