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破坏,那么建设吧
2013-12-29丹飞
转脸我也是出版界的老人了,“广角”创刊之时我在念大学,即使把我从事出版的年份提溜到我编辑自己第一部诗集的1999年,对于“广角”来说我也是后生。这么一份新锐的老刊物,贯穿了我从接触出版到随后的出版生涯,在刊与人之间似乎发生了某种分说不明的关联。记得我的观点第一次见诸“广角”是在2008年第9期,早几个月,“贝塔斯曼死了”。那个叫贝塔斯曼的巨人,是我做出版的第一站。我当时谈了个大题目——《巨鲸退场,海域重生?——我们向贝塔斯曼学习什么》,与业界普遍额手称庆的情绪背道而驰。这么说,在“广角”露面之始,我就是一副“醒客”面孔。然后到了去岁,我为“广角”写了两三篇字数爆表的专题文章,也开设了专栏“见好不收”,开始了与“广角”的深度交往。
如果斗胆建言,我倒乐意看到“广角”保有品质,深耕拳头栏目外新增属性,新辟功能。
交互性。生活日用层内的“云时代”还在云雾里,“微时代”却已是切肤感受。敏锐的传媒不应钝于响应微时代信息传播随机性、断片化、交互性的嬗变特点。
在场感。求真的传媒何妨“回到”出版现场,一刊呈现出版阵地鲜活的律动。做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怎么做就只是战术问题。
我给出的方案是:其一,做大做实微信(申请为“公众账号”)、手机数据包、手机报等流媒体,也不时利用微信、QQ、微博等即时互动媒体工具开展传播、交互活动;其二,创建境内外版权交易平台,整合出版资源,合理创收;其三,设立“广角谈书会”,不定期聚拢同段位或跨段位出版从业者谈如何做书;其四,新辟栏目:1.“微言大义”——网络、手机言论摘录。要求短而精,有爆点。主动摘录与定向约稿相结合。评刊栏目可揉进此栏目。2.“关键词”——以对话方式众口说一词。3.“一本书的诞生”——各方深究一本成功之书或失败之书,对话方式和专题文章方式各有所长,等等——这条,好像出于私心,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