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林伯渠的交往实录
2013-12-29熊坤静
陈独秀,字仲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是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们在我党建立、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介绍林伯渠入党
1920年冬的一天,林伯渠敲开了陈独秀位于上海渔阳里2号的寓所木门。走进会客厅,见到主人后,他便自我介绍说:“我叫林祖涵,是守常(李大钊)推荐我来找你的。”并从上衣口袋中拿出李大钊写的举荐信递给陈独秀。
陈独秀连忙请林伯渠坐下,并叫妻子高君曼为客人沏茶,然后认真地读信。信中说,林祖涵系老同盟会会员,现任孙中山大元帅参议,希望陈独秀和他本人作林伯渠的入党介绍人。“你和守常什么时候认识的?”陈独秀笑着问。
林伯渠回答说:“民国四年春节前,我在日本参加乙卯学会,守常发起中华学会,那时我们就认识了。后来两个学会合并为神州学会时,守常任评议长,我任干事部干事,那时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守常交的朋友总是不错的,听说你们还结拜为兄弟?”
“是这样。”
说话越来越投机,客厅里洋溢着令人愉快的气氛。因为当时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刚成立,所以陈独秀也希望加快吸收新党员的步伐。他坦率地转入正题说:“我们的组织刚刚成立,特别需要发展好的党员,你是孙先生身边多年的同志,能加入我们共产党,这说明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
林伯渠诚恳地道出了他想加入共产党的原因。他说:“我常常苦恼,从同盟会成立到民国成立后10年中,我们受了这么多的挫折,流了这么多的血,政局澄清总是遥遥无期。从守常寄来的杂志中,我得到启示,欧美式议会政治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俄国十月革命能够成功,主要是靠无产阶级。”林伯渠侃侃而谈,顿了一下,又接着说:“去年夏天,谭延闿逼走程潜,接着我堂兄林修梅也被挤出湘南,我的苦闷更强烈了。”
听了林伯渠这番话,把陈独秀先前的顾虑彻底打消了,因为他对于孙中山的追随者向来有成见。于是他表明态度说:“有你这些思想,足可加入共产党。”
听陈独秀说他应陈炯明之邀,要去广州从事教育工作,林伯渠高兴地说:“好啊!孙先生叫我在上海开辟工作,但我在广州的时间更多,陈先生到广州搞教育,广东的社会主义宣传一定会发展得快些。”
陈独秀点头道:“我也这么想。我走后,上海的工作由陈望道、李达、李汉俊负责,改日我们在一起讨论一下《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国际的几个文件,你也来一下。”
“我还不是党员。”林伯渠怕别人误会,有点担心地说。
陈独秀回答:“不要紧。你和守常熟悉,就由我和守常介绍你入党。我的意见,你若加入后,做一个秘密党员作用会更大些。”
1921年1月,林伯渠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按照陈独秀的意见,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
共筹国共合作事
1922年4月底,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和少共国际代表达林赶到广州,参加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和共青团中央一大。
一天,陈独秀在召开干部会议时,向达林介绍应邀前来参会的林伯渠说:“祖涵是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他的意见有特别的意义。”听了张太雷的翻译,达林连忙伸手和林伯渠握手说:“啊,早就听说了,欢迎你来。”
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苏联汇报工作去了,故未能参会。根据委托,达林在此次干部会上提出了马林关于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建议。与会代表在发言时,大多数反对这个建议,陈独秀见状便宣布休会,次日再接着讨论。
散会后,林伯渠留下来与陈独秀闲聊。1921年底,马林曾在张太雷陪同下,到广西桂林拜访孙中山,积极主张国共合作,双方几次会面时林伯渠均在场。事后尽管张太雷及马林本人都向陈独秀谈过他们见面的情况,但陈独秀仍想听听林伯渠的意见。因而他开门见山地问道:“上次马林到桂林,和孙中山是怎么谈的?”
林伯渠说:“马林对孙先生评价很高,称他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但他对孙先生目前的方法不赞同。”
陈独秀急切地打断林伯渠的话:“马林怎么说?”
“他直言说:孙先生,你这个方法不行。”见陈独秀点点头,林伯渠继续说道:“马林给孙先生提出一个建议,说你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有纪律的、由各革命阶级各阶层联合的党。”
“嗯,孙先生怎么看?”陈独秀问。
林伯渠回答:“孙先生很赞成这样做。马林建议开设军官学校,培养革命的军官干部。从孙先生和马林谈话情况看,孙先生很高兴与马林交谈。”
紧接着,陈独秀、林伯渠又谈及孙中山与陈炯明的关系问题。最后,陈独秀问:“孙先生能否和劳动大会代表见面?”
林伯渠说:“我把你的意见告诉孙先生,因为是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我想孙先生会来的。他来了讲些什么呢?”
陈独秀回答:“要讲的话很多,赵恒惕是湖南省省长,他杀害工人领袖黄爱、庞人铨。孙总统应该有个表态。此外,他也可以对劳动大会的代表提出希望。”
继1922年5月1日陈独秀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劳动节由来与意义》之后,次日孙中山亲切接见了大会代表,并作简短讲话。
8月下旬,根据刚刚结束的西湖会议精神,陈独秀、李大钊准备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开展国共合作事宜去与孙中山商谈。当时,孙中山因反击陈炯明叛乱失败而被迫离开广州,赴沪避居。林伯渠也到了上海。
一天,林伯渠应陈独秀约请,到其寓所和李大钊见面。两位老朋友相见自然格外高兴。谈到西湖会议的情况,李大钊说:“仲甫对孙先生入党方式打手膜有不同看法。我打算向孙先生建议,改进国民党的一些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林伯渠表示赞成说:“孙先生组织中华革命党,提出宣誓和打手膜,当时克强、兆铭是反对的,我和仲恺带头按了手膜。现在时过境迁,倘若向孙先生提出改进国民党,这一点都不愿改进,怎么改进一个党呢?”
后来,林伯渠多次参加孙中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会谈。孙中山接受了陈独秀代表共产党提出的意见,取消了打手膜等仪式,国共合作事宜由此商定。李大钊因急于回北京,即由孙中山主盟,成为第一个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其后陈独秀、张国焘也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陈独秀就此跟林伯渠开玩笑说:“我和守常介绍你入共产党,现在是你把我们介绍到国民党里来了。”
林伯渠笑着说:“我加入共产党是秘密的,你们加入国民党是公开的,怕大不同呢。”
由于林伯渠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继1923年初被孙中山委以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后,又在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不久当上了第一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
国共合作实现后,陈独秀于1923年春将中共中央机关从北京迁到广州。这样一来,他和林伯渠见面的机会更多了。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于1926年5月15日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了旨在削弱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其中有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职务等内容。由于陈独秀、张国焘等人及共产国际代表的妥协退让,致使蒋介石的这个提案在此次会议上被通过。5月28日,在国民党中央分别担任组织部部长、代理宣传部部长和农民部部长的谭平山、毛泽东和林伯渠被迫辞职。
林伯渠对于陈独秀等人一味妥协退让,导致左派力量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受挫,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的阴谋得逞,深感痛心和不平。他离开国民党中央后,便到程潜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去了。
组建“工农军”未果
1926年7月,北伐军从广东正式出师,林伯渠随同第六军行动,一路攻城略地,至1927年3月下旬攻克南京。考虑到第六军在林伯渠等共产党人控制之下,蒋介石早就想消灭它,此时趁程潜、林伯渠不在南京之机,便设法解散了这支军队。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林伯渠为这些事倍感郁闷。
当时,陈独秀正好在武汉,林伯渠遂于5月27日晚邀他来自己位于汉口的寓所谈谈。两人见面后,陈独秀叹了一口气,首先关切地问:“平山、老鲍去长沙,也不知情况怎样了。”就在此前一天,谭平山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被国民党中央派往湖南查办许克祥。
林伯渠不无忧虑地说:“许克祥在湖南杀的都是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现在形势更加严重,你要有准备。”
陈独秀接着又问:“你对和森提出的‘两湖决议案’怎么看?”在该决议案中,蔡和森提出只有依靠农民群众,才能解决许克祥;要发展农民军队5万以上,并推翻代表土豪劣绅的国民党中央。
林伯渠犹豫了一下,点头说:“共产党目前很困难,要反蒋就少不了武装。蒋介石解散第六军,我和程潜都感到有责任,这是一个大教训。和森的发展军队计划,我在去年北伐前就提过建议。”
这时陈独秀眼睛一亮,忽然问道:“如果把第六军培养成中央工农军,程潜会同意吗?”第六军虽被蒋介石解散了,但国民党中央决定重组第六军,故陈独秀有此设想。
尽管林伯渠与程潜私交很好,且有亲戚关系,程潜的女儿是林伯渠三弟林祖烈的妻子,但要改变军队性质,林伯渠也摸不准程潜的态度,便谨慎地说:“这事怕要你当面和程潜谈。”
不久,经林伯渠、李世璋安排,陈独秀与程潜在汉口友谊街第六军办事处会晤。因林伯渠事先已告知陈独秀的来意,故见面后,程潜请陈独秀先谈谈具体想法,陈独秀说:“如将六军培养成工农军,须将六军中下层干部送海参崴培训。”
程潜转头问林伯渠:“你的意见呢?”
林伯渠说:“做政治工作的人比较适合。”
程潜遂明确表示:“那就让李世璋去。”
7月15日,因汪精卫实行分共清党政策,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加之此前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致使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不久,陈独秀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免除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这使得陈独秀、林伯渠精心筹划的将程潜的第六军培养成中央工农军的方案未能实施。
此后,林伯渠参加了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八一南昌起义,陈独秀则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隐居上海。从此,这两位老朋友再未见面。
争取陈独秀去延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携手再度合作,建立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上旬的一天,陈独秀的信使罗汉和李侠公从南京辗转来到西安,找到坐落在七贤庄的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见到了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兼办事处党代表的林伯渠。罗汉是林伯渠在北伐时就认识的老熟人,因此在看完他拿出的由叶剑英、李克农开具的介绍信后,林伯渠笑着问道:“你还好吧?”
罗汉叹了一口气,将他和陈独秀组织托派,以致被开除党籍,现陈独秀出狱后想去延安的事和盘托出。
林伯渠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说:“和仲甫一晃有10年未见面了,他在文化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党的历史上,有过比别人不同的地位。只是仲甫脾气太倔。”
罗汉急切地问:“依林主席看,陈先生想去延安,能让他去么?”
“仲甫能否去延安,关键在他自己。倘能放弃某些成见,回到一条战线上来工作,于民族于社会都是极需要的。”
鉴于当时山洪爆发,罗汉一时去不了延安,林伯渠略一沉思,说:“此事非同一般,须党中央拿意见,我即给延安拍电报,请示中央,你稍住几天。”
很快,林伯渠就亲拟电文发往延安,其大意是:仲甫等已出狱,愿意回到党的领导下工作。弟意中央为集中整个力量着眼,可联合他们回党工作。
9月10日,毛泽东、张闻天联名复电林伯渠,让他将党对陈独秀等托派分子的几条原则转告罗汉:1、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的全部理论和行动,并公开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之错误;2、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3、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
罗汉看完电报后,心情沉重地说:“陈独秀的脾气和为人我是深知的,叫他悔过,十分困难。”
林伯渠说:“仲甫要去延安,须先实现这3个条件,你再多做做工作。”
当罗汉返回南京时,陈独秀已去了武汉。他连忙赶赴武汉,在双柏庙后街26号找到陈独秀后,将自己和林伯渠的谈话以及前前后后的事说了一遍,并希望陈独秀接受毛泽东、张闻天提出的3个条件,岂料陈独秀说:“我愿意写声明,但不愿意写书面检讨。”后来有一天,陈独秀对上门做说服工作的董必武说:“回党工作固我所愿,唯书面检讨,碍难从命。”
1938年1月28日和2月8日,康生在延安《解放周刊》上连续发表题为《铲除日寇侦探民族公敌的托洛茨基匪徒》一文,公然诬称陈独秀等人是日本奸细、汉奸。该文刊发后,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震动,此后我党的报纸、杂志便不再称陈独秀为“先生”、“老战士”,而指责其为“托匪汉奸”。这对于正在谋求回党内工作的陈独秀无异于当头一棒。为了澄清事实,洗刷冤情,陈独秀被迫起而与我党的党报、党刊进行了一场说理论战。而社会舆论界也愤慨指责,为陈独秀进行辩护。如此一来,倍感冤屈的陈独秀便彻底断了去延安的念头。林伯渠为争取陈独秀回到党内的努力也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