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起来更要绿起来

2013-12-29杨晶

红旗文稿 2013年4期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亮点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了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那么,生态文明为何被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应该怎样科学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呢?我们从吉林省理论教育全覆盖工程的“百人千场”宣讲活动中得到了一篇讲稿。讲演者杨晶是长春市委党校教师,也是长春市的理论志愿者,她的演讲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杨晶:进入21世纪,生态成为所有人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曾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美好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的梦想。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震惊世界的生态危机事件与中国的生态问题

20世纪中叶,全世界曾发生了八起因环境污染造成的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提醒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 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2、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

该镇处于河谷, 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逆温控制,加上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近6000人,占全镇人口的43%。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近20人。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

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000余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

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 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 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

5、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

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 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00余人,死亡10多人。

6、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

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

7、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的海产品中毒,人食用后受害。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潟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近300人,其中60余人死亡。

8、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同时受到污染。居民食用后导致骨骼软化及肾功能衰竭,在“痛”、“痛”的呼喊声中死亡。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我国也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的生态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日益加重;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呈持续增长趋势;农村环境形势不断恶化;海洋环境总体污染严重。可以说,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江河、湖泊、海洋,还是大气、土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我们党已经意识到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在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就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去年,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专辟一章加以阐述和部署,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战略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应和了民意的呼唤,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那么,生态文明的含义和宗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看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宗旨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我们可将“文明”的含义高度概括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 指的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特指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但人类社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一种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既可以指人类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人类即将迈入的第四个阶段,也可以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样的另一种社会文明的方面。

生态文明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生态文明的宗旨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其他四个建设的关系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五个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像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那样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的关系。

1、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缓解和克服这两大矛盾?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不敌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2、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目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障碍主要在于:一是政绩考核机制的扭曲,片面强调政绩考核的经济性;二是公众环境权益的受损,公众无法享受到足够良好的作为生存权之一的环境权和作为参与权之一的环境权。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下的政治建设,就是要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干预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和以公众为主体的社会机制的相互制衡,就是要构建以别无选择的强制性机制、权衡利弊的选择性机制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机制的相互协同。

3、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从一定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必然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而文化建设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舞台。生态文明视角下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生态文化观念不够稳固。为此,必须树立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相吻合的生态文化观念,使包括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绿色技术观、绿色营销观等在内的生态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4、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

2、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

3、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势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去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不断深化和拓展。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势。

我们党清醒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提出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

总结

经过300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各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频发不断警示着人们,地球这个资源与能源宝库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随意浪费,能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屡遭污染,这些人为的对自然界的破坏行为如不加以遏制,人类必将面临毁灭性的恶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必须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在今后的几年里,我们应怀着极大的热忱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从每个个人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境的美化和生态的有序良性运行做出应有的贡献,向着富起来更要绿起来的目标不断奋进。

主持人点评:杨老师的讲稿既有活生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例,又有思维缜密的理论分析,让我们对生态文明有了更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我们也确实要如杨老师所呼吁的,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

责任编辑:闫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