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2013-12-29卢正田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为了让学生自觉地参与阅读训练,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努力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帮助学生感受美的情趣。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学习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力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等作用。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她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学生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学生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五、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更要以文本为基础,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会拓展和延伸。所以,阅读教学要将教学平台从课本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自主探究,获得新知。阅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阅读训练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阅读训练过程,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