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绘本为例看少儿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12-29段弘
[摘要]我国是一个少儿出版的大国,许多少儿图书并非由专业的少儿出版社出版,我国专业少儿出版社只有33家,每年出版的童书只占品种总量的26%。我国少儿出版要实现真正的专业化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儿童绘本为例,分析了当下少儿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儿童绘本;少儿出版;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 段弘,四川大学。
我国是一个少儿出版的大国,然而最吊诡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少儿图书并非由专业的少儿出版社出版,童书出版已经成为整个出版业中出版参与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图书板块之一。有数据显示,全国580家左右的出版社中,有近530家都参与童书出版,其中,130家还专门设有少儿读物编辑室,而我国专业少儿出版社只有33家,每年出版的童书只占品种总量的26%。
形成这种状况,有市场的原因,也有出版社自身的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以儿童绘本为例,分析一下当前少儿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试着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绘本与儿童绘本
有研究者称,目前图书出版市场中,码洋占有率最高的是童书,童书中最热的品种是绘本,加之行政性指令在绘本阅读推广中的非市场因素,导致儿童绘本成为出版社,包括非专业性少儿出版社的出版主力品种。
绘本也叫图画书,即picture book,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绘有图画的书本,即包含有“图画IxV/zNoTs4r7dBdnDPO3T+McAjGEGyaWxhQpdjf9dss=”和“文字”两种媒介,且图文配合讲述或表现一个故事或情节的出版物。绘本中的“图”与“文”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与其他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出版物不同,绘本中的图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出版物的核心,可以单独承担传情、表意、叙述甚至审美的作用,是图画书中重要的表态媒介;文字则起到解释背景、交代人物、辅助表现、烘托渲染等作用,使故事的叙事更加清晰。
对于识字率较低、文字掌握程度较低的少年儿童来说,绘本是他们阅读的首选读物,因此,绘本最初就专指儿童绘本。1902年,英国的阿特丽克斯·波特出版了《比得兔的故事》,此书被公认为世界上图文结合得最出色的第一本绘本,波特也因而被誉为“现代绘本之母”。
相对于卡通漫画,儿童绘本需要有更深的寓意,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说卡通漫画是小说,图画书(即绘本)就是诗,她的画面不仅可以叙事,更重要的是可以包含‘示意’的性质,许多文字难以表达的意境,可以运用画面的颜色、风格、整体感受来完整表达。因此,图画书可以蕴含哲学、心理学和世界观。”与连环画不同,绘本中的图画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文字则处于辅助地位。因此,儿童绘本是培养他们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的首选,其审美性而非功利性才是最重要的,必须严格加以保护。
就中国大陆而言,儿童绘本出现的时间很晚,直到1999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才首度引进了德国当代著名的经典儿童读物作家、画家雅诺什的10本绘本,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甚至有资料称,首版的8000套图书直到2004年才售罄。2002年,新蕾出版社出版《儿童文学5人谈》,首次对儿童绘本(当时称为图画书)进行了理论总结。此后,在出版界、教育界、文艺界等专业人士的不懈推广下,儿童绘本成为市场大热品种,成为出版界争抢的“肥肉”。
二、从儿童绘本看中国少儿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少儿出版最核心的问题是非专业性,以儿童绘本为例,将“绘本”与童书简单划上等号,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出版运作的不在少数,由此导致少儿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存在各种非专业问题。
1.选题策划环节上的非专业:选题并不适合儿童
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的少儿图书多达4万种,约占年度全部图书品种的1/7。仅2010年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少儿选题的出版社就有519家,申报的选题占总选题的19.7%,而同期美国每年出版的少儿图书不过3万种。对于多数涉足童书的非专业类少儿出版社而言,由于存在积累不足、专业性缺失等问题,必定导致其在少儿出版中出现选题策划资源储备不足、审读和市场推广中借鉴照搬现象严重等非专业运作。
在选题策划中将不太适应孩子阅读的绘本纳入到儿童绘本出版中,导致一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有韵味、有哲理的绘本,儿童看不懂或不感兴趣。比如由接力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日本佐野洋子所绘的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在选题策划中提及,这本书曾获2005年日本学校图书馆协议会第23次“好图画书”奖,日本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图书,日本中央儿童福祉审议会推荐图书,累计销量180万册。其实,这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成人,是一部讲述“为谁活着才有价值”的有关生命哲学的书,在日本是青年男女的婚礼赠品,而在中国却把它作为儿童读物向幼儿园推广。有学者在调研后发现,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根本不懂此书。
2.出版产品定位非专业:过度功利化
据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我国2.28亿0至14岁少年儿童中,一半分布在城镇,一半分布在乡村。而据图书销售和图书阅读有关资料显示,占半数的城镇少年儿童拥有童书资源的88.9%,乡村少年儿童只占11.1%。
绝大多数儿童绘本在定价策略上主打高位,大开本、精装本甚至豪华版占据了主导地位,非一般家庭可以承受。如《逃家小兔》定价21.8元,《鳄鱼怕怕,牙医怕怕》25.8元,《猜猜我有多爱你》32.8元。这种价位不仅对于乡村读者,即使对于城市中的非中产阶层读者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
3.产业链建构非专业:对原创绘本缺乏培养和等待的耐心
2011年,在开卷引进版畅销书的调查中,排行榜前100名畅销书中,童书占据了半壁江山。在童书引进的品种上,市场成为最重的指标,主要集中在儿童文学和科普图书上。有数据显示,世界上近80%的优秀图画书已经引进国内,而目前我国童书出版严重缺乏原创力,有70%的图书是“编写”的,造成童书出版新的资源浪费。
在原创儿童绘本的市场运作中,出于营销中低风险的成本考量,目前非专业类甚至专业少儿出版社都把出版的重点放到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与插图画家身上,导致一个作家或绘本画家一年要出版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图书的现象出现。这种类似于杀鸡取卵的作法在产业链构建中是非常错误的,缺乏等待的耐心无疑会褫夺原创者的创意及成品。
以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呈现激增局面的2011年为例,虽然当年涌现了一系列的原创绘本,如2011年11月3日,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由余丽琼作文、朱成梁作画的《团圆》获美国《纽约时报》“最佳儿童图画书”奖,但从总体来看,仍然明显呈现原创缺失的问题。比如,当年出版《曹文轩纯美绘本》(4册),《沈石溪动物绘本》(10册)等,其实是把这些畅销作家的文字作品以绘本的形式重新呈现一次,不能算做真正的儿童绘本原创。
4.市场推广非专业:成人化与功利性倾向严重
在营销策略上,与前面所说的选题策划、产品定位及产业链建构上的非专业一脉相承,各出版社在儿童绘本的市场推广上也呈现非专业特点,即将儿童绘本作为中产阶级家庭必备消费品进行宣传,主打网络销售,以城市白领人群来做各种方案,严重忽视了儿童绘本本身的审美性核心价值。
以将上架建议定位于少儿读物/图画故事的双语绘本《花木兰》为例,在该书的封面列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的推荐语“阅读这套书,让人觉得既新鲜又熟悉,熟悉的是这些童话本身,新鲜的是用了绘本这样美丽的表现形式,小朋友们在阅读绘本的同时,还能学习语言,从而得到双倍的收获”。其定位还是在于“Learn from read”(从阅读中学习),而非“Learn to read”(学会阅读),其实质还是注重阅读的功利性,而这并非绘本应该传递的精神。
三、从儿童绘本出版看中国少儿出版的对策
近百年前,鲁迅、周作人兄弟已经提出了“儿童本位”,即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呵护儿童,但直到现在,我们在童书的出版及营销策略中还是推行着“成人本位”和“教育本位”。简单地说,童书出版的最终目的并非一个短期的效应“learn from read”,从阅读中学到什么,而是一个终身的习惯培养和文化营建,“Learn to read”,即学会阅读。将阅读变成附着于儿童终生的一种能力,这才是少儿出版的最大意义所在,也是与非专业少儿出版的最重要区别。
1.建构少儿出版的专业意识
在国外成熟的出版领域,少儿图书出版的进入门槛很高,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力强。比如,美国的Albert Whitman是一家有着近百年专营童书出版历史的机构,同样专业的还有被誉为全球“教育界最值得信赖的品牌”Scholastic(学乐)。这些出版机构具有丰富的专业资源储备和操作方式,可以将相关资源集中,制定专业化的少儿图书战略定位,发挥最大效率,并不断积累新的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与之相反,国内的少儿图书出版却以非专业化为最大特点,由于非专业,因而没有丰富的资源积累和专业的操作程式,无力对少儿出版领域的选题、创意,包括市场等进行深入持久的调研,在资金、选题、产品、市场等环节都无法做到厚积而薄发,更谈不上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少儿图书市场进行专业预测,长此以往,不利于少儿图书市场的良性发展。
将少儿出版的专业化进行到底,从本体角度看,就是将原先分散的出版格局尽量收缩,专注于自身领域,将其做深做透;从受众角度看,就是要针对目标读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掌握其阅读的特殊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少年儿童特点进行细分,聚集一批专业素养极高、能把握市场动态的编辑、少儿读物作家和创意设计大师,给足其时间和资金,允许其在选题策划、内容创意、风格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专业化水平。
2.建构本土少儿原创作品的专业意识
中国童书市场正以30%的速度增长,但普遍的市场反映却是“装帧好看的多了,有耐读内容的少了,引进的火爆畅销书多了,本土原创的精品太少”,呈现出童书机构一味追求商业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定位雷同,跟风模仿,导致童书资源紧张,追求形式,忽视内容,以销量代替质量等问题。
从出版经营角度看,引进国外获奖的、畅销的儿童绘本,因为有成熟的发行经验和销售数字做参考,风险少、见效快,基本上拿到版权就可以保证销量。而国产绘本,尤其是原创绘本由于需要经过漫长的市场培育期,有较大的市场风险,非专业性的出版社很少会考虑这样巨大投入和较小回报的品种。
但从长远而言,正如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所说:“虽然说在图画中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然而我们却无法指望国外的绘本能承载多少我们的民族文化含量。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忧虑。”我们应该明确专业的出版思想,即培育我们本土的原创儿童绘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从而实现出版社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出版的专业化还体现在业态创新能力产业链的建构上,以出版形式涵盖图书、影视、网络、电子阅读等全媒体产品形式;出版产业延伸覆盖游戏、动漫、培训、相关衍生品等产业链。辅之以专业化的营销手段、专业化的作者、读者关系等,建构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出版链条,这都需要有专业的出版思想做引导和基础才能实现。
3.建构专业化的阅读推广计划
我国对儿童早期阅读教育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课题组在比较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儿童的阅读水平时得出的结论却是,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水平令人担忧。美国儿童在4岁后就可以进入独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试行的《儿童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儿童早期阅读纳入语言领域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儿童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技能”。从这个角度看,以儿童绘本作为关注核心,在读者教育方面进行专业化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儿童早期阅读的能力,而这当然需要有专业化的培育方法来做相应支撑。
4.建构专业化的评价参考系
目前,我国华文原创儿童绘本领域的最高奖是在香港设立的“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这个两年一次的奖项始于2009年,相对于国际上的儿童绘本大奖可谓姗姗来迟。对于庞大的儿童绘本市场来讲,这个奖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出版界而言,如果有一个相对中立而且关注文化传承方面的奖项,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助推器。
在设立时,可以参照现有的相关国际大奖。比如,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大奖是由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组织颁发的凯迪克大奖(The Caldecott Medal),该奖项除了重视绘本的艺术价值、特殊创意外,对于是否能“寓教于乐”和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也是颁奖的考量重点。英国绘本的最高奖项是格林威大奖(The Kate Greenaway Medal),由图书馆协会(The Library Association)于1955年创立,设有“年度最杰出儿童插画家”“最佳推荐奖”及“荣誉奖”等大奖,并有艺术风格、格式、图文整合、视觉印象等数个子奖项,其下又细分为四到五个项,着重奖励那些具有创作精神与出版形式的作品,并强调插图主题必须能让儿童理解,有所共鸣,讲究图文间的和谐性。
总之,少儿出版的最高标准是对儿童阅读的保护和发展,至于知识的获取则应退而求其次,这也是我们特别强调的“learn to read”而非“learn from reading”。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孩子的文化体系道德是在读书生活中建立起来的,需要少儿出版人通过日积月累的工作加以保护和提升。中国尤其如此,而这,并非一蹴而就之力可达,需要以沉静的心和等待的力共同发挥作用,方有可能十年磨一剑,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海飞.童书出版依然“黄金”——2011年中国童书出版述评[J].编辑之友,2012(2).
[2]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4.
[3]阿甲.雅诺什绘本的中国旅程[N].中华读书报,2007-03-18(9).
[4]张贺.少儿阅读:黄金时代的喜与忧[N].人民日报,2010-05-21(17).
[5]王泉根.理性看待新世纪的分级阅读[J].出版广角,2011(6).
[6]王春鸣.童书出版与儿童阅读环境[J].编辑学刊,2011(3).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儿童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