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对我国今后文学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2013-12-29王丹高晓婧
中国籍作家莫言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莫言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在世界拥有话语权的根本体现。莫言作为伟大的民族文学英雄,对我国今后的文学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本文,笔者就这个话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期待能够为我国今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莫言与诺贝尔奖
2012年,这个令人记忆犹新的一年虽然刚刚过去,但是留给世人的,尤其是留给中国人的却有太多的感动,这些感动的精灵一个个演绎着中国历史上永恒的神话。的确,莫言,一个充满着民族责任感的名字,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就在2012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莫言的成功是国人的成功,莫言的成功也实现了中国几代文学家的梦想。华夏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民族情怀,造就了莫言博大精深的才气,打动了评委,感染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创造了美丽传说。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祖籍在我国山东高密,年幼时生活拮据,非科班出身,但是他却是一位善于思考和感悟的多产作家,其代表作品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以及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都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201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能够根植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乡土,具有罕见的宗教情怀,以大胆新奇的写作风格著称,作品真挚感人,语言诡秘,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进入世界文学行列,书写了中国文学上的里程碑意义,开创了中国文学,实现了中国文学界乃至亿万万中国人的梦想。虽然作为拥有经典作品无数的文化大国,不乏经典名著,但唯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除了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诺奖,主要是他以自己的出色创作和独特风格,赢得个人的难得殊荣。他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莫言获奖,除给予我们更多的强烈的民族骄傲感以外,还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实力,也意味着作者已经在世界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但带动了文学的发展,而且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将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意义深远。
现阶段文学道路商业化,使纯文学处于尴尬境地
在经济、文化、科学等各领域空前繁荣的今天,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挣钱来购房、买车等物质生活的享受,而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仅仅被“快餐文化”所轻易满足,真正花费时间去品味纯文学作品,显然已经不符合人们当前的浮躁心理。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坛不排除商业炒作、心态浮躁、抄袭剽窃,学术风气不正,忽视了作品创作的质量和档次;使得几代文学家的诺贝尔文学梦不能如愿以偿,国内很多从事文学道路的作家,或者挚爱文学的文人墨客已经从某种意义上对纯文学失去了创作的信心。尤其是一些作家生活比较清贫,由于商家的不断介于和金钱利益的促动,他们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文学创作,而转身去改写电视剧本或者其他“快餐式”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写作领域,以此来谋求和赚取一定的经济收入,进而养家糊口,以度生机;而读者本身,处于经济为主流的时代,其头脑中充斥更多的是工作压力和经济收入,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已经远远超出读者昔日对纯文字纸质作品所欣赏本能的追求,文学作品已经被人们所遗忘,大家的眼球已被鲜活的动漫、视频、录像等刺激视觉和听觉的图像和声响所吸引。比如,当前电视娱乐节目的泛滥成灾,大同小异,代替了大众在饭余闲暇读书的时间和雅趣,使阅读日渐走向了分化与浅化,很多的轻松阅读、娱乐阅读与实用阅读,成为最为流行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的价值取向与作家们严肃的纯文学写作价值取向构成了极大的错位和反差,进而使作者对纯文学的创造失去默默坚守的信心;就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潮流而言,我国文学有时变得鼠目寸光,思考不够深刻,内涵比较肤浅,有些作家喜欢坐井观天,对文学创作的心态不够端正,抄袭剽窃,导致学术腐败现象日盛。据相关人士分析,目前国内的文坛因为受到市场化、娱乐化、传媒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分化与泛化现象。这使得置身其中的作家们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现代纯文学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并将面临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
莫言的诺贝尔奖对我国今后文学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1.对作家创作带来了自信的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带来了自信的源泉。很多作家由于孜孜不倦、笔耕不辍、默默无闻守望于无边无际的文学麦田,一段时间内很难看到自己所付出的成绩,也得不到丰厚的经济利润和社会的看重,其创作热情随着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有文学素养的作家慢慢步入到商业写作领域,以获取最实惠的经济利益。同时,比如我国老一辈文学家老舍、贾平凹、余华、李锐、阿来等优秀的作家,他们除了对文学的挚爱以外,还承担着一份热爱祖国的伟大使命,那就是希望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梦想。因此,有人说,2012年莫言获奖,不是莫言一个人的梦,他承载的是千千万万个文学作家共同的心声和梦想。莫言的获奖不是偶然所为,他的小说以自身的创造力和艺术性,成为本次获奖的根本所在,这些作品蕴含着中国悠久的文化思想,同时也是中国几代文学家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浓缩。试想,在崇尚高学历和名牌大学的现代社会,莫言以“非科班出身”的现实基础,为所有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作家带来了更多的创作自信,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只要善于思考、观察、阅读,坚守下去,必有成绩。没有高学历光环映照下的莫言,无疑对于当下的中国作家而言,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未来的中国文学,以至对今后的文学发展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这种作用,既在于使大家在宏观的层面上看到文学写作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的积极作用与巨大能量,也使人们由莫言的成功与获奖,看到开放式的文学吸取与本土性的文学内核相融合的创作之路的光明前景与诸多可能。
的确,一个优秀的文学艺术家,不一定要出身于书香门第,或者具有高文凭和高学历,而是要有一颗感知生活的心灵,把对生活的感知和体会通过笔和思想进行表达,这才是作家成功的境界。有人说,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一个偏爱文化的守望者,而缺少人道情怀和人文守望的作家是不会成为理性的思考者。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商业软文化和影视剧本等文化形式的蜂拥而至,扰乱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市场和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除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等人之外,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大地上真正突破了零纪录,但是莫言依旧保持了一颗平常心,宁愿低调,不骄不躁,默默耕耘,就在他取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对世人说,诺贝尔奖只是一种奖励,但是并没有停止他对文学的再追求和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仅仅就这份淡然的、平和的心态都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莫言展现给大家的不只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精神感召力,还有更让国人看到的是一位文学大师的胸襟和风范,也启发中国的作家们,不能急于求成而获大成。
诚然,文学意义上的莫言,引发人们重新关注文学,思考什么是“作家”,什么是民族的文学。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相提并论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在这方热土上默默耕耘和守望的文学家,有像贾平凹、陈忠实、余华、李锐、阿来、苏童、铁凝、王安忆等老一辈文学家,以及不久将来的新起之秀,他们都必定成为中国民族文学腾飞的一颗石子,默默守望而无闻。莫言的获奖,提振了国人的精气神,使得文学在人们精神生活的天平上,权重骤然增加。可以预见,今后国家对文化建设、文艺创作会由此更加重视,人们也会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文学上来,广大作家也会更自信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可以说,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将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起点,也预示着一个文学创作的春天已经来临,真心希望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奉献给所有的读者。
2.为中国文学的前进指明了方向
方向是一面旗帜,它会感召人的心灵,凝聚团队的力量。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一员,是时代赋予的成果和结晶,也是挖掘和体会中国文化的一分子,他的成功和文学价值取向,真正意义上为中国文学的前进指明了方向。曾几何时,我们为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健所荣获的诺贝尔文学奖而彷徨,甚至困惑,因为他代表了法国人在目前获得诺贝尔奖最大的国家在这个游戏中的领先地位,是法国人的骄傲。虽然他的作品中对中国乡土文化有所涉及,但是与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俗相差太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不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的精髓、实质。而莫言,他土生土长在中国大地上,他的文学思想受到了中国博大文化与民俗情愫的深刻洗礼和熏陶,从他步入创作的1981年至今。期间他能够恰如其分地处理和吸取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以及国内外文学文化思潮,把自我创作与本国历史、文化精神、民俗习惯等结合起来,比较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动态,才创作出让读者喜欢的优秀作品。比如,莫言在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中,都表现出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范和中国乡土情愫。他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等作品,其面目迥异,人物性格鲜明而朴实,为读者盛上了美味的精神大餐,同时也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种特立独行,使他一直在国内的小说创作中引领风气之先。如今,他又成为我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其作品所展现的东西,是源源不断地影响其他作家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也为今后我国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跟风,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也需要“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态势。再次期待诺贝尔的莫言,能够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陆续诞生,以此激发更多的读者去喜欢、关注。
3.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繁荣了文学翻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莫言的诺贝尔奖也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的话语权,也激发国内文化发展的热情。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不少外国人也开始热衷于学中文、学习中华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也为中国作家的作品向西方世界更多的国家知晓打开了一扇门,鼓舞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翻译家,让更多外国人熟谙中国作家的作品。中文也由此更有自信,不断推动中国本土文化产业的腾飞,繁荣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创作。
在诺贝尔奖的背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借诺贝尔奖的关注度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中国文学还需要净化空气,加强全民读书、爱书的良好国内文化氛围,加强国内软文化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学的整体水平;要想国内营造读书、爱书的书香氛围,还要激励更多的一流作家的创作积极性,加大作家阵容的扩建和整合力度;为了让读者能够提高精神层面的享受,发扬和继承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就应该培养读者阅读能力,看高品质的东西,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这些问题也将成为社会的综合性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国内,我们存在着明显的主动性不足、组织性不够等问题,缺少应有的规划、基本的团队和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很多作家的作品销路举步维艰,再加上翻译水平的制约,让大量的优秀作品难出国门。
结 语
文化是一个社会存活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华所在,是任何社会所不能放弃的最有价值的部分。莫言问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崛起的显著特征,也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虽然诺贝尔奖是西方思想意识中的一颗棋子,但是这颗棋子能让世界人看中国,让更多的人不只是因为“诺贝尔奖”的光环而吸引他们的眼球,而是通过获奖作品及其中国很多优秀的名家作品来比较深入地体味和透视中国民族民俗文化和文化背后的社会人文价值和内涵。由此,中国莫言的诺贝尔奖,不但对我国文学创作是一次重大鼓励,同时也会产生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效应,从而促进和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要牢牢把握住这次机会,利用其作品的影响力,加深对扩展文化产业链的思考和探究,以此来创造出更丰厚的商业价值。同时,国人在诺贝尔奖热的背后更应该冷静地思索,以不断地求索中国文学未来的健康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中国作家莫言简介及部分作品赏析[DB/OL].http://www.allinformation. cn/,2012-10-12.
[2]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N].晋中日报, 2012-10-19.
[3]莫言获诺奖指示中国文学创作之路[DB/OL].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10-13.
[4]李兆清.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启示了啥[DB/OL].中国江苏网,2012-10-12.
[5]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6]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 (2).
[7]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95,68,72.
作者简介:
王 丹(1981— ),女,汉族,助教,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高晓婧(1987— ),女,汉族,助教,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