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材剖析(人教版)
2013-12-29蒋爱国
一、课标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认识国家有如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它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根据地图和其它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它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日本是教材中介绍的第一个国家属于区域地理中的国家地理,学完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再来学习这一课,学生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同时,学习这一课也为以后学习国家地理打好基础,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把这一课放前面,也旨在使学生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后面的学习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学好“日本”这一课至关重要。从教材内容看,本节共分为三个框题,即“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这三方面的内容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岛国的国情促使其走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的对外开放,必然对其科学、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这些自然、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成为本节教材内容的主线,也是本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第一框题“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首先概括介绍日本的位置、范围和领土组成,并且通过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和图7.2“日本的地形”,示意出日本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使学生了解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可以从地理位置和范围入手。教材中又通过活动2,将日本和英国的位置、范围对比,让学生找出两国的地理环境差异,理解位置、范围,甚至领土形状对国家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序有深刻影响。教材通过图7.2“日本的地形”展现了日本多山的地形特点,然后,通过图7.3“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和活动3中图7.5“日本及附近地区火山、地震带”中的示意图和景观图片,充分展现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的一般规律。日本是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方面的教育,体现课标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这一框题的重点是掌握日本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难点是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的基本方法。关键点要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可以通过日本的一些别称来加深学生对日本自然环境的认识,如“地震国”、“世界火山博物馆”、“日出之国”、“樱花之国”。还可以通过一些数字来帮忙学生总结,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四多”(人多、山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
第二框题“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教材首先通过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际金融中所占的比重、外汇储备以及工业产品行销全世界等几方面材料,突出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接着介绍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最后介绍日本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本框重点掌握日本经济的特点是发展加工贸易经济,即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如铁矿、煤矿、石油等,利用本国发达的科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难点是理解日本发展加工贸易经济的原因,即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不利条件是岛国地域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国际市场。有利条件是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岛国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上运输,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7.9“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图7.10“20世纪末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百分比”、图7.11“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和图”、7.12“20世纪末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运用好这些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这一重点知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区别日本经济的特点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是日本经济的一大特点,积极开发海外市场是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
第三框题“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教学中通过图文资料指导学生说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学生可以从服装、建筑、文字、宗教、医学等方面看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这种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单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知道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记住日本的主要工业区、工业城市及其工业区的分布;结合日本国情,分析其发达的经济特点;了解日本的民族构成及文化特点;通过读位置图、地形图、景观图等,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用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图法: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使学生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比较法:对比日本和英国的地形、经纬度范围,分析其地理环境差异;对比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地和主要产品的输出地,了解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对比日本传统和现代的服饰、建筑等,了解其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综合法:用若干个主题概括出一个国家的突出特征(如日本是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教育,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借鉴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经验,树立科学发展的人地观。
四、图表利用
人教版教材在本节配备了16幅地理图像,其中“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框题有7幅图,“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有6幅图,“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有3幅图。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表2。
五、活动建议
建议本课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多火山、地震的岛国”,第二课时学习“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和“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教材安排有3个活动。活动1属知识巩固类。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4个大岛和7个城市,加深学生对日本领土组成和重要城市的认识,完成课标1的要求。活动2属知识迁移类。要求比较日本和英国两个岛国的经纬度范围,说明二者地理环境的差异。可以让学生看书中的图7.2和图7.4,合作填写“日本、英国经纬度对比表”。关于活动2,还可以延伸一下,完成已知事物向未知事物的知识迁移,使学生运用比较法找出两国地理环境的差异,印象更深刻。可以设计表3,让学生合作探究填写内容,完成课标2的要求。活动3属问题讨论类。教材围绕图7.5“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设计了3个小问题,问题1要求分析该图,说出日本多山、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问题2要求说说火山在非活动期间的利用价值。问题3属知识运用类。要求举一反三探究我国是否是多地震的国家,有何依据。并通过景观图让学生了解相关防震减灾的知识,为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开展防震演习活动。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教材设计了4个活动。活动1知识补充类。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日本工业区的分布。活动2属知识迁移类。要求填写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达到课标3“根据自然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要求。活动3属问题讨论类。要求讨论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活动4是材料分析题,也属知识拓展类。整个这一题围绕课标5“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设计展开的。活动4第1小题是讨论日本把污染较多的工业移往海外对其它国的影响。第2小题是讨论日本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大量从国外进口木材的后果。第3小题是谈谈如何合理利用世界渔业资源。通过此活动,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教材设计了2个活动。活动1属知识迁移类。由张明在日本上学的日记,谈中日文化交融,也可让学生谈自己所知道的事例。活动2属问题讨论类,也属知识拓展运用类。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就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