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宗银:从报社走出来的将军

2013-12-29王菊苹

湘潮 2013年3期

1944年4月,张宗银出生于湘西龙山县石羔镇正南村,1963年8月入伍,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陆军某部代理班长、通讯员、文书、宣传股干事、集训队区队长、师政治部新闻干事、军政治部新闻干事。1971年3月调入解放军报社,先后任《解放军报》总编室副主任、要闻快讯部副主编、军事部主编,《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兼《中国国防报》总编辑、中国民兵杂志社总编辑、《解放军报》总编辑,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

敢说真话的新闻工作者

张宗银有一个信念:不管愿不愿意,只要领导让干,就要干好;军队是一所学校,是一块沃土,只要努力,在哪个岗位上都能成才。这种果敢、执着与担当,是湘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典型性格。

搞新闻不是张宗银的初衷,他在团里当干事的时候,当时的团长即后来成为国防大学副校长的马伟志让他搞新闻,他不愿意,认为搞文字工作太伤神。团政委梁峻英就找他谈话:“你不但要干,而且一定要干好,干不好我还要批评你。”张宗银立即就感觉到这是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于是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通宵地写稿子。那一年他连续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上发表稿件。第二年,师里就把他调过去。在师里干了一年新闻干事后,他又调到了军里当新闻干事。

1970年,为了批判陈伯达不懂哲学,全军掀起了学哲学热潮。张宗银根据当时来到部队的《解放军报》两位记者的采访思路,写了一篇关于炊事员学哲学的稿子,很快刊登在《解放军报》上,而且是头版头条。就是因为这篇文章,使张宗银在1971年3月走进了《解放军报》的大门,成为《解放军报》的一员。

作为一名军队新闻人,张宗银勇于担当,敢说真话,虽历经磨难,仍是无怨无悔。1973年,他针对当时文艺舞台“革命样板戏”一戏唱天下的状况,他以“共产党员张宗银”的名义,给江青写了一封信,对党的文艺工作提出三点建议:要繁荣文艺创作;要解放一批“文化大革命”以前拍得好的和比较好的影片,活跃文艺舞台;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多给电影制片厂下放权力。这是一个20多岁年轻军人的肺腑之言,但给江青写这样的一封信,是需要胆量和魄力的。

后来,张宗银在报社看到造反派整老干部,很反感,就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老干部一边。造反派了解到他给江青写信一事后,就有了整他的“把柄”,给他编造了攻击江青的多种谣言,说他反党。为此,张宗银被停职审查,两年半不能工作。虽然冤屈,但张宗银坚信自己不是反党分子,他说自己是孤儿,是在党的培养下长大的,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决不是反党分子,他相信党组织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粉碎“四人帮”之后,张宗银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了。此时,当初对他无理上纲的人又说他是“反潮流的英雄”。面对这一切,他在党支部会议上很平静地说了一句:当初我不像有的人说得那么坏,现在我也不像有的人说得那么好,我只不过是说了几句真心话。

1985年,张宗银调入《解放军报》总编室当副主任,负责《解放军报》向国内外发行的工作。他集思广益,工作大胆创新,仅仅两年后,即1987年1月1日,《解放军报》向社会公开“亮相”,标志着这份神秘的军队大报从此面向全国读者,从而走向世界。1989年,《解放军报》与尚在创业阶段的北大方正合作,在首都报界率先实现了由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的变革。没多久,报社的京外印点陆续采用卫星传版,“告别铅与火,实现光与电”的变化,让许多老报人深切感受到现代科技的神奇。

1998年初夏,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搞了一个“以劣胜优三两招”活动,以落实军委提出的新时期战略方针。时任副总编的张宗银带领军事部、记者部的同志去该部采访时感到,这个集团军的“三两招”看起来虽然是在搞技术上的小改小革,但从本质上讲,他们是在搞科技练兵。军委领导对国防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指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足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张宗银认为这么大的战略方针应引发重大的实际行动,科技练兵就是一条必由之路。

5月21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出《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兴起科技大练兵》的报道,立即引起了军委领导和全军官兵的注意。秋天,总参在该集团军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科技练兵经验。后来军委领导充分肯定了沈阳军区某集团军的经验,并批示全军推广。从此“科技练兵”在全军迅速兴起。军事专家称,这次“科技练兵”是继20世纪50年代正规化训练、60年代大比武、七八十年代打坦克后第4次全军性的练兵高潮。张宗银对此颇为自豪,他说:“这是我干了30多年的新闻工作印象最深的一次。”

勇于改革的军报总编辑

由于表现突出,1999年9月,张宗银成为《解放军报》第14任总编辑。张宗银认为当好总编辑,一要有政治家的头脑,二要有军事家的气质,三要有文学家的功底,四要有社会活动家的风采。他当总编辑只做三件事:

第一,踱方步。就是经常想点子。2000年春节7天假期,张宗银与报社新闻改革办公室的同事一起,定了一个“龙年七情”的宣传方案:龙年同胞情、龙年鱼水情、龙年两地情等,一天一情,找记者去采写。报纸出来后反响特别好,其中有4篇稿子被评为好稿子。2001年11月,我国“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张宗银带领军事部、记者部的同事,在发射现场连夜策划了《本报记者目击“神舟”发射全程》一组专题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看大样。张宗银认为,总编辑不看大样就是失职。每天报纸出些什么,自己应该十分了解,这样才可以把关定向。他常讲:哪些稿子好,好在哪里,要及时提出来表扬,这对编辑也是个肯定,如果领导对编辑工作的好坏不理不睬,编辑一定很难过。同时还要把不好的倾向遏制住。“报纸无小事。”《解放军报》虽然受到很多表扬,但有可能因为一篇文章出差错而淹没掉所有的表扬。

第三,上夜班。夜班是编辑部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办报的第一线,总编辑是前线总指辉,张宗银除了每年与其他社领导轮流上一两个月夜班之外,每天晚上10点钟左右都要去夜班过问当天的版面情况,365天不间断。

作为一名“老总”,张宗银坚持一条重要思路——营造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他上任的时候,正碰上全国报纸大搞改革。关于《解放军报》的改革,有的人说潜力很大,充满机遇,也有的人说手中有“皇粮”,改革不要慌。张宗银认为《解放军报》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解放军报》的改革大致分3块内容:

第一是编制体制上的改革。《解放军报》改革后有“大本营”(1—4版),有“进攻出发阵地”(3个周刊《军事科技周刊》、《时事周刊》、《周末文化》),有“典型实验部队”(即《中国国防报》的军事特刊)。《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被誉为“特中之特”,在短短几年间被社会广泛接受,发行量大幅攀升,订数突破80万份。而且从1999年10月1日起,《解放军报》网络版进入国际互联网。这一改革的成功对军报整个新闻改革是很大的牵引,使大家增强了信心。

第二是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比较成功的就是头条运作上的改革。《解放军报》过去打了多年的“头条大战”,各大单位争着上头条,弄得报社上下都很头疼。报社成立了头条评审委员会,建立“一版头条评选实施方案”。对要上一版头条的稿件,让部门主任以上的领导用电脑投票。同时建立“绿色通道”,让重大的、时效性强的好头条当天坐“直通车”上“绿色通道”。为了使真正的好稿尽快上头条,他还组织对每个月已见报的头条评出“好看头条”和“不好看头条”。这样一改革,既保证了头条的质量,也杜绝了请客送礼等不良风气。

第三是围绕提高稿件质量进行的改革。建立了“专版副刊排行榜”制度,依靠全军20个评报点和社内各部门,对17个专版、副刊评议打分,对排在最末位的专版副刊的责任编辑,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责任编辑换人,第三次取消末位专版、副刊,另起炉灶办新的。这些措施,使《解放军报》越办越活。

情系军队和社会的军方发言人

2000年9月,受俄罗斯《红星报》邀请,张宗银带领《解放军报》代表团访问俄罗斯。这是两国军报的首次交往。他接受《红星报》记者的专访时说:《解放军报》为了最大限度地贴近基层,贴近现实,以强有力的舆论导向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和部队全面建设水平的提高,在报纸宣传中注意把握两点:一方面,始终保持军队报纸的特色,主要是实施对部队工作的指导;一方面,又面向广大的社会读者群,让社会各界了解人民军队建设的进步和风貌,激励社会各界关心军队建设的热情。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9年,张宗银组织了《解放军报》批李登辉的“四张牌”的系列评论,新华社为这4篇文章发了通稿,全国上百家报纸进行了转载。地方各媒体当时的共同反映是:只有军报讲这个话才有分量。后来此系列评论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接着,张宗银还组织发了一批关于批判“台独”的文章,也被许多媒体转载,充分体现了《解放军报》作为军方发言人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同时,他组织报社宣传的优秀人物“上天开飞机是一级飞行员、下海驾军舰是优秀舰长”的柏耀平当选为“全国十佳杰出青年”。张宗银说:军队现代化呼唤这样的新型人才,保卫共和国需要这样的新型人才,而挖掘出并宣传好他们,正是《解放军报》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

2000年春,在中宣部的统一部署下,《解放军报》投入到宣传国防大学马列教研室主任许志功的活动中,张宗银等人两次到国防大学采访,与国防大学领导一起策划,商定让许志功到北大和学生对话,因为许志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回答当代群众最为困惑、最难被说服的问题,而北大学生历来是我国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能说服北大学生就能够说服年轻一代。

后来,新华社将《解放军报》采写的近8000字的长篇报道《心灵的沟通 理想的升华》发了通稿,全国各大报和省市报纸都作了转载,中宣部也给予充分肯定。随后,张宗银等人推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实践》专版30多版,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观点,如怎样认识新生代青年、如何开发利用群众中蕴藏着的教育资源,怎样关心战士的婚恋问题等,这些从实际出发的宣传,既体现出军报的特色,又受到了部队的欢迎。

2001年2月,《解放军报》在全国推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专栏《共产党员的心灵独白》,发表了一批共产党员“掏心窝子”的话语,使“无话不可对党言”变成了现实,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广大党员读者来信说又有了讲真话、讲心里话的场所了。

2001年,《解放军报》新创办的《军事科技周刊》一出手就气势不凡,很受军内外读者的关注。张宗银诠释:世界战略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已经在琢磨2020年的仗怎么打,军报讨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是对全国读者的一个警示。

湖南抗洪、大兴安岭火灾等,《解放军报》都有很多个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下到第一线采写新闻。对于军事新闻工作者而言,险情就是命令,哪里有险情那里就有新闻。有年春节期间,4名“法轮功”练习者在天安门广场自焚。这本来是地方的事,《解放军报》不去过问也可以。但张宗银想到,揭批“法轮功”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要打主动仗,这一事件是揭批“法轮功”绝好的反面教材,要想方设法主动参与揭批。当晚,张宗银就组织几名编辑记者,通过河南省委、河南省军区介绍,到开封采访去了。几天后,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上连续刊发了《一位童真女孩的悲惨遭遇》、《琵琶才女何以走向自毁?》、《一个好人的愚昧与悲哀》等5篇深度报道,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法轮功”的邪恶本质,受到总政领导和中宣部的表扬。

40多年的军旅生涯,张宗银有许多个人的感悟,在他写的一篇生活随笔中,他把“有心则灵,无欲则刚”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办什么事情只要尽心,就能干好,在诱惑面前,只要没有私欲,人家就看得起你。无私无欲,朴实无华的人生准则,是他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将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