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本协议实施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3-12-29吴晓辉
摘要:新资本协议的本质特征在于市场化价值,高度市场化的经济金融环境是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基本前提。然而,受二元金融结构的影响,半市场化的金融环境导致我国基准收益率曲线缺位,信用溢价失真,行政金融特征显著,进而造成风险识别及定价机制、司库及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领域出现诸多问题和困难,影响到新资本协议实施的正效力。为此,本文提出加快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环境建设、提高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驾驭能力、优化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组织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新资本协议 二元金融结构 半市场化
近年来,中国加快推进经济金融市场化的进程,加速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工具,努力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在经济金融市场化过程中,新资本协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简称FTP)等成为监管机构及商业银行众多引进的管理工具,然而这些管理工具在借鉴使用的过程中,受二元金融结构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水土不服的问题。理论上看,这些工具是非常精巧的管理模式。使用得好,能带来管理上的革命;使用不好,往往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带来价值的毁灭。
新资本协议的本质及实施前提
(一)新资本协议奠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旧巴塞尔协议诞生于1988年;经过十几年的监管实践,巴塞尔银行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巴塞尔协议Ⅱ(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次债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适时提高金融监管要求,于2010年底公布巴塞尔协议Ⅲ。巴塞尔协议Ⅲ是对新资本协议以风险为本监管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和完善。2011年11月的戛纳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承诺于2013年1月1日前实施包括新资本协议和巴塞尔协议Ⅲ在内的资本监管标准。2012年6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统筹推进新资本协议和巴塞尔协议Ⅲ。
新资本协议以国际活跃银行的实践为基础,详细地阐述了监管当局对银行集团的风险监管思想,提出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最低资本要求,建立了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等三大支柱,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要求大银行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运用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身的资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资本协议,不仅是内部评级系统、风险计量模型和资本管理机制的引入,更重要的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及架构的引入,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的引入,战略性管理工具的引入,对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新资本协议所揭示的风险需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然而,新资本协议完全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市场化环境里建立的战略性管理工具,尽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是基于历史数据的统计,但真实的风险价值应是基于对未来预期基础上的市场化价值。从本质上看,新资本协议所揭示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具有如下三点基本特征:
1.可交易
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银行是贷款的流通渠道,赢利模式由“发放-持有到期”模式彻底转换为“发放-证券化-分销”模式,使得包括贷款在内的各类资产在金融市场上都具有可交易特征,这进而导致各类风险也具有可交易特征。
2.可度量
各类资产具有可交易特征,各类风险也因此具有市场化价值。理论上看,风险是可交易的预期和非预期损失,构建在市场化价值基础上的基准收益率曲线体系揭示了各类风险溢价,单纯构建在统计上的各类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等指标毫无意义。
3.可验证
通过内部评级模式和风险计量模式计算出来的PD、LGD等指标,必须在市场交易中得到最终验证,否则就是海市蜃楼。在市场校正中,内部评级模式和风险计量模式可得到不断的改进。
上述三个基本特征,充分揭示了新资本协议的本质特征在于市场化价值,高度市场化的环境是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基本前提。实践表明,离开市场化环境,根本无从谈市场化价值;离开市场化价值,根本无从谈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新资本协议实施面临的二元金融结构问题
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基本前提是要拥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即使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受美国金融海啸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美主要监管当局也放缓巴塞尔协议Ⅲ实施的步伐。然而,在中国金融环境处于半市场化的条件下,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从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尽管金融市场自21世纪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二元金融结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目前,我国二元金融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利率、汇率半市场化,基准收益率曲线缺位
经过多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金融市场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最关键的存贷款利率却仍受到严格管制。尽管存款利率可上浮10%,贷款利率可下浮10%,但毕竟存款利率仍有上限,贷款利率仍有下限,中国银行业的存贷利差仍高达3个百分点左右。目前,在中国融资体系中,存贷款市场仍占主导地位,2012年底存款余额达94.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81.7%;贷款余额达67.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29.7%,这在全球各国中比例最高。同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虽然银行贷款比重相对于2002年95.5%的份额已经下降了很多,但2012年仍有57.86%的份额。这些数据说明,存贷款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利率、汇率半市场化的影响下,却经常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例如,中国特色的理财产品、跨境稳赢交易等),市场难以有效出清,这严重影响基准收益率的形成和发展。毫无疑问,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缺位严重削弱了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市场基础。
(二)信用体系半市场化,信用溢价失真
在中国信用体系中,政府干预的因素较多,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2012年底67.3万亿元的贷款余额基本上停留在“发放-持有到期”模式,只有相当少的部分贷款出于资产负债表调整的需要,通过融资性理财业务,实现了向“发放-证券化-分销”模式的转换。二是信用评级的行政化趋势较浓,AAA和AA级信用债的比重超高,在2012年底信用债余额中占比分别达到69%、30%,远远超过成熟市场的经验数据,这一点在国内外评级公司对中国公司的评级差异中得到较好的验证。三是银行间市场的违约事件在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行政干预下全部得到有效化解,自2005年发行短融以来实现了零违约,这在成熟市场中几乎不可能。正是由于信用体系的半市场化,信用溢价出现严重的失真问题,也客观上造成了PD、LGD数据的不可信,难以为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持。
(三)区域性金融环境半市场化,行政金融特征显著
由于市场不发达、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中国仍具有较为典型的诸侯经济1特征,地方政府按照行政方法组织市场,省、地、市都有金融办,负责组织和控制本地的金融资源,对经济金融的实质影响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开展传统金融业务对分支机构网点依赖程度较高,被迫实行区域型事业部制,存贷自求平衡,行政金融特征非常显著,因而在利率、信用溢价方面都出现较大差别,各地的协议存款利率、同业存款利率及票据贴现利率仍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区域型事业部表现出全功能经营的特征,除了适合在总行层面操作的金融市场业务之外,几乎经营全部的银行业务。与区域性事业部相适应的主要是差额上存下借资金业务管理模式,这对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带来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如果不对所处环境进行研究,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步骤,僵化草率执行新资本协议,可能会遭到“东施效颦”的尴尬。
半市场化的金融环境对新资本协议发挥效力的影响
理论上看,新资本协议建立在标准统计分布计量模型基础上,因此,即使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也不能覆盖黑天鹅事件(例如2008年金融海啸、2009年欧债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而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半市场化的特征进一步限制新资本协议发挥效力。对照成熟的金融市场,实施新资本协议,不仅是引进风险计量和资本计算的量化工具,而且是在银行管理中灌输稳健的风险文化,引进战略性管理工具。然而,半市场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战略性管理工具的运用。
(一)风险识别及定价机制面临挑战
新资本协议为银行提供了风险识别及定价的工具,而半市场化造成了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缺位、风险溢价的失真和行政区域市场的割据,这使得中国在实施新资本协议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模型风险。通过模型计量的出来的PD和LGD并不能真正应用在风险识别中,这严重影响了FTP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在新资本协议的实际应用中,许多银行未能考虑当前的半市场化格局,僵化而不是前瞻地使用FTP工具,把其当做是当前利率的近似逼近,而非基于现实利率下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远期战略调整,无法在总行层面集中对冲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风险。在存贷款利率还处于管制的情况下,FTP利率根据银行间市场利率频繁变动,实际上会引发管理上的混乱,往往导致分支机构区域利润中心在银行间市场波动加大的情况下无所适从。
(二)司库及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在二元金融结构中,分支机构在内部要维持资金的平衡,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差额上存下借的资金管理模式。随着债务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主动性资产负债运营工具不断丰富,资金中心(也称司库)职责不断充实,作用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半市场化的存贷款市场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连接体。此时,资金中心的作用由信贷资金的流动性补充,逐步上升为风险套利的经营性作用;运营模式由被动式资金管理(以指令性、指导性计划手段为主),逐步转向主动式资金运营(以a/Q1rnpPoIHFDfUu0I3x/A==市场交易为主)。在半市场化和区域利润中心的情况下,通过FTP(全额上存下借)机制,将全行的资产负债转换成资金中心的资金池,剥离分支机构市场和信用风险,但与此同时,总行则承担了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的套利风险。此时,FTP的制订和资金中心的运营,成为保证风险管理成功的两个核心环节。
FTP的制订必须是科学前瞻的,而且至少跨一个会计年度不能改变,以利于区域利润中心的经营和考核。同时,资金中心要强化经营职能,在保证银行流动性的前提下,对资金池进行运营,通过跨空间和时间的套利操作,解决剥离后风险的集中处理,实现资金池的保值和增值。如果FTP定价错误,则银行面临资产负债表风险,如果资金中心经营能力弱,无法将剥离的风险通过套利手段加以对冲,则全行面临着现实的市场和信用风险。如果FTP随市场利率经常变动,则肯定不能有效剥离区域利润中心的市场和信用风险。更重要的是,由于FTP频繁变动,未能发挥战略性资源配置的作用,导致分支机构不但面临着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且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行政金融特征显著,这严重影响到业务条线管理。
(三)金融创新面临挑战
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创新就是要在金融监管和市场需求中间寻找平衡,或者说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在中国半市场化金融环境中,金融创新的压力和动力都非常大,而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实质重于形式”监管要求,又带来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对监管尺度的把握和博弈问题。如果实施新资本协议不考虑半市场化结构的特点,不加区别地照搬国外的风险管理方法,对市场和信用风险的机械性剥离必然导致区域利润中心创新能力弱化,在利润压力下可能铤而走险,导致微观经营风险加大。同时,总部集中风险对冲处理的资金中心,如果定位为管理而非经营职能,也必然导致微观交易创新的弱化,成为不关注风险的经纪类通道类业务。目前,最大的创新挑战来自银行理财业务和衍生交易业务,保本型理财业务放在表内,已经置于新资本协议的覆盖范围之内;非保本型理财业务尽管存在隐性担保,但却置于新资本协议约束之外。监管机构对新资本协议是否覆盖非保本型理财业务以及宽严程度的确定,影响着金融创新的能力、方向及力度。
若干建议
新资本协议是非常好的战略管理工具,但能否发挥正效力,正效力的能量有多大,关键还在于正确的实施和运用。针对中国的特殊环境和新资本协议的实践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建设新资本协议的实施环境
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首先要解决中国目前的半市场化环境问题。一是要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彻底将利率、汇率交给市场。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推进债务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债市场的发展,在发展扩大一级市场的同时,推进已有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只有大量的非公开的债务进入金融市场公开交易,才能形成公正的收益率曲线、风险溢价曲线,才能有效计量、覆盖、转移风险,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二是要打破已有市场的分割,打通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柜台市场,建立统一的登记托管体系,以有利于债务、资本的流通。打通主要要素市场的联系,允许更多的参与主体进场交易,形成基础的要素价格体系。打破市场的区域分割,尤其是行政性封锁,要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加强宏观层面的管理,减少微观层面的干预,为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提高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驾驭能力
如何把新资本协议识别、计量、覆盖、转移风险的实质作用发挥好,而不是表面化的落实,关键在于两个能力的提高:即对宏观经济的趋势把握能力和微观套利机会与工具的扑捉运用能力。一方面,新资本协议实施中的最重要工具FTP,从半市场化的条件看,宜采用差额资金转移模式。实际上,无论差额资金转移模式还是全额资金转移模式,都需要对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率和信用的趋势变化加以精确把握。FTP是银行预期资产负债表所面临的至少一个会计年度或一个战略考核期内的风险对冲调整所确定的资金价格,FTP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调整,因为这项战略指标在战略考核期内调整,会导致资本项下各业务利润单元的考核混乱,打乱业务部署,损害绩效公平,最终影响业务发展。因此,FTP要想定的准确而在战略考核期内不做随意调整,同时又不能出现战略损失,就必须强化研究能力,要把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因素分析透。分析的重点是导出准确的变化趋势,据此制定科学的FTP价格。只有对未来风险趋势有绝对把握,才能使FTP发挥真正的战略工具作用。另一方面,对于通过FTP方式集中上来的风险资金,要依据资产负债表的要求在金融市场上对冲、套利交易,这要求专业的资金部门承担风险经营职能,而极强的行业、市场分析研判能力和熟练的金融工具运用能力是执行风险识别、对冲、套利、转移的基础。因此强化资金部门专业能力是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微观要求。
(三)优化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组织机制
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实际上是管理过程的提升。实施新资本协议,就是要根据风险资本管理原则和不同的业务特点,落实采用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在金融社会化、市场化日益推进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的滞后。
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思想就是从资本的角度,规范金融企业的权益和责任,进而通过组织架构实现动力机制和控制机制,最终达到风险管理、风险经营的目的。目前,成熟的市场存在着三种权责组织模式:成本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和投资责任中心,分别对应职能制管理模式、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和公司制管理模式。反观国内金融发展到今天,商业银行管理模式还基本停留于职能制和区域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中,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尚能适应传统银行的“发放-持有到期”的业务模式,但是围绕金融市场的各种业务,因其综合性、时效性、交易性的特点,采用传统业务管理模式,特别是职能制管理模式就完全不合适,而应采取高度授权的投资责任中心模式,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动力机制和对冲化的控制机制。国内银行现实状况是,传统业务和金融市场相关业务全部在一个法人资本项下,导致了内部各业务利润单元大量的利益输送,扰乱了外在市场真实的交易价格,价格信号失真,严重影响风险管理所作价值和风险判断,阻碍了金融市场化的发展,这是新资本协议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这种与市场化要求背道而驰的情况,既不利于监管,也不利于银行法人机构业务和管理的开展。因此,要想真正实施好新资本协议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的组织架构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要明确区分传统业务和金融市场相关业务,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前、中、后台,对围绕金融市场的业务部门要采取投资责任中心管理模式,从投资人的角度给予资源和风险授权,并考核资本回报,不能干预具体的业务经营。
注:
1.诸侯经济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个地方一味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国家全局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的一些错误做法。最早由胡鞍钢于1990年提出。
本文作者系招商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景乃格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