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中国经济还可平稳增长二三十年等8则
2013-12-29
樊纲:中国经济还可平稳增长二三十年
长期看,中国要实现工业化进程,至少还需要20—30年的正常增长,也就是保持增速7%—8%左右,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亚洲四小龙一共5000万人口,可以有二三十年的高增长,我们14亿人口至少要60年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尽管最近劳动工资上升,我国劳动成本的竞争力仍然存在。目前消费的贡献率也刚刚开始上升,储蓄率达到历史最高的50%,储蓄率若降下来对消费将有很大的拉动。我们农民收入还不到农民工的一半,这说明我们远远没有完成工业化。随着国内需求的增长,城镇化的进展,相信这些动力会进一步发挥出来。中国大多数企业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通过20—30年消化吸收与经验的积累,逐步走到前沿,才开始有创新。过去我们主要靠劳动力优势,未来研发创新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怎么做才能挖掘出潜力,避免风险,实现未来二三十年的平稳增长?首先就是要继续改革,只有不断改进制度,提高效率,使我们的生产效率增长速度快于我们福利增长的速度。就发展而言,首先就要持续提高生产力。第二是城市化。第三是发展中部地区,使回乡农民工可以在本地获得新的就业。第四是做好宏观调控,防止发生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第五是防止社会危机。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防止各种不公平不公正恶化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要推行社会改革、政治改革,通过社会保障使大家分享发展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6日)
王茹:“美丽中国”的经济学意义
长期以来,为发展经济可以适度牺牲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之所以被广为接受,究其根本,是源于大家普遍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悖论,是替代关系,双赢的局面是难以出现的。事实上,实现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增加和环境保护多赢局面的可能性很大,可能在较好的制度设计下同时实现多重目标。同时,环境和资源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环境保护措施能够引发创新,提升竞争力。反过来看,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提高环境效率和环境公平。从本质上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目标一致性。“美丽中国”目标约束下的经济发展既不能延续粗放式增长的老路,又不能为保护环境而过度牺牲发展速度和生活质量,必须从非均衡增长转变为均衡发展,从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积累财富,转变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财富。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战略问题,必须避免“单打一”的思维和决策方式,要充分认识其中包含的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并努力寻求“多赢”方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1月16日)
蔡昉:人口红利拐点已现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将使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十二五’时期将降至7.19%,‘十三五’时期更是减为6.08%。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应对之策,可以分为不该做的和应该做的两块。不该做的,就是企图用过度扩张投资、增加需求的方式人为把经济增速拉上去。这种刻意超越潜在增长率的做法会造成产能过剩、通货膨胀、产业结构偏离比较优势、资源环境超出承受能力等严重后果。该做的应对之策,就是潜在增长率不能超越,但可以通过改革的办法科学地加以提高。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月28日)
冯蕾 邱玥:收入分配改革警惕四大误区
误区1: 一个改革方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意见是一个顶层设计,只能就收入分配改革作出一个框架性的安排,本身不可能具体地回答一些微观层面的收入分配的具体问题,这是指导意见本身的定位所决定的。唯有形成一个自上而下、从条到块的政策大体系,再把政策贯彻落实,齐抓共管,才有可能逐步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误区2 :起征点是个税改革的全部?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制,分成11个征税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国家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征办法,税率也不同。收入差距,不是单一项目的差距。因此,仅单一地提高个税起征点,不能发挥个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个税改革应重视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配套改革。误区3 :仅靠涨工资就能扩消费吗?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增加低收入群体工资,但光靠增加工资是不能实现扩消费目标的,还有赖于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制度的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保待遇相对机关事业单位偏低,所以仍需逐步上调,特别是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待遇的标准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持续提高水平,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误区4 :改革只差一个顶层设计?收入分配改革不应该只是一个顶层设计,而应该是国家与公众、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商互动的过程。改革的任务,大都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设计了制度改革,就要有体制上的推手,还要有后续的监督,这样改革才能推进而不会停滞不前。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月26日)
湖北省纪委:靠制度机制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
各级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是我们执政治国的骨干力量。加强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规范其从政行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主要集中在违规用人、违规用权、违规决策等方面。权力过度集中、监督主体缺失、监督制度不完善等是造成对“一把手”监督难的主要原因。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必须以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为重点,以制约权力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1月22日)
赵朴:加拿大反腐 “透明”为先
加拿大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廉洁度,根本原因在于,加拿大存在对腐败行为约束得非常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在加拿大联邦政府针对公务员的6项主要行为规范中,既有约束低、中、高各层公务员的“利益规范”;也有约束国会议员的各项规章;还有约束各位部长的“指导原则”;以及约束司法部法官的“道德操守标准”。《加拿大刑事法典》针对法官、议员、警察等设有不同的犯罪类别,任何公职人员只要有腐败行为,都会有相关法律来对其惩处。政府雇员或公务人员接受与政府打交道的人的任何礼物或好处,都将构成犯罪,除非他获得所属部门主管的书面同意。即便送赠人并不期望回报、接受人也未主动要求获得这种利益,也构成贿赂犯罪。加拿大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有着严格规定,涵盖范围包括个人、配偶、子女的财产、收入、债务状况。“财产”包括现金、存款、资本投资、股票、房地产、车辆等;“收入”包括工资、股息、银行利息、商贸收益等。
(来源:《青年参考》2013年1月9日)
吴黎明:德式“政治洁癖”的启迪
新年伊始,德国前 “第一夫妇”感情破裂成为该国一大新闻。据《明镜周刊》网站报道,去年因“房贷丑闻”而辞职的德国总统武尔夫被曝与妻子分手,被“赶”出家门。媒体分析称,前“第一夫妇”感情破裂是武尔夫的“房贷丑闻”这一污点引发的外溢效应。这不得不令人感慨,德国人的“政治洁癖”让世人刮目相看。这几年,算上武尔夫,德国已有多个高官因为“丑闻”而下台,而这些所谓的“丑闻”换个国度可能压根就不是个事儿。从根源上来说,德国人的“政治洁癖”涉及个人品性和诚信问题。对政治家而言,德国人认为讲诚信、不撒谎是个“硬杠杠”。就算不贪污受贿,政客们一旦被抓住“撒谎”这个小辫子,下台走人一般是不二选择。 “政治洁癖”与德国整体社会风气有关。德国社会以讲诚信为荣、视贪腐为耻,而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对政治人物的道德审查更是严上加严。
(来源:《解放日报》2013年1月12日)
王水平:墨西哥城怎样治理空气污染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持久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墨西哥城作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大城市之一,其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借鉴。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墨西哥城的空气污染就非常严重,加上墨西哥城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一度成为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1992年,墨西哥城被联合国宣布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为此,墨西哥政府先后制定《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法》、《反污染总体规划》等法规,把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提高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并建立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制定两级大气紧急处置方案,加大与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相关的科研投入,扩大绿化面积等。经过20多年的努力,墨西哥城的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从1990年至今,墨城空气中的铅含量已经下降了90%;引发哮喘、肺气肿甚至癌症的悬浮颗粒减少了70%;一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已经大幅下降;臭氧水平从1992年至今下降了75%。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