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场地条件下提高耐久跑能力的实例研究

2013-12-29于周涛付国超

体育教学 2013年4期

3分钟25米往返跑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典型教材,它对于多班级和小场地耐久跑的课堂教学仍然具有较高选用价值。快速启动与急停、合理分配体能、合理控制速度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借3分钟25米往返跑为载体得以实现。但由于运动过程中略显“漫长”的机械重复,加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竞技化”评价方式,使得这一练习单调枯燥,教学效果较差。最近,笔者拜读了北京体育大学贾齐教授《s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以山本贞美的教材事例为中心》一文中介绍的“往返耐久跑(pace跑)事例”后深受启发。于是,借助该事例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和策略重新做了调整,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课堂实效与以往教学相比得到明显改善,并在多次的耐力体能练习中屡试不爽,现将其操作流程整理如下。

第一课时:3分钟25米往返跑试练习

进行3分钟25米往返跑的尝试性练习,让学生熟识3分钟25米往返跑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起跑姿势、加速方法、呼吸节奏、绕杆或返回技巧、最后冲刺等诸环节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每隔30秒报时一次,最后10到15秒采用倒计时提醒,便于学生建立时间和速度上的感知。

第二课时:3分钟25米往返跑测试

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每个学生3分钟25米往返跑测试的原始成绩(跑距),此成绩对下节课的安排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40个人的班额为例,建议每十人一组进行测试,一组测试时,另外两组分列在场地的两端计取成绩,最后一组热身候场,依次轮换进行。至于相对合理的成绩记取办法可参考相关文献,本文不做赘述。

第三课时:往返耐久跑(pace跑)

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也是山本贞美往返耐久跑(pace跑)独特教学策略的核心。他是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来发展学生对速度的控制能力,注重自我的纵向比较,而不是单一的横向比较。摒弃了田径项目仅仅以高、远、快作为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其实施方法摘录如下:

“按照预先对学生耐力水平的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耐力强的组为50米,耐力弱组为45米或40米不等。教师每隔一定时间(比如15秒)发出往返的信号,持续跑3分钟左右。”

“练习的规则是:当教师发出信号时,学生应该正好到达端线,并且开始折返。如果在信号发出时学生尚未到达端线,则应该加速到达端线后折返。如果学生在信号发出之前已经达到端线则等待信号发出后再行折返。以准确到达端线次数的多少作为自我评价的尺度。”[1]

笔者在此教学过程的操作步骤是:

1.分组

依据第二课时采集的学生3分钟25米往返跑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笔者对所教初一年级某班的首次测试成绩做如下分组:

第一组:655m~700m的6人

第二组:600m~650m的7人

第三组:550m~595m的14人

第四组:500m~545m的13人

2.计算

首先算出以上各组的平均成绩(距离),而后依据这一成绩计算学生在3分钟内每秒的平均速度,最后再乘以15秒(或10秒),得出的数值分别就是每组学生要跑的单程距离,具体换算如下:

第一组:均成绩670m÷180秒×15秒=55.8m

第二组:均成绩605m÷180秒×15秒=50.4m

第三组:均成绩560m÷180秒×15秒=46.7m

第四组:均成绩525m÷180秒×15秒=43.8m

四舍五入取整数如图1。

图1

3.操作

①分组并讲明每一组跑动的距离。

②记时并每间隔15秒发出一次信号(哨声),学生根据哨音控制跑速。

③视场地情况决定每组每次进行跑动的人数。

④根据学生体能情况弹性确定跑的时间(至少3分钟)。

第四课时:往返耐久跑(pace跑)竞赛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体能情况调整分组,以纠正处于范围临界点的学生因初次分组所导致的欠合理性。如让临近650m的学生升到第一组,让临近595m的升到第二组……也可让每组稍弱的同学降到相应的组次,使每组人数趋向相等。这样,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为比赛分组人数均等创造条件。

1.计分赛:每组人数相等,共同进行3~5分钟往返跑。以准确到达折返线次数的多少计算胜负。

2.往返跑接龙:每组人数相等,每人往返1-2次击掌接力赛,在3~5分钟的时间内轮换人数最多的小组获胜。

3.接力赛:每组人数相等,每人1-2次折返跑与下一人击掌接力,最先轮换完毕的组获胜。

第五课时:3分钟往返跑测评

1.教师依据已确定所在组别学生往返跑的次数来设定总的评价标准。即不论以上哪一组的学生,只要达到相应的往返次数,就取得相应的分数。

2.以每个学生准确到达相应端线次数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

结语:

“一刀切”式的3分钟25米往返跑属于典型的异质同等评价,不符合《课标》中倡导的“体育学习评价应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要求,它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改变教学策略,切实做到分层教学,多元评价,才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位学生的体育学习潜力和调动他们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的“教”[2]。

参考文献:

[1]贾齐.s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以山本贞美的教材事例为中心[J].体育与科学,200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