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渊源

2013-12-29刘华清

湘潮 2013年3期

党的十八大号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对于小康社会的提法,只改动了一个字,即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字之差,内涵深刻,意味着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充足。探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提法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

从千年梦想到现实蓝图

小康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期盼,从《诗·大雅·民劳》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康有为《大同书》中“升平者,小康也”的社会构想,小康一直是我国老百姓生生不息的社会理想。然而,在漫长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社会,这一期盼只是一种梦想。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小康梦想由于邓小平的精心设计而变得实际起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这一新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

由此,“小康”就成为邓小平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小康的内涵,邓小平在1981年4月14日会见日本客人时描绘说:“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

于是,小康、小康社会这个古老的词汇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把小康作为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大会报告指出:实现了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又正式将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大会报告写道:“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根据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统计局1995年1月联合提出并征求12个部委意见修改完成的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到2000年,我国已经实现各项指标的96%。也就是说,我国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当时达到的小康只是总体小康,它有三大特征:一是低水平。就是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收入还不高,只有800多美元,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们才刚刚摘掉“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进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二是不全面。指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到2000年,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城镇有近2000万人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三是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小康水平的重点是解决温饱,小康社会则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因此,建设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势在必行。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对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目标,即21世纪的头10年、第二个10年和前50年的奋斗目标。这样,就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又具体地划分为一个新的“三步走”。十五届一中全会明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与党的十六大相比,党的十七大在总体布局上增加了社会建设的内容;在经济建设上,强调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突出了“人均”概念;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等等。

经过10年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多美元增加到5000多美元。同时,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这些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挑战。

因此,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及时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从5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奋斗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些新要求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针对突出矛盾。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修订或增加了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以强化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全面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二是强化改革思路。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三是突出民生重点。要求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体现了民生优先的政策取向,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