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北、香港书展对内地书展业发展的启发

2013-12-29康亢

出版广角 2013年16期

学习台北、香港的专业化机构运作经验,设立专门的书展机构,在市场环境中组织运营当地书展,不断积累经验,有效整合相关的商业资源,是内地书展业可以尝试的一条发展途径。

台北国际书展是每年春季由台湾地区新闻部门主办的专业出版品展览会,于1987年12月15日在“台湾中央图书馆”首度举行。后来于1990年起,固定于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展出。到今年已经是第21届。香港书展则每年夏季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大型图书出版品展览会,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从1990年开始,每年夏季举办一届,到今年已经是第24届。台北国际书展、香港书展是亚洲规模最大,关注度最高的华文书展。两者每年都会组织国内外大量出版商、作家名人参与其中,吸引了大量民众、图书订购商广泛参与。两者在亚洲地区甚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内地,或大或小的地方性展会为数不少,其中上海书展、广州南国书香节更谓其中数一数二的大型书展。上海书展从2004年开始举办,南国书香节从2008年举办,普遍起步相对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内地书展还处于发展期,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影响力上与台北国际书展和香港书展都有不小的差距。同样是地方性华文书展,内地书展业的发展是否能借鉴台北、香港的成功经验?我们尝试做一些探讨。

一、专业化机构组织运作

台北国际书展是由台北书展基金会负责主办的。最初几届书展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民间承办的,效果一般,问题诸多,专业化有所欠缺。因此从第6届台北国际书展之后,出于对书展专业性的考虑,广大书商纷纷要求成立常设机构来统筹书展事宜。2004年3月,各出版业者合资成立中华图书出版事业发展基金会,从第八届起承接台北国际书展的相关业务。台北书展基金会作为专业的书展主办机构,有着明确的目标:促成“国际交流”、提升“出版机能”、开展“阅读生活”。在台北书展基金会主办台北国际书展的十年间,台北书展不断进步,日益专业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逐步成为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国际级图书专业展览。

香港书展则是由香港贸易发展局这一专业的商业性机构主办的。香港贸易发展局下设专业的会展部门,每年在香港举办包括香港书展在内的超过30个世界级国际贸易展览会。当中很多展会的规模,是亚洲同类展会中最大型的,部分更位居全球首位,积累了大量的会展专业经验、企业资源、用户信息和商业资料。这些因素保证了香港书展的专业性和所需要的商业资源。有这样一个成熟的专业化机构加以运作,香港书展的成功并非偶然。

而内地书展绝大部分都是政府机关主导的。上海书展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承办;广州南国书香节是由广东省、广州市相关政府机关主导。相对台北书展基金会和香港贸易发展局这样的专业机构,内地政府机关或者出版集团并没有专业的书展运作机构,从而欠缺专业的书展运作经验与能力。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书展商业资源也相对较少。所以,学习台北、香港的专业化机构运作经验,设立专门的书展机构,在市场环境中组织运营当地书展,不断积累经验,有效整合相关的商业资源,是内地书展业可以尝试的一条发展途径。

二、极为丰富的图书种类

书展书展,“书”当然是书展最重要的内容。一届书展若想成功,“书”本身没有优势是不可能的。“书”本身的优势也是台北国际书展和香港书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台北国际书展和香港书展所出现的书籍品种可谓异彩纷呈:两岸四地的促销书,大量的外文图书,珍藏书品,电子书等书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台北国际书展分为国家主题馆、活动区、儿童书区、漫画区等部门,涵盖各类图书。综合书区各国家馆如“英国馆”“美国馆”会展示大量外文图书。这些外文图书在平常是很难有机会见到的;每年随着主题国家的不同,国家主题馆也会展示大量主题国图书。可以说,台北国际书展的外文图书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台北书展今年首次开设专门的“简体馆”,引入5万册大陆的优秀图书,涵盖面广,种类齐全,深受欢迎。香港书展则将各类图书分门别类归为几个展区,包括综合书刊馆、英语世界、国际文化村、中国内地出版、儿童天地、年轻人世界等,各类展馆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其中“国际文化村”今年首次开始展示希腊、葡萄牙、南非、土耳其和美国的书籍, 还有一些东盟国家的书刊。“国际文化村”大量吸收外来图书,也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参会者的外文图书需求。

相对来说,内地各地的书展,所参展的图书种类也很多。比如2012年上海书展组织了众多展馆,包含了8000余种出版物参展;南国书香节开辟了19个场馆,展示了大量优秀图书。但是相比台北国际书展和香港书展,内地汉外书籍种类还是较少。在汉语书籍方面,出于历史客观的原因,内地与香港、台湾存在意识形态、思想上的种种隔阂。所以内地书展不能很全面地引入香港、台湾出版的图书,导致港台版书籍的缺乏;另一方面,内地即使是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国际化程度相比台北和香港还有差距,导致与外国出版商沟通渠道上的缺乏。所以参会的外国出版集团非常稀少,很难像香港书展那样大量引入外文图书参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内地书展举办方真正实现思想解放,也需要地方政府大力加强文化拓展。一方面举办方应本着“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引进方向,在政策法律范围内,尽量扩大与港台出版商的合作,尽可多地引进优秀的港台书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大力发挥自己的文化职能,加强与涉外出版集团的联系,积极引进外文书籍。在沿海发达城市,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便利条件尝试与外国出版社办事处沟通联系,通过优惠条件吸引外国出版商参展,丰富图书品种,增强书展吸引力与竞争力。

三、文化氛围的构建

文化氛围的构建是台北国际书展和香港书展都非常重视的一部分。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书展文化层次的体现,也是书展声誉的核心因素。

台北国际书展的文化氛围营造十分到位。三个展馆风格不同,世贸一馆文艺性很强,除相关出版品外,场馆还设立迷你沙龙、朗读沙龙、影像馆等各式活动区域,两三百项讲座可参与性朗诵活动穿插其中,互动性极高。博物馆出版社的展区内还展有艺术品,读书之时欣赏艺术品,也是一种乐趣。在动漫区,青少年可以积极参与热闹、炫目的活动;在儿童区内,小桌椅、小文具,手工绘画、家庭游戏活动也非常丰富,可以说比起游乐场也毫不逊色。今年的“比利时主题国”活动则包括了比利时著名大师的摄影、诗作、建筑展示,和多项比利时著名的作家讲座、音乐家演出。各种专题阅读活动、签售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香港书展的文化氛围也非常浓厚。在今年的香港书展期间,主办方设置了超过三百场讲座,分门别类,有“名作家” “电影与文学” “本地文化历史”等,邀请了大量文化界名士,包括本次书展的年度作家陈冠中、著名作家张大春、学者吴稼祥、两位奥斯卡奖得主。除此之外,书展文艺廊也是参展游客必去光顾的,“年度作家——陈冠中”展区以“我这一代香港人”为题,展出了大量图书、录像、文刊等展品;“人间净土——走进敦煌莫高窟”展区运用先进的虚拟技术,利用360°环回投影真实全景模拟石窟景象,加上数码音像效果,使得观众仿佛置身石窟内不能自拔;“卫斯理五十周年展”,展示大量珍贵手稿、报纸连载复制品、各种版本小说及漫画,并播放相关广播剧。

最近几年,内地书展举办方对书展文化氛围的构建也是越来越重视,名人学者文化讲座、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比如2012年上海书展举办了超过400场文化活动,20多场文学周活动,名家签售、对话讲座也是非常之多;南国书香节举办的吉祥物和会歌、首设台湾馆、名人面对面交流等文化活动也有很多亮点。然而,参加过内地书展和台湾、香港书展的人都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地书展讲座上许多作家都致力于营销而淡化了文化交流。很多专家交流活动都是从销售角度来举办的。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众多的“名家讲座签售”“签售报告会”等图书销售方式,的确是一种有效营销手段,但过多的销售行为却冲淡了书展最重要的东西——文化观点的表达与交流。长此以往的话,书展可能会在销售额上有所突破,但是却难以让人们留下思想上的深刻烙印,对于书展的长远的发展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四、人性的书展周边服务

台北书展的周边服务是相当完善的。展馆前有指定的出租车等候区,专人负责调度出租车,大家排队等候,不会出现拥挤和长时间无车可坐的情况。而且各个展馆和地铁站之间会有汽车公司承包的接驳班车,专为书展服务。今年台北国际书展还与台湾高铁联合推出“搭高铁免费逛书展”活动,鼓励全台湾民众参加书展。香港书展人性化的服务,也是被连连称赞的。展场内有提供场馆路标和免费地图,并且根据人流量限制入场,非常科学。场馆营业时间上,则是十分合理的。周五周六午夜12点才关门,其他五天22点关门,可以让参加者充分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同时,书展方还和交通部门达成协议,延长展会期间的交通设施如地铁、车船的运营时间。台北国际书展和香港书展分别在台北世贸中心和香港会展中心举办,两者都是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巨大会展中心,所以展区范围非常大,展位之间距离宽松,不仅为客人营造了宽松的环境,更避免了大规模客流可能造成的拥挤现象。

而内地书展的服务经验还是有所欠缺的。无论是上海书展还是南国书香节,场内拥挤的状况每年都会发生,很影响书展效率。内地城市,包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都不具备台北世贸中心或香港会展中心的硬件条件。所以在安排展位的时候,应更注意展位距离的远近安排,人流量的高峰情况等因素。可以通过适量减少展位的数量、限制入场等措施,保证良好的场内流通条件。同时,会展周边公共交通的协调也是内地书展举办方需要注意的地方。内地书展业应学习台北和香港的经验,积极与公共交通部门协商,避免出现往年会场周边“打车难”“地铁挤”的现象。

不可否认,台北国际书展和香港书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优势、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读书习惯等因素。但是,正在发展中的内地书展业同样可以从台北国际书展和香港书展中得到一些启发,获得一些借鉴。其成熟的专业化机构组织运作、极为丰富的图书种类、文化氛围的构建以及人性的书展周边服务都为我们提供了可鉴之资。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相信内地书展业来日可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