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欣频:做别人拿不走的自己

2013-12-29亦楠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3年11期

李欣频, 1970年8月生于中国台湾,著名广告人,女作家,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广告系,广告研究所硕士。现在在北京大学广告学系攻读博士,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师。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女子,19岁就让世人为她的才华而惊叹。曾因为台湾文化地标“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被誉为华语世界“文案天后”。她至今出版了27本畅销书,其中多本书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临到和诚品书店签约时,李欣频却放弃了。那年她大四,见报应征诚品书店文案,试写了一篇《诚品阅读》杂志的形象文案:“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发现的美丽海岸线;卡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不同以往的文案作品,她的文案深得诚品的心。当问到她为什么放弃到手的工作,她说“因为我真的不能忍受几点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固定交什么东西,甚至当我要去旅行的时候还要请假——生命是我自己的,为什么要去跟别人请假?”

“自由”是李欣频一直向往的生活状态。可小时候的李欣频却生活在非常保守传统的家庭中。她很少出去玩,也很少有玩伴,从小就是读书和考试,家里的电视是被锁起来的,可以看到的书不是课本就是题集,考99分都会被打,因为不是100分。

这对于灵魂里渴求自由的李欣频无疑是一种有形的枷锁。她离家出走,逃学,因为逃学过多,转学上了中正高中。“我的成绩一直就很烂,常常是班上倒数的。”

在这个时期,一个人改变了她的一生。

当时李欣频的导师,也是她的国文老师,对于这个总是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籍,不屑联考的叛逆学生另眼相看。导师鼓励她想玩就出去玩,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的包容与鼓励,反而激起李欣频联考前的斗志,从倒数的成绩一举冲上了班上第一。

考大学的时候,原本希望当作家的她却意外被分到了广告系。大三时,她来到台北的意识形态广告公司实习,第一天就被交代要写一篇台北中兴百货的广告文案。当时从未写过文案的她,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历年中兴百货的广告作品集,并在当天下班前,交出了生平第一篇文案。第二天,李欣频就因为在这篇文案中的上佳表现,被留下来担任正式的文案工作。

“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所喜欢的。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选择。你如果忠于自己,多半就会选对;如果你一直很在意别人的想法,那很容易迷失。生命应该是雀跃的,不应该死气沉沉。生活中,只要认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就够忙一辈子了,怎么还能把生命浪费在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上呢?”

因为喜欢,李欣频全心投入文案写作中。可是喜欢并不意味着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她的人说她没有天分,最好不要做文案;出了第一本书,却被前辈泼冷水,说“完全没有感觉你会出书”。

对此,李欣频有自己的认识:“没有哪一个人,做哪一件事情,是不被批评的。从小吃饭习惯会被父母批评,考试的成绩会被老师批评,不守交通规则的时候会被警察批评。如果一个人太在乎批评,就什么事都不敢做。而我从来不会在乎任何人对我的批评。我只在乎在做的事情,以及我觉得我做得漂不漂亮,这就够了。”

李欣频最喜欢的事情是旅行,只要确定了一个地方是她想去的,她就会把其他所有事情抛开,工作都可以统统推掉。“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生命无常,所以一旦想到要去做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如果生命只剩下半年,最想去的地方却还没有去过,那为什么不能现在就放下一切,背起包包去旅行?”

在李欣频的旅行箱里,没有来自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模型,或者来自日本的富士山模型。她会跟一群建筑师去看西班牙建筑,跟几位艺术家朋友去德国看文献展。旅行对她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改变惯性的最好方法。每当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她会“投胎变成当地人”般地融入。

每次旅行带来的新体验,都成为李欣频的创作素材。生命好玩,作品才会精彩。

在不喜欢的事情中找到兴趣

接到为诚品图书礼券写文案的事情,李欣频很无奈,她的第一个念头是:“图书礼券?那就得到诚品书店才能使用,而且还受限于开关店的时间以及书店里卖的品种,真不自由。”对她来说,写自己不感兴趣的文案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可是诚品人一定要她写。

她就把那些“不自由”一一列举出来:你只能在诚品买,你只能在规定的几家分店买,必须在诚品的商品中选择……然后,在这些“不自由”中设想它的自由之处。可以选择不在台北的诚品买,而在高雄的诚品买,地点的选择是自由的;可以在春天买,也可以在冬天买,时间上又是自由的。通过“不自由”到“自由”的转换,李欣频完成了文案构思:1月1日兑现村上春树的弹珠玩具,2月14日兑现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3AfstcDFYRwliFJ2mBZBcEw==月4日兑现西蒙娜·波伏娃的女性自觉……1月份到12月份,每个月都有不同的选择。写文案,难免遇到自己不喜欢的题材。可她总能把不喜欢的东西转化为新的兴趣点。

她用99分钟写诚品的文案,赚1块钱;用1分钟写房地产的文案,赚99块钱,就这样维持“理想+面包”的一个状态,在不喜欢的事情中找到兴趣。

把自己当成一项事业,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李欣频每天早上六七点就会起来,先记录下自己的梦境,写到七点半八点然后回E-mail,这就是李欣频一天的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她会闭关一个月,不试片,不接受媒体采访,不见人,一个礼拜去采购一次食物。她的最高纪录是一次买150个水饺,每日三餐都吃水饺。

她一年中会有两三个月时间在写作,集中在农历新年前后。写完交给编辑去消化一个半月,而那时的她会背着旅行双肩背包去旅行,旅行回来刚好沟通修改初稿。接下来就是演讲与媒体见面的时间,之后是影展,影展完开始新一段旅行,然后再进入写作状态。

可是,这么忙,她却可以做到每天读一本书。

被问到她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看书时,她会诧异地告诉你,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办到。一天一本书,一年你就和别人有了365本书的差距。

睡觉前是最长的阅读时间,一个多小时,其他都是零碎的时间,比如上洗手间,李欣频没有书没办法上洗手间,泡浴缸的时候也喜欢看书。她背包里总会有一本书,等人或等地铁的时候可以看。床边的书一定是让自己安静的,洗手间里的是那种短篇的,大部头的常在飞机上看,还会带两本放在行李箱回程的时候看。

每年旅行六次,看250张碟片,每年还有200场以上的演讲,每年一定会推出一本新书。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李欣频跟大家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只是她把时间规划得不错。

她的橘色记事本,一年下来都是满满的,左边是大陆的,右边是台湾的。她不能想象离开这些计划,人生会不会依然精彩。

此时的她正在台北,写她的新书。该如何定义她呢?她的人生横跨广告、教育、旅行、美食、建筑、灵修。她的文字充满着思辨张力和另类美感,她是多个媒体机构的专栏作家。

她说,她不在乎那些主管、经理、老板之类随时可以被别人取代的身份。她宁愿把自己当成一项事业,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她就是李欣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