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产学研发展的各种问题

2013-12-29聂震宁

出版广角 2013年16期

关于产学研的问题,大家一直以讨论为主,在实际的运作中,使得出版产业、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编辑出版研究都能受益的产学研模式还没有形成。

“产学研”必须结合

出版产业是内容组织加工传播的行业,因为写作的人可能不在出版产业,大多可能是在文学界、社会界、科学界等领域,由此出版产业与提供内容的机构合作,那么这个合作毫无疑问具有产学研的特点。但是现在我们讨论的产学研主要关注产业运作、产业发展和教育的关系,以及和整个产业研究发展的关系。出版产业毫无疑问必须要进行产学研结合,第一个层次是内容的产学研。第二个层次是将产业做大,比如多元化、跨媒体、跨国等,产业必须要做大资本,之后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第三个层次是“怎么做”,这个时候“研”的作用会更加重要。随着近十年出版业的快速发展,科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出版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这就要求大学对人才进行培养,为出版业输送人才。

编辑出版专业学生须多关注产业链“节点”

出版产业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内容生产层次,对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加工,这个层次需要的是专业方法和技能。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的是对编辑、策划等技能掌握较好的人才,从而提高作品的品质和加强传播效果。另一个层次是经营发展、经营传播的层次,对于这一层次的实现,更多需要的是研究编辑出版、传播传媒方面专业知识的学生。

如果说编辑出版专业不能满足需要,实质上是对出版产业的误解。出版产业需要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经营管理的学生,同时还需要内容生产方面的学生。事实上,出版产业如果要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审稿、校对、设计、出版、发行等几个环节。在出版产业链上还有很多产业的节点,并没有非常合适的人才走到这个岗位,如市场调查、产业分析师、图书内容评价人员、版权代理商等,这些是产学研应主要关注的地方。因此,出版从业者既要把企业做强、做大,又要对产学研合作发展有一种责任感。

民营企业在产学研立体发展中的实践

民营企业在出版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了比较好的实践。民营企业有资本的诉求,有经济效益的需要,但是它能够清醒地注意到,产学研合作能够很好地解决民营企业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动等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实习生是廉价的人力资本,民营企业很愿意和学校建立良好的关系。当然,将产学研交织纵横,更多的是一种境界,是行业的精神,是行业的责任和使命,还没有真正地形成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没有形成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关系。

“学”要注重精神的灌输

产学研合作发展,“学”是中间,既能为产业提供支持,也能为研究方面提供研究资源,同时也能有效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现阶段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关注,出版硕士可能把握内容不如中文的硕士生把握得好,自然科学方面可能不如学理工科的学生把握得好。术业有专攻,出版业主要是内容产业。因此,编辑人才培养应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上有所思考。除了前文提到的对一些节点知识的选修,我认为出版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习到某一阶段后进行分科,比如文学类、科学类、社科类等。总而言之,分成大科,同时进行专业上的深入了解。

在专业硕士教育方面,大家一直在讨论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出版专业是实用型,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实验,而不是一般概论性教授。我肯定大学的知识性教育,但从出版业整个发展态势来看,我更希望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教育。从事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要有编辑出版专业的职业精神,这是需要在大学期间被强烈灌输的精神,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们讲职业的责任、职业的使命。现在是精神缺失的时代,精神经常被其他价值所淹没,可是编辑出版专业确实不是一个能够赚大钱的行业,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精神,是一种对行业的热爱,对书的热爱。

“研”要贴近产业的实际

出版实际上没有多少理论可研究,更多是实务、案例,是具体的问题。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贴近产业的实际,贴近人才培养的实际,贴近出版实务。无论是图书、报刊,或者是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对这些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把握以及研究,才是我们产业要做的事情。因此,对出版研究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并且直面这个问题。出版研究院做的产业报告,百道网研究院做的电子书报告都是符合产业需求的研究,需要继续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

产学研的立体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产业发展必然对人才提出需求,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必然也会催生更多的科研需要,同时科研的发展必然会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总而言之,这三者是一个共生的关系。《天演论》中说“一切机会都是方向,只是我所未见”。那么,产学研毫无疑问是方向,只是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产学研基本是一种自然存在着方式,是自在的方式,需要我们更多的自觉,更多的自为把产学研做得更好。

(内容为讲话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