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修:于细微处求真知
2013-12-29赵娟
“微”是近年来在网络迅速传播的一种时尚概念,由“微博”而衍生出的“微信”“微公益”“微电影”等众多产品正日益显现出“形式微小而力量巨大”的发展强势。对于教育来说,其启示意义也非常明显:微小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吸引绝大多数人的参与,帮助具有畏难心理的人逐步分解问题的压力,在不知不觉中解决问题,使更多人受益。作为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正面临着研修针对性不强,培训难度大,交流机会少等尴尬的局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求一条“微”方式的教师研修之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笔者结合本校实际,谈谈农村学校“微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一、微课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石,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从现在的教育状况看,有关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很多,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比赛展示或基于网络平台的观课议课等,都给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因为农村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加上学习机会少,参与名额、硬件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这样的课堂教学培训收效甚微。与这些大型的课堂教学培训相比,内容更具体,时间更短少的“微课堂”,渐渐显现出它的优势。
“微课堂”是依托校本研修平台,开展微型课堂教学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课堂教学时间2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集中。授课时可以是有学生授课,也可以是无学生授课;可以是一课多议,即教研组一人上课,全体教师听课,并参与评课,就教学研究主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同课异构,在甄别比较中,取长补短,受到启发。
“微课堂”研修的操作流程如下:
1.确定内容。每次研修,都立足课堂教学,确定重点研修的某一项或两项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板书、提问、组织讨论、讲评、结课等教师的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然后选择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环节作为授课内容。我校语文组已进行过一些微课堂尝试:不同体裁的课文导入研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研究、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前置性学习单的运用研究等,都让教师受益匪浅。
2.课前研讨。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这一内容“假如让我上,应该如何做”,每人简短陈述自己的设想,以便集思广益,形成最佳方案。
3.设计方案。上课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写“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微习题”等,教案中除了说明该技能实践构想外,还要注明设计理念、操作行为、时间分配等内容。
4.观摩展示。授课教师按教学详案进行课堂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对本次研练做简要解说,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以便观摩者进行评价。
5.反思评析。展示教师课后进行自我分析,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全体教师各抒己见。
6.修改再练。授课教师综合集体意见进行修改,进行第二次课堂研练。
“微课堂”的研讨活动,目标明确,互动深入,耗时少,见实效,扩大了教师参与的广度和效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效益,自然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

二、微课题
课题研究一直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抓手,但长期以来课题研究的高理论性、高专业性让许多教师产生了类似“教育科研太深奥,我们不是那块料”“课题研究太烦琐,耗时耗精力”的感觉。从而对课题研究敬而远之。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缺少研究的专业引领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对课题研究更是望而兴叹。而微课题研究正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它是一种切口小、周期短、过程简的教育科研方式,更是一种普及性强、基于实践的草根化研修方式,为一线教师架起一座从课堂走向科研的引桥。我们的做法是:
1.研究文化做铺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微课题研究首先需要营造校园研究文化,我校每周二的晚上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让青年教师就教学经验、读书心得、教育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促进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所得的习惯,同时渗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奠定研究基础,使学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2.研究方式张扬个性。首先课题的选择要兼顾教师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又要符合研究规范,更要彰显教师的个性理念。可以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可以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在课堂中的实践思考,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我校已经进行的一些课题有《一年级学生上课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研究》《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案例研究》《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等,既凸显了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也明确了教师的研究指向。同时课题的研究方法不唯一,可以是行动研究、案例剖析、实践反思等;课题成果呈现方式不单一,课堂教学展示、语言陈述成果、现场评价等等,目的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3.研究过程重引领。既然是科学研究,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熟悉1~3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等。为尽快引领教师走上正轨,在研究初期,微课题申报评审书、研究方案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降低难度的同时,让教师了解基本的文本撰写要领;研究中期,开展研究咨询、研究回眸、研究展示、研究博文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辅助,增强教师微课题研究的信心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微课题研究作为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一种崭新模式和有力抓手,虽然研究范围小,成果也小,但其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它几乎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研修模式所具备的全部特点,如,集体充电、个人研修、专业引领、团队合作、沙龙研讨等内容,因此,更有利于农村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农村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
三、微论坛
专家讲座是教师研修中常见的培训方式。在各级培训中,不乏朴实而生动的专业阐述,对教师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操作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毕竟很少,而切入教学实践的细节且有针对性的讲座更显得少之又少。教师常常是“听时激动,听后不动”的状态,我们启动的“微论坛”研修,旨在缩短研修周期,拉近互动距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微论坛”不同于专家讲座,主要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学现象来揭示教育教学规律,一方面,它考验了教师的表达能力和精炼主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激起教师的思维碰撞,达到分享共赢的目的。一般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集中时间,每次耗时5分钟左右。具体操作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论题。论题可以是全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中筛选确定的话题,也可以读书心得的微交流,还可以是现场话题,如,看一小段新课导入教学视频或一个教育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我们曾进行过的微论坛主题有“学习单的设计构想”“个性作业,你怎么看?”“面对这样的学生……”“新课导入之我见”等,这些话题取自于教育教学一线,贴近教师生活,教师有话可说,有兴趣参与,效果自然得到保障。
二是确定主讲。主讲教师可以是对这方面有一定研究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临时点兵捉将,促进所有教师参与研究,保证了论坛的实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训练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提炼概括能力,也训练了即时表述能力,心理素质也得到锻炼。
三是互动跟进。“微论坛”与集中的专家讲座相比,优势在于教师不需要带着仰视的目光,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倾听,大家都是一同研究、一同实践的“战友”,彼此的亲近让大家可以心无旁骛地参与论坛交流,真正探究教育教学的真问题,实问题,在论坛即时互动,常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次微论坛结束后,将论坛的发言记录于校园网,给教师提供继续研讨交流的平台。
“微论坛”已成为一种短小精悍的研修模式,在促进教师研究、思考、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体现出迅捷、有效的特点。
四、微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在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文件中,对于教学反思都会有明文规定,我县“有效教学”推进过程中就提出“每学期20篇教学反思”的硬性规定。在学校教学内务的Ma6Sw8gBzDU5Wgz+Jd6n2aYpVxlpNl6NR6otvn0+pj8=例行检查中、在各级教学视导等活动中,这也是必查项目之一,有时候还会将反思内容作字数的最低限制。与之相携而来的是教师为了体现“反思”过程,更多的重“量”的多少,而忽视了“质”的存在。如何使反思落到实处?这首先要重新认识“反思”的本质。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不在于字数的多少,不在于问题的大小,而在于它是否促进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从“微反思”的角度,鼓励教师一课一得,一人一博,一周一梳理,一月一交流。
一课一得:这“一得”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个词语的教学灵感,也可以是一道习题的解法发现;可以是一句过渡语的新思考,也可以是一个小环节的再反思;可以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萌发的灵感,也可以是听课、评课的活动中突然受到的触动等,不求多求广,只求有所悟,有所得。这样“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如积跬步,必能行千里。我校教师的《一得录》所收录的教学一得《“暂时”应该等一等》《美丽的“错误”》《方言“秀”课堂》等,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读有所悟。
一人一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校每个教师都申请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它是记录教学反思的有效载体,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使“微反思”的记录更便捷,互动交流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反思的效度。
一周一梳理:鉴于教师每天工作量都比较大,“微反思”常常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反刍、整理、归纳而停留于简单的现象描述或问题陈述,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回顾每周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如何改变现状。
一月一交流:每个月学校以网络和文本的形式,将教师的“微反思”做一个简单的归类汇总,设置相应的栏目,如,“课堂随想”“心灵小语”“创新方舟”“案例点击”等,再装订成册,或制作成电子简报,供全体教师学习研究,将“微反思”的效应进一步放大。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微研修”于微见大,于微见卓,于细微处求真知,正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校园,给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