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石坚:海军装备保障专家

2013-12-29罗平原

湘潮 2013年2期

2011年6月,听到海军工程大学教授朱石坚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的消息,家乡人民非常高兴。人看幼少,马看四蹄。朱石坚从小表现的勤劳、坚韧、刻苦、认真,又敢做敢当的品性,让熟悉他的人觉得他是有出息的人,想不到出息这么大,如今成长为一位将军!

寒门学子

1955年3月,朱石坚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甘棠镇同心村。他是家里的第九个孩子。同心村交通闭塞,四周是山,路难行,水难挑,孩子上学难。而朱石坚家更困难,全家11口人,靠父母耕田种地养活,那种境况可想而知。每年春天闹饥荒时,全家经常吃不饱肚子,有时甚至无东西可吃,不得不挨饿。为了让孩子有口饭吃,父亲一狠心,把3岁的朱石坚过继给本房的叔叔。

叔叔领他离开家的时候,母亲为了让他不饿着肚子走,将家里仅有的一碗米糠糊糊端给他,执意让他吃。尽管只有3岁,朱石坚为了不让母亲遗憾,双手捧起糊糊,像品尝山珍海味一般,吃得那样香甜,全家人都哭了。叔叔也心疼了,他含泪许愿:“孩子到我家,你们尽管放心,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他,家里就是再穷,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

养父兑现了他的诺言。尽管养父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养母又长期有病,经济条件也不太好,他们还是咬牙送朱石坚上学。朱石坚感恩养父母,对养父母恭敬孝顺,尽力回报。他放学回家就帮养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初中时,养母病重需要治疗,家庭经济更加困难。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天天起早贪黑放牛、割牛草、出集体工。

从那时起,直至高中毕业,朱石坚都是背着粪筐上学的。为了减少自己的开支,他总是打着赤脚往返走10公里路去上学。中午有时吃个红薯,有时干脆饿肚子,上中学几年,他从未在学校花钱吃过一顿带菜的饭,把养父母给他的伙食钱、零用钱全省下来给养母买药。看到朱石坚拿出来的一分、二分的一把零碎钱,养父心疼得不得了,泪流满面地对朱石坚吼道:“你要是再不吃饱饭,就别回家!”

父爱如山,那一刻,朱石坚深深地读懂了养父对他的深沉的爱。他发誓要发奋读书,改变自己,将来好好报答父母。

寒门出孝子,困境出良才。全区初中毕业统考,朱石坚名列第一,顺利升入高中。学习期间,他成绩优异,期期被评为优秀、三好或五好学生,历年都任班长。与此同时,他也养成了爱劳动、艰苦朴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怕艰难困苦,与逆境作顽强斗争的作风。高中毕业前两个月,17岁的朱石坚被社员民主选举为甘棠公社和平村第六生产队队长。

“石坚政府”

17岁的少年要肩起一个100多人的生产队队长这一职位,担子确实是重了点,然而朱石坚不仅挑起这副担子、而且挑好了这副担子,还由于他敢做敢担,说一不二的工作作风,被乡邻们亲切地誉为“石坚政府”。“石坚政府”这4个字饱含了乡邻们对朱石坚的信任、关注、深情。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为了搞好队上的工作,朱石坚自学了许多有关作物栽培、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化肥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在技术上采用科学种田的方法;在安排生产任务时,大胆地采用包工责任制的方法,实行按劳取酬,这样调动了全体社员的积极性。自己则与10来个同龄青年组成青年突击队,专干重、脏、累、时间上又非常紧迫的活。

这种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3年生产队的水稻产量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产9000多公斤,工值由1972年0.28元/劳动日增加到0.52元/劳动日。社员的口粮及对国家贡献粮均大幅度提高。1974年的粮食又在1973年的基础上增产7500多公斤,工值提高到0.58元/劳动日。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朱石坚曾经咬牙一个人把队上一座红砖窑的红砖一担担挑出来。一座红砖窑一座山一样,那要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稻子成熟的时候,他制定规章制度:要每家每户把鸡鸭关起来,不要糟蹋了队上的粮食。有户邹姓人家,向来在队里横行霸道,对小队长制定的规章置之不理,依然把鸡鸭赶到田里啄食。朱石坚组织13个青年人,将进入田里的鸡鸭全部打死。

那天晚上,朱石坚正在家吃饭,邹家3个人来到他家找麻烦。朱石坚镇静地吃完饭,到屋角取了一根大木棍拿在手上,对那3个人吼道:“你们今天来是想打架吗?我奉陪。我喊一、二、三,你们就滚出去,不然我把你们几个打得头破血流。”朱石坚刚喊到二,那3个人抱头鼠窜了。把邹家治服以后,生产队从此没人敢闹事,“石坚政府”所推行的制度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

在朱石坚担任生产队长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朱石坚冒着政治风险,将队上一片桃树林大胆承包给部分愿意承包的社员负责经营管理。这样做的结果是第一次生产队的净收益由往年的200元增加到600多元;第二年生产队净收益1000多元,承包这一任务的社员收入也很可观,皆大欢喜。

与此同时,朱石坚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和民兵组织的活动,历任基层民兵排排长、持枪民兵。1975年6月25日,在甘棠公社工作组长邓庚庭、和平村民兵营长朱松辉的介绍下,朱石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公社举行的作为选送工农兵上大学的选拔考试,取得了第一名;8月,被邵阳师范学校录取,两年后回甘棠中学任教。1977年12月,他报名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考,取得了全地区14个县市理科总分的第一名,被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专业录取。

学业有成

勤奋加上扎实,朱石坚仅用3年半的时间就提前修完了大学理学专业5年的全部学分。1981年底,他考上海军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员。

在大学读研的日子是快乐的。扎实的理学功底,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朱石坚很快在各个方面崭露头角。据他的同学介绍,朱石坚不仅学习成绩好,军事素质、组织指挥能力都很优秀,尤其是政治素质过硬。他从系政委、队领导每天早上带头打扫卫生的身体力行中,逐渐懂得了军人的使命、军人的奉献和军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1984年7月,朱石坚硕士毕业,当时,全海军只有17名有学位的应届毕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奇缺,海军工程学院与全国一样,也是求贤若渴。当系领导正式通知朱石坚留校任教时,他坚决服从,并表示“一定要虚心向老教员学习,尽快成为一名称职的军校教员”。此后,一干就是15年。他探索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坚持带实习学员熟知海军主战装备性能和操作要领,潜心从事舰艇振动噪声控制研究,参与建设的轮机工程学科成功申报为国家和军队重点学科。从助教到教授,他没有哪一次晋升不是以优秀通过的。

突出的业绩,深厚广博的理论功底,朱石坚靠实力赢得了一次出国留学的难得机会。

1992年9月,朱石坚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结构动态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期间,正碰上所在研究中心的一个大型软件出了问题,由于管理者力学基础不牢,一时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该中心正常的研究工作。中心主管大胆让力学专业出身的朱石坚负责解决。不到一周时间,有问题的软件系统修复,顺便还手把手地教会了另外几个欧洲朋友如何使用。

中心领导无比佩服,当月起,给朱石坚的酬金一下子增加了8倍,每天的收入相当于2700元人民币。为挽留朱石坚留在英国工作,校方主动联系并出资把他的妻子和孩子接到了英国。眼看回国期限临近,朱石坚说服妻子提前带孩子回国。校方知道后,反复做工作。朱石坚没有丝毫犹豫,明确表示:“对不起,我是中国人,我的岗位在中国。”

在海军工程学院,朱石坚历任海军工程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为了培养高层次装备保障的顶尖人才,他“甘当人梯,把培养弟子尽快超越自己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他成为海军工程大学三级教授、博士导师,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50多名,指导完成的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篇获全军、海军和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晋升将军

10年前,某型重大引进装备高等级修理迫在眉睫,急盼在国内找到技术抓总单位作其“养父母”,全面规划指导该装备全系统全寿命保障工作,协调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朱石坚花费大半年的时间与心血形成了一份极有说服力的论证报告,得到海军机关的认可,因此,海军工程大学成为该型重大引进装备保障的技术牵头单位。

2002年3月16日,朱石坚走马上任,以海军某装备保障总师办公室(简称“总师办”)总师兼主任的身份,全面负责办公室的筹建及运行工作。2003年,某型潜艇中修及改装重大工程保障方案编制工作正式立项。

这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攻坚战,军人的胆识加教授的智慧,朱石坚率领总师办充分发挥系统筹划、整体协调和应急处理“三种能力”,组织军内100多个保障单位、800多位顶尖专家联合攻关,使过去一直认为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几年后,一件又一件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高标准完成了某型潜艇中修及改换装工程顶层规划设计,系统提出80余项中修技术保障方案、保障策略、保障系统建设规划。

——系统建立起某型潜艇中修及改换装工程保障基础体系。创建了由100多个技术责任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800多名保障专家组成的技术责任体系;创建了由60项修理技术标准、3881种维修资料组成的技术资料和标准法规体系;创建了包括42项保障条件研究成果、680台套自制中修专用工装及检测设备、34条自建中修修理线和60%中修备件自主成功研制等在内的物质资源体系;创建了包括50余项核心成果、9项发明专利、16项改进国产潜艇设计措施与方法等在内的维修技术体系。

——成功解决了一批重大疑难问题,相继提出并完美解决中修重难点工程技术问题50项。

——全方位完成了对该项重点工程实施中的技术指导,保证了数千项中修工程项目,几十项改换换装工程项目按要求顺利完成。

2008年某型潜艇中修及改装重大工程圆满完成。著名船舶工程专家吴有生院士领衔对该重大成果进行鉴定,他率领的军内外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该工程:创建了重大装备技术责任型保障新模式,首次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自主研制了作战系统陆上联调保障设备,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某型潜艇耐压结构承载能力评估办法,对国家重大装备全寿命保障和国产潜艇设计建造都具有重大借鉴作用,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重大工程200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被评为海军优秀工程,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4月,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政委刘晓江签署表彰通令,给总师办记集体二等功。

十年磨一剑。朱石坚率领他的创新团队,以小支点撬动大地球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军内外维修保障战线上的“支点效应”,为我军探索出了一条重大装备保障的新模式,为国家节约维修经费数亿元。

自总师办成立以来,已成功解决重大保障难题200余项。保障任务不断拓展,由潜艇向水面舰艇拓展,由引进装备向国产舰艇拓展,由常规舰艇向大型舰艇拓展,由新型舰艇向所有现役舰艇拓展;舰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研究不断延伸,努力向装备研制初期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设计中前移。保障任务增加,保障难度加大,带来了保障观念的重大转变。

总师办不仅要当好现役装备故障后应急抢修的“消防队”,更重要的是建立跟踪掌握舰艇技术状态动态变化的机制,提前做好维修保障规律及策略研究,开展技术保障手段、方法、程序的研究和储备,加强故障信息库、专家信息库等信息化基础建设,变被动抢修为主动维修,从而真正实现重大装备全系统全寿命保障。

几年前,引进的某型导弹驱逐舰,时间不长,弹炮一体近程反导武器系统相继发生多起故障,濒于瘫痪。海军机关领导心急如焚,指示朱石坚率领精兵强将尽快解决。

为了使保障工作不再受制于人,朱石坚下定决心依靠国内的力量自主排除疑难故障,使装备焕发出新的战斗力。

经过军地专家一年多的联合攻关,共解决疑难问题35项,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关键器件自主研发取得成功,完全可以替代原装进口模块。两艘同型号某型导弹逐舰武器系统存在的故障全部按修理标准排除,并逐项通过了严格评审鉴定。2011年,这一项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一次漂亮的反击战,不仅维护了祖国自强自立的尊严,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时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朱石坚还担任过海军某型重大装备技术保障军内专家组组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委员会振动与噪声分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同行评议专家,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预研维修专业组委员,全军武器装备科技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维修专业评审组委员,海军预研、装备技术保障、减振降噪等多个专家组成员。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集体二等功1次。

2011年6月,朱石坚经军委主席胡锦涛批准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写就了一个从放牛娃到教授、从生产队长到将军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