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范儿

2013-12-29池沙洲

中学生天地(A版) 2013年2期

什么是“范儿”?说得正式一点,叫个性、品位;像周立波那样说得海派一点,就是头势、腔调;而用年轻人的话说,那就是style了。春节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走亲访友,这就是一种“范儿”,中国人过节的“范儿”。

我们就来聊聊中国范儿。

“航母style”:中国范儿的模仿 骑马舞火了。但“江南style”说到底还是韩国style,正当很多人纠结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这么好玩的MV时,“航母style”隆重登场,一蹲,一指,“走你”。也挺拉风的不是吗?我们可以暂时不理那个鸟叔了。

2012年11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在电视画面中,两位指挥官头戴黄色头盔,身穿背上印有“起飞”字样的黄色马甲,做出了“下蹲屈腿,凌空双指”的姿势,“歼-15”随即顺着两人的指向呼啸升空。

原来,由于航母上飞机起降时声音巨大,所有的口令都是通过手势来表达。“航母style”表示的是“放下止动轮挡和偏流板,飞机起飞”。其实, 这样的手势对军事迷来说并不陌生。有兴趣的话,同学们可以重温阿汤哥 ——汤姆·克鲁斯年轻时拍的反映海军航空兵生活的电影《壮志凌云》。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很正经、也符合国际规范的动作,瞬间在网上引发了全民模仿热潮。警察叔叔和消防员,在值勤出车时使出一招又一招的“航母style”;普通市民则在小区的私家车、自行车前摆起pose;家里当然也行,男女老少齐上阵,在客厅卧室“照猫画虎”,至于原来的“歼-15”舰载机则变成了墙上贴的战斗机海报、电视机里的“歼-15”画面、宠物猫狗、很萌的毛绒玩具……甚至,有的同学还用大号签字笔在后背上写了俩字——“走你”,招摇过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模仿热潮?有人说,电视画面中那两位指挥官的动作似乎有一种莫名的喜感;也有人说,这体现了人们对祖国拥有航母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是真正的“强国符号”;还有人觉得,理由很简单,这是个“泛娱乐化”时代嘛,什么好玩玩什么,况且大家平时压力这么大,好不容易逮到机会耍宝,岂能放过?

说得都挺有道理。另外我还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航母style”的流行,是不是也说明咱中国人其实也能玩也会玩,并非老外眼中那么一本正经、缺乏幽默感的固有形象呢?

能严肃,也能活泼;会模仿,也会创造(“歼-15”就是在借鉴他国机型的基础上,咱自己研发出了AESA雷达,航电系统);有家国情怀,也有个性展现——这,或许才是中国人应该有的范儿。

莫言:中国范儿的世界级文学家

我们小时候都崇拜“英雄”。什么是英雄?在英语中,“hero”与“男主角”是同一个词;在文学的领域,他们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有时他们被正常社会边缘化(例如被流放的赫拉克利特、被镇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有时他们力量异常弱小(例如被女妖迷惑的奥德修斯、填海的精卫)……但他们的个性熠熠闪光,内心极其强大,因此得到了读者的赞美。

在很长一段时期,西方人有个比较深的误解:中国人缺乏个性、想象力贫乏,中国文学作品不懂如何塑造英雄。而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文学的“落后”。

2012年12月8日,瑞典文学院,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用一篇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为中国文学正了一次名。

他没有像1968年川端康成领奖时那样,把茶道、插花、禅宗、墨画、庭园、陶瓷、和歌、物语、四季、雪、月、花……所有日本的东西都塞进演讲稿,而是慢条斯理地讲着一个又一个故事,用说故事这种方式给所有人上了一堂文学理论课。

“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显然,如果说文学作品一定要有英雄,那么莫言眼中真正的英雄,是他的母亲,是那些善良、坚毅、负重,活出真我的最平凡的原乡人。

莫言还告诉我们,故事的发生地是一个作家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就如同密西西比之于福克纳,多塞特郡之于哈代,鲁镇之于鲁迅……

听着故事,我们知道了莫言作品雄奇想象力的来源——民间逸闻、说书艺人、童年幻想、狐鬼传说,以及莫言家乡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的传承和影响,这就轻松击破了之前很多外国人甚至中国人攻击莫言的小说风格是“模仿”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流言。

其实,即便是已经确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国人也并不买账:凭什么就你能获奖?

对于这些“质疑”甚至“不屑”,莫言保持着与他的名字一样的沉静,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如同一个看戏的人,看着众人的表演”。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的演讲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卖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本土的故事,展现了一位具有鲜明中国范儿的世界级文学家的风度。

马青骅:中国范儿的体育励志故事

再过一阵子,新赛季的F1比赛就要开始了。对于F1这项运动,很多同学常常是既羡慕又嫉妒,羡慕它的风驰电掣,嫉妒的则是,为什么只有老外才能玩?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其实,我们一度曾与它非常接近。

2010年,代表中国队参加了A1大奖赛的董荷斌,是荷兰籍华裔车手。现年37岁的来自中国香港特区的李英健,也曾经测试过米纳迪F1赛车,但可惜无缘正赛。

2012年9月7日,第一位中国籍F1车手终于诞生了。他就是来自上海的小伙子马青骅。11月,西班牙HRT车队正式宣布马青骅作为正选车手,代表该车队征战2013年度F1赛事。

很多人开始关注马青骅。值得骄傲的是,马青骅可不是“举国体制”的产物,他的成功没有消耗国家财政资源。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起“台球神童”丁俊晖和“九球天后”潘晓婷的相似经历。

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丁俊晖8岁接触台球,马青骅开始练卡丁车也是8岁),父母们就发现了孩子的潜质,并不遗余力地发掘和发展这种潜质,甚至成为孩子的赞助者、经纪人和首任教练。

这种模式的培养费用不菲。就拿赛车来说,有时候每天甚至得花10000多元人民币,再加上往返机票和食宿,怪不得马青骅的父亲马强云在接受采访时叹息:“家底都干了。”

可即便是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实现了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父母的高额投入得到了回报,孩子从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或她的成功,又带动了一大批青少年,投身于这项运动……

你瞧,这种体育励志故事,是不是也多少带有一些中国范儿呢?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丁俊晖或者马青骅,毕竟,家庭条件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个人追求不同,人生的际遇更是不尽相同。但是,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我们有了相当多的途径,去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范儿,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范儿。你,我,他,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台球场、那条飞驰着奔向未来的F1赛道。

·有话说·

【本期新闻话题】前阵子,武汉举行了一场中学生演讲比赛,选手的年龄在12到16岁间。他们的演讲大多从历史、文学、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其思想之深刻、视野之宽广、知识储备之丰富、遣词造句之成熟,连专家都觉得很意外。

然而记者调查后发现,其实并非孩子们多么“有才”,而是背后有大人在操控。一名选手甚至直接说,老师对这次比赛很重视,身后有一个“团队”为他提供支持。

参与讨论:锐角网“新闻海报”圈子

欢迎登录锐角网(www.ray-joy.com),搜索“新闻海报”,参与话题讨论。

杨子:

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参加演讲比赛。我觉得成功的演讲就是让大家都感动,但是首先要自己感动。总之,你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了,不管能不能赢得好名次,都不重要。可现在,这样一件简单的事却变得那么复杂,其中掺杂了太多所谓功利的东西。演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感动他人,抒发情怀,而是为了拿到好名次,加分,获得荣誉。孩子们该反思,整个社会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呢?

青灰色:

当人心智不够成熟时,会想方设法地用外在的“包装”来显露自己的成熟、睿智与足够聪明吧。联想到莫言在瑞典领奖时的演讲,当生活阅历已经积淀到了一定程度后,更喜欢用返璞归真的方式来勾描生活,咏叹人生。

龙二太子:

这大概也是现在这个社会的怪现象之一了。其实我们班里也有一个小型的“演讲比赛”。每节语文课都有一个“课前三分钟”小活动,按学号次序,每天都有一个同学上去讲。可以谈对于时事的看法,或者是关于梦想、幸福等主题。演讲完后老师会打分、点评,每两周总结一次,前三名有一些小小的奖励,可能是手套、围巾,也可能是书。上台之前大家都会充分准备,想要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我觉得虽然只有三分钟,虽然我们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奖品不丰厚,但是这样的“演讲比赛”,才是货真价实的。

夏兮mement:

其实有时我也会在作文里用比较华丽的辞藻,感觉是把自己当一个导演,一切都是演出来的,而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呈现那个设定好的主题,就是拿高分。其实,要用朴实的语言也可以取得成功,但要有两点,一是能驾驭它们,另一点就是不以结果、分数为目的。可是,好像暂时还做不到啊。

·我看见·

【漂流本】

微博名为“一只有勇无谋还死皮赖脸的臭猴子 ”的90后瑞安女孩爱写明信片、爱交朋友、爱旅游……前阵子,她通过网络发起了 “漂流本”行动。

她先是在微博、QQ群、贴吧征集接力者,然后去文具店买了一个可爱的笔记本,写上自己的心情故事并将本子寄了出去。兰溪网友“哈俊”收到后,在“漂流本”上画了漫画,再寄给另一名网友。

这个小本子就这样开始了一段奇特旅行:上海、无锡、青岛、北京、齐齐哈尔……盖章、贴纸、照片、明信片,本子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收到礼物、收获故事,认识新朋友。”“臭猴子”说,这样的经历让她感觉很有趣。

【演唱会】

“现场有‘自制'三明治,大家可以自行享用哦。”开场白引来台下观众的一阵哄笑。这是前不久,深圳一场全程由高中生自主策划、组织的学生演唱会。演出的收入将全部捐给井冈山市的下七中学,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的古恩宇现场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怒放的生命》,他一听朋友说起这个活动,就马上表示了参加的意愿:“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是一个公益话动。年轻人,想到什么就应该去做嘛!”

【约辩】

图片上的这个小女孩名叫占海特,16岁,老家在江西。

2002年,小海特跟着父母到了上海,幼儿园、小学、初中均在上海就读,去年5月初中毕业前,因非上海户籍无法参加中考辍学在家,她开始自学高中课程。去年6月,占海特开通了微博,和爸爸占全喜以多种方式争取参加上海中考的权利。年底,她甚至在网上跟沪籍人士“约辩”,因此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不想回到江西做一名留守儿童,跟爸妈分开。”占海特说,她不希望等待改变,她想做的是推动改变。她希望自己是最后一个因非沪籍而失去读高中机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