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

2013-12-29刘伟

湘潮 2013年2期

中国第一套人民币是在解放战争的战火中诞生的。虽然在它存续的几年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它对于中国共产党夺取和巩固全国政权,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邯郸会议决定发行统一的货币

1946年12月30日,中共晋察冀解放区中央局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召开华北经济工作会议以研究华北各个解放区“统一对付国民党”和解决“货币不统一”等问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看到电文后十分赞同他们的提议,并于1947年1月3日复电,向滕代远、薄一波等发出了《关于召开华北财政经济会议的指示》,表示“此提议甚好”,同时告之“中央认为应立即召集此项会议”,并进一步指示说:“会议的议程,应为交换各区财经工作经验,讨论各区货物交流及货币、税收、资源互相帮助、对国民党进行统一的财经斗争等项,并可由各区派人成立永久的华北财经情报和指导机关。”

接到中央的指示之后,晋察冀中央局于1947年3月下旬在河北邯郸冶陶镇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这也被称为邯郸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解放区首先交流了财经工作经验,之后大家研究讨论了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问题,而主要就是研究各地财经政策统一的问题,如何适应各地的不同经济形式,并初步计划在1947年底前就发行统一的货币。

邯郸会议期间,4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任命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争取长期战争的胜利,中央决定,在太行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政策,调剂各区财经关系和收支,并决定以董必武为办事处主任,由华东、五台(即指晋察冀边区)、太行(即指晋冀鲁豫边区)、晋绥各派一得力代表为副主任,并经常参加办事处工作。”但由于此时董必武还在赶往邯郸上任途中,于是,邯郸会议的决议事项就等他到来后再报送中央。

5月下旬,董必武到达邯郸冶陶镇,随后就与会议代表们进行了讨论,他肯定了前一段会议的成果,但在何时统一货币发行的问题上,他主张不应操之过急。他建议取消1947年底统一货币发行的决议,而是首先解决各区货币比价的问题,调整各解放区之间的货币贸易关系,先让各区货币比价与实际物价相适应,当各区货币达到固定比价能够相互流通后,再统一货币发行。

于是,与会代表们按照董必武的指示,商议决定各解放区货币仍实行“相互支持,互不流通,及按自然比价兑换的原则,以便相互间的物资交换”的政策。统一货币发行的问题,就按照董必武的要求,分为五个步骤渐进实行。邯郸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了这次会议决定的各解放区货币兑换的比价。

1947年下半年,华北财经办事处在河北平山县夹峪村正式设立,董必武为主任。经董必武提名,中央从各解放区调来的南汉宸、薛暮桥、杨立三、汤平为副主任。

筹办中央银行准备发行统一的货币

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后,在抓好统一各解放区货币工作的基础上,准备成立中央银行。1947年8月1日,董必武按照中央的指示,拟定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拟定了8项任务,其中第五条就是“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然后上报中央批示。8月16日,中央回电批准,指示各解放区财经办照此实行;9月,董必武在晋察冀解放区财经工作会议上说:“成立中央银行,发行一种通行各区的钞票,这桩事虽然不能立即办到,但大势所趋,也不容我们拖延不进行。”

9月14日,中共华东局工委书记张鼎承、邓子恢就致电华北财经办事处,“建议立即成立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以适应战争,愈快愈好”。董必武接到电报后,即派南汉宸前往山东渤海,与张、邓二人商议具体事宜。

此时,董必武已经在为中央银行的具体名称广泛征求意见,晋察冀边区银行副经理何松亭建议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董必武综合各方的意见后认为,新中国的中央银行是全国的,也就是全民的,因此取“人民”二字能够表明这个性质,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称谓应该是最恰当的。于是,10月2日,董必武首先征得刘少奇的同意,然后致电中共中央。

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中收阅到这份电报,电报说:“银行的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可以,请考虑示遵。名称希望早定,印钞时要用。工委已同意……”毛泽东看后转递给坐在桌子旁边的周恩来、任弼时,然后说:“是应当立即着手筹划全国统一的货币了。不过这可是件大事,影响到方方面面,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周恩来看后也说:“只有将筹备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方可考虑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

董必武在收到电报后就立即找来南汉宸,说:“现在成立全国统一的银行是早了一点,但我们准备工作松懈不得。工委已经研究,从明天起,挂出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牌子,你就牵头做筹备处主任。”

董必武交代必须做好的3个准备工作:研究提出统一货币的政策;筹备准备金;确定统一货币票面。

南汉宸汇报说:“现在正在搜集所有的统一货币发行政策,搜集各解放区的发行指数,筹备起足够的发行准备金。还要确定出几种票面,各种票面的金额与价值含量,还要设计出票版图案,选定好纸张等等……”

接着,南汉宸提出了共产党统一货币的名称问题,他说:“既然中央和毛主席都同意我们的意见,统一的银行叫中国人民银行,那我们的货币就叫‘人民币’了。”

董必武很赞同地点点头说:“这个名字很好,说明了我们银行、我们货币的性质。既是人民的,那就不是某个地区的、部门的,而必定是全国性的,全国人民的嘛!”

南汉宸于是又说道:“到时候,钞票上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还得请您来写。”董必武微笑不语,南汉宸知道,董必武实际上是答应了。

10月8日,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复电华北财经办事处,提出“目前建立统一的银行是否过早一点。(进行准备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银行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

12月11日,董必武在《关于华北财经办事处工作向中央的报告》中详细谈了他们当时做的准备工作。他说:“当时考虑发行票币从物质条件方面来看,我解放区最困难的是钞票纸。听东北来的同志说,东北已和远方开始通商,下一次买卖契约就要定。我们想纸总是要的,所以打电报给东北,请代买钞票纸一万令。当时又估计到关内印刷机关和彩色油墨的困难,在电报中问明哪里能否代印。东北不久就回电说,纸可以代买,也可以代印。要印钞票,必须要印出发行银行的名字和票面额。票面额我们可以自定,银行的名字则报请工委和中央核定。这是10月初所以电请中央核定银行名称的情形。东北买的纸要明年1月才能到达,印成票币还要5个月的时间,哈市印好后何时能运过来?简直无法判断……统一发行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军队转移地区的便利,以及最高领导机关容易控制发行额,和财政统一道路的开拓等等,都是有绝大积极意义的。所以华办仍在这里努力筹备统一发行诸工作。如发行统币,就要买钞票纸,要印刷费,要运输费。这要相当可观的一笔钱才能够开销。前在东北买纸和印刷就要15000两黄金,合现时西北农币300亿以上。所以我向各区要了一笔基金,希望各区在其预算中抽出1%来给华办,华办就可做不少的工作。”

众人联手设计印制第一套人民币

发行第一套人民币,首要的是设计工作。为此,董必武、南汉宸等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们提出设计原则,并对比各解放区改选的货币图案后,觉得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样子很好,决定就把这项任务交给晋察冀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局把任务交给王益久和沈乃镛,王负责设计第一套人民币的票版正面图景,沈负责设计背面图景。他们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设计好了。

1947年11月,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派王、沈二人亲自把完成的几种版别的票样设计稿送到办事处,直接交给董必武。设计者按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样子,把毛泽东像设计在新货币上。对此,董必武是赞成的,他致电中央请示。毛泽东得知后不同意,以中央名义致电董必武说:新币应“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的图景,正面和背面,除必要的阿拉伯字码外,一律用中文,不用英文”。

董必武收到中央的回电后就赶紧把南汉宸找来,告诉南汉宸,毛泽东不同意自己的像上人民币。他指示要修改,说:人民币,是人民自己的货币,应当以反映解放区人民从事工农业生产为主。另外,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人民币是新中国的货币。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票版的正面和背面,除了必要的阿拉伯数字外,一律用中文,不能像某些货币那样,掺杂着英文字。这样,人民币不上毛泽东像就确定下来了。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书写之事,此前南汉宸就和董必武讲过。现在到了书写的时候了,董必武并不推辞,他在西柏坡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铺开白纸,为第一套人民币用横竖两种方式,写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壹、贰、伍、拾、佰、仟、万、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年”等许多字。为了让设计人员有更多选择余地,他书写时,还特意写了几种不同的写法。写罢,他交给南汉宸。南汉宸带着董必武的手书,找到王益久、沈乃镛,向他们转达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币不上自己像的指示精神,把董必武的手书一并交给他们。王、沈二人重新调整了票版设计,形成了不上毛泽东像的图案,最后由董必武拍板确定下来。

重新设计的票样是:10元券的正面是农民水车,右侧是矿井场区;20元券的正面左侧是农民牵驴驮货,右侧是一列火车在急驰;50元券的正面左侧是毛驴井边车水,右侧则是煤矿的矿车,后来的1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和50000元券也都沿用了这种工农业生产风格的设计,只有山东解放区北海银行印钞厂印制的10元券和50元券采用了人物画像。这些画像,反映的是劳动情形,赞颂的是最基层劳动人民,形象设计朴实大方,一扫过去中国发行的货币的旧风俗,吹进了一股新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从总体上反映了共产党团结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主张。

这套人民币彻底清除了货币上半殖民地的色彩,凡是带有殖民地色彩的图案、文字都一律不使用,因此,在第一套人民币上没有任何英文字母。同时,为避免突出任何个人特色,第一套人民币的票面上没有印制中央银行行长的签名。

这套人民币也不同于此前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它的用纸和印刷质量明显高于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它的券种比各解放区货币多;它的画像艺术水平也比各解放区货币高得多。

第一套人民币在数字使用方法上既有别于国民党的金元券,也有别于各解放区货币。它使用罗马字体数码为冠字的方法,不同于金元券使用英文字母作为冠字的习惯。由10个罗马数字中选出三个不同的数字作为一组来排列组合的话,可以演绎出720个冠字,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冠字排列顺序。自然,这是借鉴了苏联的卢布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货币采用的方式,但也有创新。

例如,罗马数字中并无“0”这个数字,中国人民银行在内部公布《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冠字排列顺序表》时,把罗马数字简化为阿拉伯数字填入其表格内。即:0=X、1=I、2=II、3=III、4=IV、5=V、6=VI、7=VII、8=VIII、9=IX,而在罗马数字中,“X”代表的是“10”而不是“0”,结果很多人不知此中缘故,误以为“X”是某种特殊的符号,其实它就是代表阿拉伯数字中的“0”。后来的许多收藏家都收藏这套人民币,也是因为它在这方面有特殊性,不同于其他货币。

第一套人民币在设计上也有不足。主要是它的号码显得较为混乱,这是因为当时受到技术条件所限。如在东北印钞厂,当时东北尚未解放,需要派人化装成商人到大连购买印钞所用的号码机,而这种号码机没有八位数,只能提供2+6或4+4两种组合,结果有些钞票印出来后,号码不整齐。上海印钞厂大量印制,六位号码不能应付,不得不把原来的六位数扩展为八位数,加重了编号的混乱。在第一套人民币中,票面的正面采用的都是中华民国的纪年方式,而在背面才使用公元纪年,这是因为当时解放战争还未结束,中央人民政府尚未成立,所以仍然采用了中华民国的纪年方式。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局限的。

在准备工作差不多时,周恩来于1948年5月来到河北西柏坡,代表中央作出了简捷的指示:改华北财经办事处为中央财政经济部,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6月,按照中央的指示,中央财政经济部成立,董必武任部长。此时,东北银行印钞厂已完成4000令纸的印钞工作,6月5日致电中央:“4000令纸的1000元券已印制完成,计1280亿元。”董必武请即将去东北的吕克转告东北局,将已经印好的1000元券人民币暂时封存,余下的6000令纸也暂不印刷。

当时,已经印好的1000元券是大张,未裁成小张,此后,这批半成品于1949年2月9日经大连、烟台运抵石家庄,交给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的第三印刷厂加印号码和经理图章。由于这批1000元券人民币与其他版本的人民币差别较大,因此决定在印制号码的时候将罗马冠字和号码位置颠倒,形成了冠字在右、号码在左的样式,以示区别。

1948年6月6日,筹备处在上报中央的《关于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的补充意见》中,把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稿送交中央政治局审核。中共中央很快批准照设计样稿印制。

10月3日,中共中央给筹备处发出了《关于印制新币问题》致华北局、华东局、西北局并董必武的电报,指示说:“决定中国人民银行新币与冀南钞、北海币为一比一百……决定由华北财经委员会指导,人民银行负责计划,委托华北、华东印制10元、50元、100元之新币,尽可能于年前完成50亿元。”

《关于印制新币问题》的指示发出后,各解放区印钞厂就按照董必武的部署,开始印刷工作。根据当时需要,已经改组为华北银行第一印刷局的原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率先赶印10元、20元、50元券人民币。接着,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各解放区印刷厂,北平、天津、上海、汉口、重庆解放后接管的印刷厂,以及在上海、北京两市委托的印刷协作厂等共计21家印刷厂也投入印制第一套人民币。一批批新币陆续运到人民银行筹备处,

第一套人民币是交给各解放区印钞厂印刷的,由于交通、信息不畅,因而各地印钞厂所采用的版式也有所差别,因而最终第一套人民币实际上采用了7种印刷技术,产生62个版别,这也是人民币历史中版别最多的,仅100元券就有10个不同的版别,是第一套人民币中版别最多的。当时在各地印钞厂中,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能够自行设计版式,其他的印钞厂不要说设计版式,就是印刷材料也是有什么就用什么,因此,这62种人民币不仅版式有差别,在印刷技术、纸张、油墨、防伪等各方面都有差别。受条件所限,各印钞厂的纸张和油墨都不充足,每批纸张和油墨使用完之后就得使用另一批不同的纸张和油墨,因此也就不得不重新调整设计来配合这些材料,于是,最终产生了62种版别。但上面这些不足,毕竟只是枝节问题,并没有影响第一套人民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提前一个月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董必武在1948年10月2日主持华北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作出决定:一、人民币定于1949年1月1日起发行;人民币分别与三大解放区货币的比价为:与冀南、北海钞比价确定为1:100,与边币、农币比价为1:1000与1:2000。二、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货币比价已接近邯郸会议既定标准,华东北海币与华北冀南币确定比值为1:1(北海币比边币为1:10),自10月5日起由两区政府布告统一行使。西北农钞与冀南币,确定比值为20:1(与边币为2:1),自10月20日起,由两区政府布告统一在三区行使。三、责成南汉宸起草关于发行人民币的指示,说明新币的发行是统一货币、整理旧币,不是币制改革,号召人民群众予以支持,各级党政注意掌握市场物价稳定。

中央银行发行人民币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快了,但仍然没有跟上解放战争的步伐。辽沈战役胜利后,淮海战场我军也胜利在望。平津战役的序幕也悄然拉开,全国解放已经为时不远。

周恩来在百忙中打电话给南汉宸,告知要赶紧动员一切力量发行统一货币,否则就不得不另外采取措施。接到周恩来电话后,董必武、南汉宸商议后,决定按照中央指示,提前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间。他们的意见报中央后,中央马上批复:根据形势的变化,将人民币的发行时间提前一个月,定为1948年12月1日发行。

中央批复下来后,当时兼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在1948年11月18日召开第三次政务会会议上,作出“发行统一货币,现已刻不容缓,立即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任命南汉宸署理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一面电商各区,一面加速准备的决议。”

但在这次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一个货币发行的基本问题:人民币是否应与黄金挂钩?会后,董必武与南汉宸商议了这个问题,决定不实行“金本位”。董必武的观点十分明确:“现在大兵团作战,开支很大,在新解放区的粮食、税收又一时收不上来的情况下,稳定货币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千方百计使物价涨得少一点、慢一点就不错了。如果人民币现在实行‘金本位’或‘银本位’,通货稳定将又加一层金银价格变动的不稳定因素,这对稳定通货十分不利。就是将来全国解放后,说实在的话,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可供兑换,实际上仍是不兑现的纸币。无论从现在还是从将来考虑,人民币以不实行‘金本位’或‘银本位’为好。此外,从咱们解放区多年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只要有了吃的、穿的、烧的,物价就算稳住了,并不需要什么金银。”南汉宸完全同意董必武的意见。董必武最后拍板人民币不实行“金本位”,向中央报告,中央同意,再向群众宣传、讲清道理。

这次会议后的11月22日,董必武在华北银行总行签发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训令。25日又向华北、山东、西北解放区的银行发出《关于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的指示信》说:“经华北、山东、陕甘宁、晋绥边区政府会商决定,以人民银行准备基金及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之全部资产统一为中国人民银行之资产准备。即于本年12月1日起施行。并于同日开始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统一华北、华东、西北三区货币。”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和副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发布了《华北人民政府布告——[金字]第四号》,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布告说:“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之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两边区政府同意,统一华北、华东、西北三区货币。”布告公布的具体内容是:

一、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所有三行发行之货币,及其对外之一切债权债务,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承受。

二、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下称新币)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币为本位货币。新币发行之后,冀币(包括鲁西币)、边币、北海币、西农币(下称旧币)逐渐收回,旧币未收回之前,旧币与新币固定比价,照旧流通,不得拒用。新旧币比价规定如下:

(一)新币对冀币、北海币均为一比一百,即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一元等于冀南银行钞票或北海银行钞票一百元。

(二)新币对边币均为一比一千,即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一元等于晋察冀边区银行钞票一千元。

(三)新币对西农币均为一比二千,即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一元等于西北农民银行钞票二千元。

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在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分行和河北平山县银行首先发行,当时调来的券种还不全,发行的只有50元、20元、10元3个券种。尽管如此,发行当天仍然很轰动,一大早就有许多群众在银行门前等候,兑换十分踊跃。共产党的机关和干部在兑换时起了带头作用。各解放区紧跟着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当时发行的,有12种券别(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券),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为了配合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人民日报》(华北版)于12月7日在头版发表了《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社论,社论说:“我们解放区的货币正在配合着战争的胜利,迅速扩张它的流通范围,并把蒋币驱逐到它的坟墓里去。”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间从1948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止。它发行的时间虽然只有7年多一点,却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的经济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当然,第一套人民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必然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为此,中共中央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设计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4月1日,随着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停止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