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此不疲,山秀水清

2013-12-29李梦芸

山花 2013年15期

清晨八点起床,七耽八搁之后将近九点车才出贵阳,出城没有多久,早已司空见惯的景色造成的审美疲劳,再加上早上起得早了些,眼皮子就开始打架了,瞌睡如潮水般袭来,不一会儿就沉入了梦乡,直到同车的朋友提醒快到乐山了才睁开惺忪的睡眼,看到车已经在山间前行。明媚的阳光,天蓝如洗,满眼的绿尽收眼底,车的显示屏上显示才十点半。放下车窗看了看,只见一条绿幽幽的不是很宽的河流蜿蜒向后流去,两岸被水汽充分湿润了的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顿时整个人神清气爽,睡意全无。也不知怎么的,这时的感受跟到其他地方不一样,感觉精神和思维跟河水一起缓慢地复活、苏醒,浸润到脑海的每一个犄角旮旯,灵动起来,好像有许多来自潜意识深处平时未发现的好东西突然要冒出来,就好像要灵感总爆发一样的。看着满眼的秀山清水,先贤老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忽然从脑海里面一下就蹦了出来,细细品味,果真如此,这样的自然环境岂不正是仁者和智者向往的乐园?

转过一道山弯,陡然间一片金色占满了视野范围,这应该就是同事来前给我介绍的乐山的南大门--瓮海村。进入这里感觉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一栋栋民居如别墅一样,金黄色的墙体显示着丰收的喜悦和浓郁的农耕文化意象,空气中充盈着一种安详、厚道、宽裕、和谐的氛围,好生羡慕这里居住的人们!

车子继续沿着河边清洁干净的泊油路前行,几分钟后,转过一道山梁,视野忽然开阔,一大块盆地打理得那么平整、井然有序,可能有四、五千亩,中间全是整齐的绿,使人不由自主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周边是栋栋白色的民居,民居后面群山环抱,数只白鹭从头顶上掠过,更村托出天之蓝地之绿,田野之静谧。远处一处较密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转几个弯,乐山的集镇到了,驱车跨过一座长满青苔的石桥,一座汉代建筑风格的仿古门矗立在眼前,如一名严肃的卫士守卫在集镇大门口,守卫着小镇的安宁与祥和。大门后面就是镇的中心广场,一下车就被广场中央的一座雕塑吸引住了。雕塑通体为白色花岗石材,大概有6米高,是一个老母亲站在一面装满粮食的大箩筛中间,端着一个较小的箩筛,满是皱纹的慈祥的脸上挂满笑容。看了半天没明白是什么意思,继续往前走,道路两旁的房子是仿古风格,整齐而别有情致,门和窗上都有刻字,当地人向我解释,这字体是汉书小篆,窗花上是“乐”字,门花上是“智”,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寓意。小镇上的人说,自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结合镇情,以烤烟、花木产业为抓手,狠抓现代农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努力把乐山打造成以花木市场为核心产业的宜居、宜游、宜业的“三宜”文化旅游小镇。这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里面的“仁、智”是否蕴含着乐山镇的领导班子成员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通过改造,让乐山从内到外、从物质到精神、从表象到内涵都焕然一新的含义,我很好奇!旅游小镇在全国来说不算少数,但大多数风格类似,乐山镇自然风光不错,但作为旅游小镇的卖点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前来接待的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到了镇政府。

在乐山镇城镇建设指挥部,我们看到了一组视频,里面记录了集镇风貌改造前后乐山镇的变化,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震撼,如果将乐山镇比喻为一个人的话,那前后的变化真是判若两人,如果说以前是土布裙钗的乡姑话,那么现在就是精致动人的小家碧玉。通过了解,乐山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同时又是遵义的饮水源保护地,生态环境良好;但经济底子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是其改造前真实写照。2013年全镇上下用了7个月时间完成了新农村近300户和集镇1.5公里老街风貌改造,改造后焕然一新,走在石板路上,听着高跟鞋敲出的清脆声音,恍如置身于"中国风"的歌词意境之中。新街改造后仍然保持以前的布局,这里没有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一律是低层楼房建筑,符合我们想象中小镇的味道。这么大的工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这个年财政税收不足1千万元的三类镇乡来说,有多么的难?镇里的同志给我们看了一份材料,是乐山镇党委书记马富良同志的一份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乐山镇2013年全镇计划创建“万元田” 2400亩,其中3万元产值的100亩,2万元产值的1000亩,1万元产值1300亩;创建“千元院”750户,其中3万元产值的100户,2万元产值的150户,1万元产值的500户。要求全镇上下始终以农民增收全面小康为目标,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线,以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为载体,以“321工程”为抓手,按照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引领着全镇人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做好乐山镇新农村建设和集镇改造工作,为优化产业发展提供硬实力。看完了这些资料,我们粗略地认识了一个“立体”的乐山和这片土地上奋斗拼搏、不甘落后的乐山人。

到了中午,我们来到镇上的一家农家乐饭庄。站在窗口,清风徐徐,极目远眺,毫无逼仄之感,乐山镇所有的房屋都建在地势较高的田野之上,环抱大片烟草种植基地和花木基地,从我们的角度看去,房屋环抱着田野,房屋又被山峦围绕。往上看,青山叠翠;往田间看,视线变作一只只欢快的鸟儿,迎风俯冲,心里没来由地一阵喜悦。桌上,几道农家菜肴已准备好,各色菜蔬搭配着肉食,肉是本地肉,菜是本地菜。最有特色的是豆花,据店里人介绍,乐山镇每家农家乐的豆花都不一样,因为他们从不买现成的,都是自己磨,吃着新鲜放心,配上当地人自己配制吃豆花用的辣椒水,一大汤碗的豆花很快就被消灭干净。吃饭过程还不时地听见鸟叫--鸟叫在城里近年来是越来越稀奇,随口一问,当地人都笑了,这有什么呢?别说在窗外叫,就是镇政府办公楼都有燕子做窝呢!

这家农家乐的主人很健谈,在我们吃饭的过程中,他就给我们摆龙门阵:历史上乐山曾是连接云南和四川的一段古盐道,自古这片土地上就传承着一种马帮文化。太平天国时期,王安国办团练就按扎在乐山镇上的老鸦山上,山上有“尧寨”,曾被攻破。据同行的另一位老人介绍,寨子虽然经过岁月变迁及人为破坏,现在依然可见其遗迹。另据《续遵义府志·城池》记载,“老鸦山寨,在沙溪窑上,距城(遵义)八十里,众山环绕,高百有余丈。同治元年(1862年),团绅张维龙、毛焕堂集乡人筑寨居之。三年(1864年)十月,号匪围攻,众潜逃,寨破,贼亦离去”。因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险要的地势,这里的战事很多,故而这里不仅仅是古盐道,也是古战场。饭后在农庄小憩,向下俯视,秀丽的大坝自然风光尽收眼底,深深吸一口气,徐徐吐出,刚才听故事的紧张被大自然的怀抱吸纳,不由得感叹这里真是一块神奇土地,承载那么多悲壮的故事,自然风光又令人恋恋不舍。来到乐山,我感觉自己的心慢了下来,舍不得匆匆而过,只想作一个漫游者,一路且歌且行。走在田间,每每遇到河沟,总有人架着鱼竿,衔一根烟,或倚着桥栏扶鱼竿沉思,或坐一旁小憩,仿佛并不太把钓鱼的事放在心上。我好奇地问,这样能掉得上鱼吗?得到的回答是,这个尽可放心,是能钓到小鲫鱼的。但是乐山人的目的不在于钓鱼。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无论农作多么繁忙,到了下午想钓鱼的人肯定会放下手中事,带上鱼竿就去河边。无论收获如何,更多的是享受的是一份生活的惬意。的确,乐山人的生活节奏很慢,加上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甚至有点田园隐居的味道。

小镇民风淳朴,这里的人们过着闲适的日子,走在街道上,会看到有老人三三两两地坐在门边乘凉说笑,当地领导领我们路过时,领导会主动和老年人打招呼,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迎面过来,冲我们大呼一声,“走,吃饭去!”我愣了一下,问,他是你亲戚呀?给我们带路的工作人员忍不住笑了,不是的,都是一个镇上的人嘛,大家都认识,从来不客套。旁边一个老婆婆背上有一个装得满满的背篓,看得我有点揪心,老婆婆却一脸轻松,劲头十足。一路上过来,见到的老年人不少,相比起城市里面的老年人,虽然皮肤没有城里老年人好,但无论是精气神还是健康状态都要好很多。在这里呆两天下来,我渐渐体会到,乐山不仅仅是风景秀丽,空气清新,人们还处于一种惬意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心情自然愉快许多,加上绿色生态的食物,新鲜而营养,这里的人怎么不健康长寿呢?在这样慢下来的生活中,人们得到了一种逃离城市喧嚣的宁静,夜晚躺在床上,可以听见鸟叫与蛙鸣。把平日里劳累积压的浊气徐徐排除,一身清爽。乐山镇真是一个养生福地。

乐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两个水库(浒洋水库1200万立方和正在修建的360万立方的绿竹坝水库)一条河(乐民河),一个大坝(5000余亩的乐山大坝)百余井(水井随处可见),同时都集中在30平方公里以内,这在整个遵义乃至贵州都极为少有。乐山镇巧妙地化劣势为优势,把自然风光和三大农业项目工程融为一体,吸引周边如遵义、重庆、贵阳、金沙、仁怀、南白、鸭溪等地的游客到这里休闲、旅游。同时乐山镇在改造过程中,遵循充分发掘乐山文化,最终形成以盐道文化为核心,结合汉代建筑元素和黔北民居风格为一体的改造方案。在县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乐山镇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的风格和色彩搭配,不变形,不走样,为农业、旅游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空间,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上仍然以中国传统古建筑为基点,充分展示传统建筑元素。总的来说,乐山镇的改造不流于形式,能做到区别于当今千篇一律的旅游小镇风貌,得益于尊重文化,尊重规划,顺应民心、顺应发展。正是在这样用心的规划下,才成功地将乐山镇打造成文化小镇,周末经济,休闲经济的发展模式让三个产业形成互动,充分实现了"三化同步、统筹推进"的目标。

顺着烟草种植基地一路走过来,可以看见有许多品种的烟草,划分为几块种植。田间的规划整齐合理,虽不是花木,因为正处于夏季,满眼望去也赏心悦目,就像我一开始说的,乐山的种植田里面没有异味。因为合理种植,不仅仅视觉上讨人喜欢,走在其间也颇有浪漫情调,听说以后可能会发展成摄影基地。环顾一下田里的风景,的确到处皆可取景。往前走,看见有一片没见过的植物,询问之后惊讶地发现,居然是树苗幼种,以前在市区看到过移植的小树苗,都是有了树木的基本形态的,而这田间的树苗差点就被我误认为是草本植物了,那么弱小,似乎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它们能长成树吗?当地人哈哈一笑,怎么不能,乐山水土好,不仅仅有大批的花卉苗木在此培育,连你刚刚看到的烟苗都是引进的新品种,在这里试种,看能否适应环境再决定是否大量种植,外来农作物品种试种都能长势良好,何况树苗呢,不信往前走走就知道了。果然,随着一步步迈入田间深处,在按照不同时期规划出来的树苗田里,小树苗初步成型,还能看到我们在市区见过的新移植来的新品种树苗,也是层层推进。推进的不仅是苗木,而是乐山的希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乐山水土好,培育了极具观赏性的花木,同时民风淳朴,也养育了不少人才。在工作人员热情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当地有名的高枧小学参观。这所小学创建于一九三八年,以前是有识士绅利用回龙寺庙宇改建而成,原来的木楼因为历时久远,成为了危楼又无法修复,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建了教学楼。至今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其中大学教授3人,留学生2人,博士生4人,硕士生6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屡获殊荣。校园里有两棵参天大树,据说有逾千年历史,福荫庇护之下,校园里生机勃勃。从高枧小学出来,驱车至乐山镇的翁海村路口,在乐民河边,我们看到了传说当中的五掌石,说是明代土司杨应龙骑马摔跤,按在一块巨石上留下的指印,细看真是形象生动,饶有趣味。

在离开之前,我问起中心广场的老人雕塑一事,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原来乐山本来不叫乐山,是叫箩筛坝,旧时因为盛产箩筛而闻名,有趣的是,镇上人们在稍高处建房住,正好把地势低的地方围城一个箩筛的形状。当地的吴姓乡长将箩筛坝改成乐山,因“箩筛”在西南方言中和“乐山”谐音。而老人的形象,则是因为当地是饮水源保护基地,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是我们的母亲,故而塑造一位老母亲拿着箩筛的形象,表示对母亲河养育滋润乐山这片土地感恩之情。

车启动了,沿着来时的路,绿色一路铺展,为我们送行,我频频回头看这一片乐土,回想起母亲端着箩筛的雕塑,心里升起一种归属感,是的,这里如同母亲的怀抱一般温暖而宁静,她永远在那里,等候着在外劳顿的孩子,无论你多大,在外面困了累了,回到母亲的怀抱,就拥有一片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