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图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013-12-29范旭伟
有效教学是《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教学观念,即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教师用较少的时间,根据教学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突出教学主干,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同时地理图像又在每年的高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图像类型多种多样,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有效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运用生动直观图像,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非智力性因素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有了兴趣,学习才有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大大提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地理图像具有形象、直观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将图、声、像有效结合,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标目标是“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的模拟演示动画,然后点评“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是我国探索月球和外层空间的主要方式,以扩展和深化对地球与宇宙的认识。从课堂反馈信息看,当前时事热点用多媒体图像展示,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宇宙环境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又如,“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以采用边讲边板书简图,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通过简图,学生对太阳光热如何保温的演化过程一目了然,记忆犹新。实践发现简图、板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断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学习的激情将会持久。有趣才能乐学,乐学才会高效。
生动形象的图像,可丰富地理知识,使枯燥的教材活龙活现,对呈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加深印象,形成地理学习兴趣,学生思维会更加活跃,有利于地理双基的理解和掌握。
二、运用灵活多变图像,突破教学重难疑点
地理教材的许多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如何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可借助图像教学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之功效。
例如,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球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是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又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在讲授昼夜长短变化教学时可这样进行:①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先画出春、秋分日的光照图,且在赤道、回归线、极圈上用红笔标出昼弧,用蓝笔标出夜弧,明确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②画出夏至日的光照图,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并总结规律(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③学生完成冬至日的光照图,并总结冬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④学生归纳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和秋分日到春分日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规律。⑤教师总结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在纬度高于一定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没有太阳直射的半球则正好相反。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就会减少(12月22日~3月21日)或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就会增多(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就相反。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⑥例举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40题材料,要求学生完成第一小题“2011年6月8日,三个国家的首都,白昼最长的是 ”。从课堂反馈的信息看,有98%的学生能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昼夜长短。
又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课标对偏转产生的原因没有要求,湘教版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实际,只讲现象,不讲原因。为了对这一现象更直观地理解和认识,可在黑板上画出南北半球和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状况,结合学校附近武江河两岸的冲刷与淤积情况进行说明。这样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加深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作用的理解。
运用图像教学,能够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重难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运用类型多样图像,提升地理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大约有333幅图表,包括地图、示意图、坐标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关联图、表格等,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具有决定性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四条为“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可见,图像在新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课标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处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教学中,师生一起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讨论水循环的环节;学生合作探讨水循环的发生范围分哪几类?分别说明其主要环节。而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中,结合湘教版第59页示意图、第60页阅读“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和教材第二、三、四段文字材料,分组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学生自己归纳并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最后练习巩固。图1为南极大陆和周边海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代表水循环蒸发环节的是:
A.①⑤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2)水循环⑥环节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降温减湿 B.形成“U”型谷地
C.形成冲积扇 D.决定全球能量转换
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能够加深对水循环主要环节相互联系的理解,而且能更好地说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在水循环地理意义教学中运用图文结合和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运用资料去归纳、表达,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本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