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诞生记

2013-12-29王伟

出版广角 2013年4期

《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是由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承担的“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骨干工程、山东省2012年年度出版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民族文化要发现和保护,更要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正是源于这样的责任感,通过对民族文化、民族生存状态的全景式巡礼和权威性深入解析,成为业界的又一个里程碑。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吕美亮曾表示:“有总署、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有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有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梵宇民间文化影像工作室的真诚合作,《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在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与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梵宇民间文化影像工作室的强强联手下,一定会结出丰硕成果!此次合作必定是双赢的选择。我们有决心、有能力,齐心协力完成好这一‘前世未有、当代急需、后世传承’的出版工程,为繁荣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的出版,昭示我们民族辉煌未来的扛鼎之作,汇聚天时、地利、人和,应运而生。

从构想到实施,

立言立功、厚积薄发

《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的策划人樊宇,既是一名谙熟纪录片规律和采编的电视人,又是一名对民俗文化充满热情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他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使他很早便萌生了全面实录我国各个民族生活情况的想法。在与著名民艺学者、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常年合作中,樊宇的思路逐渐清晰和明确起来,为了实现“在挖掘中保护、在保护中挖掘”的初衷,他多次赴天津,向冯骥才先生请教、协商民间文化保护与影像记录手段之间彼此融合的各项问题,并初步确定了以古村落、古建筑为基础的保护拍摄方向。

与此同时,樊宇也敏锐地发现,在音像文化市场上,虽然充斥着泛娱乐化的氛围,一些肥皂剧和立意浅薄甚至粗制滥造的作品销量较好,但是从另一方面去看,优秀经典的影视剧和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也一直有非常明确和固定的受众,很多影视发烧友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搜集、收藏正版的碟片。所以,只要拿出内容、制作俱佳的影视文化作品,就一定能够获得读者、观众的认可,甚至影响和改变市场的风气。为了使拍摄后的成品能够为市场所认可,樊宇与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编辑进行了深入交流。影视文化学者的责任感使他们一拍即合,再加之二人曾在樊宇著作《尘封的古村落——山西榆次后沟村影像调查》的出版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因此,《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项目实施驶上了快车道。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和梵宇民间文化影像工作室通力协作、全力筹备,正式向省级和国家级文化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申报,使这样一项题材浩大、意义深远的文化项目得以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得以全面实施并进入大家的视野。

民族文化的图谱大系

我们这个民族从远古走来,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我们这个民族兼容并蓄,不同特点的多民族文化共同凝聚成浓墨重彩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集合各学科专家、学者走进中华各民族栖息地,记录他们的发展与繁荣,研究他们的生存与状态,绘制流布图、建立数据库,用影像生动呈现历史遗存、生活实景,形象化解读其中的文化基因和传承,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次全景式巡礼和生动展示,更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强力奏响中华文明的乐章。这个项目,是首次运用现代数字化记录手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田野作业,是一次真正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全面、系统、翔实地调查记录中华民族生存状态的多层面大型创作。该项目内容广泛庞大,在“十二五”期间,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届时,将有十大成果呈现于世,分别是: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服装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建筑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原生态民歌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民间技艺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古村落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信仰宗族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繁衍迁徙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节日习俗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婚丧习俗篇56集;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口述史56集。

民族性格和民族形象的体现

人类很多的风俗习惯,在它形成的时候非常缓慢,从最初的一个图腾、一种崇拜、一类仪式逐渐成为一群人、一族人共同遵守的统一模式,并由此渗透衣食住行的边边角角,左右着言谈举止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樊宇深知这个项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大潮迅猛而来,民族文化消亡的速度无法想象,虽然我们无法阻止,但是我们可以用影像记录当下存留的活态每个民族生存状态,这个项目以服装作为开篇,原因很简单。我在20世纪80年代去云南佤族田野调查时发现大部分的村民戴着解放军帽,穿着西服,不伦不类,但他们认为‘时髦’,对我触动很大,我下决心要在有生之年把56个民族文化抢救留存下来。”在各个民族现实生活的一些细节里,所体现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基因。通过服饰、民歌、建筑,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审美习惯;通过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教化规范;通过宗族信仰,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精神和血脉维系……重情重义、勤劳朴实、勇敢智慧的民族性格和形象,就是在这样的熏染之下潜移默化形成;中华民族那些丰厚的文化传承,就是在这样春风化雨的氛围里得到滋养。所以,发现并记录各民族生活的细节,表现日常生活中那些流露出的感情,就是采集和整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景象,就是要留给后人一份真正厚重的“大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认为,对于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要以一种平视和理解的参与态度,用心记录当代生活中的细节,用心理解行为背后的情感,才能真正保护好民间文化,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也恰恰是我们打造这个全影像记录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是一种记录,更是一次弘扬。它记录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生活环境、习惯、风俗,汇聚成全民族生存状态的现实画卷,也必将激发起一个时代爱我中华的满腔热忱。

影像记录还原生存状况,

保留下明天的历史

《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是国内第一套全景式、多媒体反映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貌的出版物,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该项目实现了“三个高度”的统一: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而清醒的记载,对中国56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实现总体把握;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上,运用国际化思维方式和视角,用影像记录的手法和表现形式、艺术风格,无保留无偏差的完成各种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对话;站在史料留存的高度,影像记录能够调查过程的客观严肃,确保内容的完整性、代表性与真实性。饮食、服饰、婚嫁、生计、迁徙,用影像记录今日今时中华56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就是为明天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集合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影像记录的专业团队,开展大规模田野调查,不仅符合当前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而且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才有条件进行深入而科学的研究和呈现。

西南地区民族服饰研究专家刘天勇结合自己多次造访贵州雷山朗德苗寨的经历,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生存状态全影像纪录》的期待之情:朗德的传统服饰不仅具有一切服饰的基本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是苗族人生存、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深沉的文化内涵乃至存在的价值。那里纯朴的村民们可能很难明白,他们的生活形态决定了传统民族服饰作为文化意义的存在,如果服饰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服饰文化就会失落、消亡或者畸形,只有将它还原到苗家人生活的状态中去,才能让人深入理解其服饰的内涵。对于其他文化存在,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