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作指导类期刊如何应对出版单位体制改革
2013-12-29徐新军
[摘要]随着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工作指导类期刊社体制改革也渐入深水区。如何审时度势,找准定位,谋划生存出路;如何抢抓机遇,打造特色,谋求新的发展,成为摆在我国工作指导类期刊社决策层面前的一道无法回避的命题。
[关键词]期刊;出版;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 徐新军,《黄河 黄土 黄种人》杂志社。
一、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所谓工作指导类期刊,一般是指具有党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主管主办的、对其所主管的工作起指导和宣传作用的刊物。习惯上我们多称之为行业期刊或机关刊物。
工作指导类期刊定位于指导和宣传一个部门、系统或行业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多以宣传解读国家有关本行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总结交流和推广本部门、本系统的典型经验,调查研究和探索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主。
2010年,我国期刊总量为9884种。从期刊的类别上看,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品种数最多,比重占到全国期刊种数的50%左右,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比重占到期刊种数的25%左右,其中能划入工作指导类期刊的大约为500种。
2011年10月13日,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报刊体制改革正在“两路并进”: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企改制,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两分开”和机制转换。从2011年开始,两年内要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目前已有1500多家完成转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近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作为其中的一项重点任务,直接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关系改革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是大势所趋。
根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目标,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被列入首批改制范围。工作指导类期刊绝大多数要分期、分批转企改制,成为能独立承担社会法律责任的市场主体;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和违规出版以及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部分工作指导类期刊要裁撤退出。
对工作指导类期刊来说,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是一剂良药、一次机遇、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也可能是一次自我淘汰的痛苦过程。面对新形势,如何解决新问题,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成为摆在我国工作指导类期刊社决策层面前的一道无法回避的命题。
二、审时度势,正确对待抢抓机遇
工作指导类期刊社日子最好过的时候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经费靠划拨,发行靠行政手段,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压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大部分工作指导类期刊的生存就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在2003年中央决定治理报刊发行乱摊派行为,对工作指导类期刊的冲击最大。
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发布的关于治理报刊摊派的实施细则明确指出:治理工作的范围是各级党的机关和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主管、主办的报刊;省级和省级以下行业组织主管、主办的报刊;利用职权摊派发行报刊的各种行为。很明显,2003年报刊整顿重点就是工作指导类期刊。
据200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全国停办报刊名单》显示,当时被勒令停办的报刊共677种,其中期刊395种,占到此次停办报刊总数的58.3%。到2004年1月,全国被纳入治理范围的1452种报刊中,除677种停办外,另有325种从党政部门划转到报业或出版集团,310种实行了管办分离,94种公报政报改为免费赠阅,基本实现了中央确定的“停办一批,分离一批,整合一批”的预期目标。
经过此次党政部门报刊发行整顿,我国党政部门报刊数量庞大、质量不高、摊派发行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其取得的显著成效至今还让广大群众津津乐道。
面对当前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行业指导类期刊作为党政部门主管主办的行业指导类刊物,管理者要更加深刻领会这次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内涵,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改革,做好改革。消极等待,心存幻想只会丧失机遇。
三、立足自身,科学谋划出路
经过了2003年疾风骤雨式的报刊整治,不少内容落后、缺乏特色、效益不佳的期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留存下来的工作指导类期刊的发展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有些实力强、影响大、效益好,已经适应市场经济的波澜起伏;有些规模小、实力弱、没特色,依然过多地依赖行业管理部门。
一般来说,刊物内容质量不高、发行量过小、市场竞争力太弱、长期亏损以及严重依靠行政摊派或买卖版面刊号的工作指导类期刊,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也不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其管理部门不能优柔寡断,要痛下裁撤并转的决心,应及早考虑裁撤或并转后期刊社人员的合理安置和资产处置问题,保证体制改革过程中职工思想的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受损失。
对于行业需要、内容较好、读者满意、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指导类期刊,主要任务是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完成体制机制创新,从而焕发生机和活力。此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对于转变报刊发展方式,促进报刊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次重要发展机遇。国家对转制出版单位出台了融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些对于期刊转制单位是很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通过改革建立期刊社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将给期刊社的发展壮大注入强大动力。这些单位要主动改、及早改,把各种优惠政策用足用好。要借这次改制机会,把原来想改不能改、想改改不动的一些阻碍期刊社发展的东西,改革彻底。
对于发展势头好、经营能力强、实力雄厚的工作指导类期刊社,则要充分抓住这次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机会,推动整体转制,乘势而上,调整、优化自身结构,提高期刊质量和水平,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兼并有发展潜力的资源,扩大规模,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路子。
四、打造特色,先行一步抢占高地
转制改企后,工作指导类期刊鲜明的党政色彩大大减弱,其角色身份的转变,使工作指导类期刊原来“我写你看,我编你读”的办刊方式和忽视受众感受的内容定位亦需调整。
脱离行业管理部门,工作指导类期刊的行业支撑随之亦大大削弱,因此,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打造鲜明个性特色,转型改制成为期刊社决策层考虑的主要出路。
鉴于工作指导类期刊原来深厚的行业背景,在坚持行业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以新的视角对“工作指导”的内涵进行拓展,注重内容的可读性、探索性、思想性,加强媒体舆论监督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把行业文章做深做透,使其成为行业决策层的好参谋,系统内干部职工的良师益友,把指导性建立在服务性的基础上,用期刊的高品位、精细化、深层次的服务来替代原来的行政影响力,赢得市场,实现期刊的自我华丽转身。
大胆突破,走大众化方向。工作指导类期刊实际上是一种权利资源,这种权利资源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逐渐回归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将更主动、更充分。而用通俗语言去阐述行业问题,照顾到不同读者的要求,将许多非专业人员发展成为其读者对象,也是一种大众化发展模式。
寻找机构资助,尝试转向学术化。其实,长期以来,工作指导类期刊多少都有学术背景,近一半读者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只不过由于其重在工作指导而并非学术研究,和行业科研机构联系显得不十分紧密。但转制以后,没有行业行政支持,期刊的发展就遭遇瓶颈,和行业学术机构合作,尤其是并入公益性科研机构,将期刊定位于学术研究,取得科研机构和有关行业协会在人员、经费、资源方面的资助,是工作指导类期刊顺利转型,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用好用足政策,确保转制成功
中央决定进行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目的不是为了“甩掉包袱”,而是为了出版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此,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后是否充满活力、获得新发展是衡量转制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作指导类期刊社大部分是事业单位,转制改企,意味着单位人员的身份转换,这就要求转制单位,按照国家的政策,提前核实单位原有的事业编制。有事业编制的职工可以自愿进入新的岗位,享受这次改革的社会保障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为改制顺利扫清障碍。同时,还要考虑到没有事业编制的小期刊社人员的去留问题。
按照现行政策的规定,国家对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媒体领域有所限制,那么工作指导类期刊转制后如何管理,如何融资,如何与民间机构甚至外企合作,是一个既严肃又棘手的问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既维护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又利于单位的发展,对出版管理部门和期刊社决策层都是智慧的考量。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2011年8月出台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该规程内容包括报刊出版单位在转制工作中如何制订转制工作方案,如何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如何实施国有资产管理,如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如何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与办理企业登记注册,如何制订人员安置和劳动关系调整方案以及如何向有关部门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可以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时的工作参考。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一些效益不好的工作指导类期刊社,如果预测转制后仍然发展困难或者其根本无力担负转制成本,需要退出,那单位出台退出机制时,应当配套相应的人员安置政策,真正做到“不甩包袱”,以保证转制工作的和谐、稳定和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友平.工作指导类期刊的转型与定位.湖北省社科期刊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2005.
[2]赵彦华.解读“十一五”期间的全国期刊出版业[J].出版参考,2012(22).
[3]曲志红.全国报刊治理初见成效[N].人民日报,2004-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