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档案拓展民生服务通道
2013-12-29燕杨
地籍档案是在地籍管理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地籍簿、册、图件、声像、电子资料等,在国土资源档案中,地籍档案占90%以上的份额,它不仅是地籍管理工作的宝贵真实记录,而且还反映土地社会关系、土地基本状况,对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苏州市国土资源局相城分局以服务民生为旨向,加强地籍档案管理为突破口,拓展了为民生服务的通道。
一、加强系统化整理,让地籍档案便捷服务民众
为切实便于民众利用,相城国土分局按照地籍管理特点,对所有库藏地籍档案进行了系统化整理。由于地籍档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整理过程中,一是注重保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保持地籍资料之间自然的时间联系,相互关联,体现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二是注重保持地籍资料的特征性。凡是涉及权属的,以相应的法律文件为依据;宗地界址线、界址拐点位置,应能在原地随时可以复原;土地登记面积必须精确,土地统计面积可以相互校核。三是注重保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保持地籍管理对象的土地区域空间的完整性,不出现间断和重漏现象。四是注重保持地籍资料的历史性。充分利用原有的整理基础,不随意改变原有档案体系,对部分不科学或不合理的地方,作必要的调整或通过其他环节进行补救。
二、数字化管理,让地籍档案管理更高效
为适应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新形势,2009年相城国土分局着手开展地籍档案数字化建设。一是搭建数字平台。引进“激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系统”,将库存档案目录及信息全部录入信息系统之中,档案借阅则采用电子签名,为查找利用档案提供高效、快捷、精确的平台。同时,添置了服务器、磁盘陈列等设备,将分局库藏地籍档案全部进行集中数字化扫描,将纸质载体的档案资料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二是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档案管理系统与土地登记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将每日产生的土地登记数据自动导入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两个系统数据互相转换,共享使用,同时建立全系统数字档案网络,供各业务科室查阅。形成“一个平台、二套网络”的档案信息化格局,有力的推进了全系统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三是重组业务流程。为了切实保障土地登记信息导入和档案实体资料归档同步进行,分局档案信息科统筹协调土地登记业务流程,做到从土地初始登记到档案资料归档全程系统化管理。窗口接件后,扫描相关收件,纸质档案资料随同扫描件进行网上审批流转,待审批通过后,纸质档案转入档案室,经整理、检查确认无误后,将数字档案信息导入档案管理系统,纸质档案装订上架。在业务工作流程中实施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不仅减少了档案集中扫描费时、费力的弊端,而且减少了纸质档案的流转次数,实现了档案利用的现实性,保证了实体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服务民生,让地籍档案价值更显著
经过持续不断地积累,目前分局档案室共收藏地籍档案109234件,图件15650张,这些地籍档案在规范征地补偿行为、维护城镇拆迁中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调解权属纠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档案利用量2560人次,2012年档案利用量为3450人次。规范完整的地籍档案也为国土资源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从2009年起,全区开展了城镇扩充地籍调查,涵盖全区所有乡镇(街道),调查区总面积达70.92平方公里,查阅地籍档案资料近万卷;2012年,全区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对全区四个乡镇、四个街道和一个省级开发区的78个村,18个居委会1892个村民小组的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确权,共调查了所有权宗地7567宗,查阅地籍档案8924卷,发放集体土地所以权证154本,合计面积为348449.19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