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备课的基本策略

2013-12-29王茂东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3年10期

备课是每一个教师上课前所做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一名合格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课过程中的质量、效率以及与课堂教学的吻合程度,可以说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此认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备课,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重视教情学情实际,不要依赖教参和教辅材料

长期以来,教师都以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粉笔统驭课堂。课前的备课完全依赖教参、教辅材料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教材中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参中是怎样说的、教辅资料中是怎样定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原版照搬,一字不差地抄写到备课笔记上,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对目标的达成、重点的强化、难点的突破,根本没有涉及,导致教案只是“纸上谈兵”,是用来应付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对整个课堂教学根本没有实用价值。

基于这样的情形,要想取得有效意义上的备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和教辅材料中的讲解说明,完全吃透本版教材在知识点方面的编排体系、特征,辩证地使用现有资源;其次要从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等方面出发,编写出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和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学案,这样的备课才能取得实效。

二、要展示备课中的个性,不要闭门造车和拿来主义

时下,在教师实际备课中出现了一些极端行为:一是部分老龄教师思想保守,不懂得学习和借鉴,在备课时往往都是凭借经验、一意孤行、闭门造车地使用自己用了多年的教学设计,根本不顾及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新要求;二是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几年的青年教师,由于平时接受的信息量大,善于通过现代网络、同学、同行等不同路径获得备课的资源,直接使用别人的电子版本教案,不管是适用还是不适用,只要上课有教案就行。再就是在中年教师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得过且过的人,他们的备课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马虎了事,糊弄检查。

所以,要想让备课落在实处,让备课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必须建立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群策群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实施备课的“三步走”。

首先是初备。所谓初备就是所有教师都要在集体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其他参考资料,明确本章节与其他章节、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所处的地位,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为集体备课,深入切磋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是复备。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根据初备过程中所获、所思、所疑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行相互讨论、交流、探讨,然后由中心发言人介绍讲课的内容,叙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整体构思,理论框架、重点和难点、逻辑结构、内涵外延、教学方法、讲课艺术等,然后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补充完善,达成共识,最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法,设计板书,安排教学步骤,布置课后作业……由主备人撰写出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下一步教师的个性备课提供教案蓝本。

最后是个性备。每个教师根据复备课中要求,在遵循总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备课元素,设计出凸显个性特色的教学环节。如对课程的引入方法上,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方式。

三、要体现教法学法指导,不要知识点的罗列与架构

从平时的教学常规检查中,经常发现理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备教学的概念、定义、公式、规律结论、例题解析等方面的内容,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现象。虽然在备课笔记上教学过程中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旁注等栏目,但是后两个栏目基本上是“蜻蜓点水”式写上两笔,做一下点缀。这样的备课形式主要还是由于教师心目中注入式、满堂灌旧有思想在作祟,沿袭着老经验、老套路的上课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新课改教学理念根本没有洗涤掉教师身上的这些痼疾。

新课改这些年来,不管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还是从课堂中师生、生生活动的方式来看,都要求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俗语说得好,“教无定法,学有章法”。教师在设计解决某个问题的教学策略时,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立足于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以个性的张扬为出发点;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的学科素养、个人魅力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行资源以及现代教学媒体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如,在教授“平面镜”这一节课时,就可以采用让回忆平时照镜子的情形,然后学生猜想、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根据小组探究活动,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四、要激活学生积极思维,不要浮于表面的花哨

新课程下的备课强调的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责任意识、思维意识,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故而,在备课中不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让教案有多么花哨,诸如红笔圈点的点缀、可有可无的旁注以及教课后的无病呻吟的反思。而需要教师在完全吃透教材、课标的基础上,思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的教学策略,教学重点该怎样突出、难点该怎样突破,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存在着哪些思维障碍,思维定式会怎样影响该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预设得好,在课堂中动态生成才能更为高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有在备课中做到了有效与实效,上课过程中也就不会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课堂教学的目标才有可能达成。当然,备课仅仅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方面,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取得教学活动的成功,还需要教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业务能力、精湛的学科素养和高超的应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