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三忌”

2013-12-29郭夕忠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3年10期

2011年的课程标准修订以后,提出了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将运算能力作为十个关键词写进了课程标准,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计算占了很大部分,一线的教师也都非常注重计算教学,综观当前的计算教学,存在诸如情境创设过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的不够、练习设计缺少深度等问题,如何改变这个问题,使计算教学真正落实到位,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一些尝试,总的来讲,计算教学要做到“三忌”。

一、忌学习情境脱离数学本质

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落实计算教学。因而我们可以看见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总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落实一个计算内容。很多时候,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出现了牵强附会的现象,一节课看似轰轰烈烈,实质上真正涉及计算的教学却少之又少。因此,在计算教学中不是不要创设情境,而是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要依据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不能脱离数学本质。

教学“整十数加减法”时,一教师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操场上同学们在进行体育活动,跳绳的有10人,拍皮球的有20人,踢毽子的有30人。然后请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问题。由于教师没有说明怎样的问题,学生在提问中就出现了:操场上什么体育活动人数最多,什么体育活动人数最少?”“什么体育活动人数和什么体育活动人数合起来刚好是踢毽子人数?”“拍皮球的人数不多也不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与本课的学习关系不大,于是教师急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以此来结束这次提问。这位老师在这里创设这么一个情境的目的应该是希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个和本课相关的数学问题,然后以这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学习“整十数加减法”的内容。但由于教师没有明确创设情境与这节课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因而导致出现了学生迟迟提不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最后只能是教师自己提。花费大量的时间只为这么一个问题,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应当把创设情境当作一个手段,其最终目的应在于学习数学。

二、忌探究算法缺乏适度指导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识,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了。相反,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探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在学习中,很多学生的思考还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如果这时教师稍微加以引导和点拨,会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在计算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许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但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很难形成系统。只有教师适度的“导”,学生在算理、算法和计算能力这三方面才能得到提升与发展。

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一位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出示了这么一道题目:橡皮每块0.70元,买4块橡皮要多少钱?在指导学生理解了题目意思之后,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了算式0.70×4。这时大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知道了等于2.80元。教师于是就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呀?”学生结合元角分的知识,有的说:橡皮每块7角,买4块橡皮不就是28角吗?28角就是2元8角;还有的学生则说,把一块橡皮当作7元,是0.70元的10倍,4块橡皮就是28元,再想想多少的10倍是28元,得到2.80元。学生大多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如果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去思考还是比较表层的。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于是,教师就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将刚才的思考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轻松地得出了0.70×4的计算方法,并由此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忌计算习题没有思维深度

在计算教学中,一般教师都会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设计大量的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在给学生的练习时往往忽视了练习的深度,只追求练习的密度,这样就容易形成机械训练,无法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一遇到稍微灵活点的计算题目就反应不过来。因此在计算教学中,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讲究深度,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一般的教师设计的练习无非是这么三个层次:一是学生记一记口诀,二是学生之间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口诀,三是学生根据口诀进行计算。这样的练习对于帮助学生熟练记忆口诀是有好处的,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只练习了这些题目,容易造成思维的局限性。为此,在教学了这一课之后,笔者同样先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但最后加了这么两组题目:5×3+5,5×4;5×6+5,5×6-5。先请学生计算这两组题目,学生计算之后,笔者先引导学生对5×3+5,5×4这两道题目进行了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了5×3+5就等于5× 4,然后教师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进行了说明,同时教师又根据三五十五,四五二十这两句口诀对这两道题目进行了沟连。接着教师同样对后面一组题目进行了比较分析,这样的练习设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仅就简单的计算而计算。

总之,计算教学并不是纯粹的计算,同样在计算教学中,蕴涵着思想、蕴涵着方法,作为数学教师,要本着尊重数学本质的观点,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计算方法的引导乃至练习的设计,只要教师深入探求、认真思考,相信计算教学同样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