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撒读书的种子

2013-12-29余佐赞

出版广角 2013年16期

上海书展坚持用十年的时间去播撒读书的种子,到如今得到读者的认可,不容易。

在众多的城市书展中,上海的“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尤其是最近几年,一场书展下来,总是能收获到很多掌声,除其零售额越来越大以外,还有它这种面向市民、播撒读书种子的做法,深得业界的青睐。如果图书展览只是在图书出版和图书经销商之间唱戏看戏,其他人门都进不去的话,那么只能把书展弄成圈子里的自娱自乐,而图书的最后归宿肯定是到读者手中,所以面向市民的上海书展播撒下了读书的种子,收获到的是潜在的图书消费者,出版社和图书经销商没有理由不喜欢。

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参加一次书展,对于出版社来说,最关心的是通过书展能获得什么呢?以前都说参加书展是“赔本赚吆喝”,其实不全是如此,我想,一般来说,参加上海书展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三个溢出效益。

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

老实说,去异地参加书展的出版社,要想在经济上有特别好的回报,估计很难,不少都是去做亏钱的买卖。现在很多出版社每每都要掂量着,决定到底是不是去参加某个城市书展。在上海书展中纯利润获3万~5万元的出版社就属于销售不错的出版社,但这一点利润和编辑的出差、特装等费用一比,最多是收支平衡。但在上海书展,出版社不仅仅是计算经济利益,更多的是计算社会效益。因为读者的深度介入,特别是一大批爱书人乐在其中,会将一个出版社好书的社会效果放大;而众多的活动,既增加了出版社的曝光率,也惠赠给读者一个“吃到了鸡蛋还看到了下蛋的鸡”的意外惊喜,比如说上海书展今年600多场的活动,平均每天有近100场活动,很多的作家亲临书展现场,为自己在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宣传鼓劲。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版社在上海书展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很多出版社通过图书,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出版社,强化了某个产品线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通过书展和读者接上了缘分。

展出的不仅仅是书,同时也展示了出版社的实力

就是这样一件不一定有多少经济效益的事情,可还是不少出版社都愿意做,为什么?出版社不愿意放弃在上海书展露脸的机会,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一次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出版社实力的呈现。有多少种新书提供,有多少场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出版社的实力。比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每年都以集团公司名义整体参展,旗下的出版社活动多,作者影响力大,如中华书局这次在上海书展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活动,其中梁晓声新书签售,阿城即将出版的《河图洛书》的讲座,还有《史记》修订暨征求意见本新闻发布会,这些活动的成功,展示了一个出版社的产品实力及作者队伍实力,这对于出版社进一步扩大优秀的作家队伍、出版更多更好的产品,都能产生不可替代的广告效益。同时,这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和发布会,让上海书展超出了一个城市书展的地位,变成业界重要新闻发布的喉舌,成为行业的一个风向标。

书展不仅是卖书,更是通过读书会、论坛等引导阅读

上海书展除了主展场——上海展览中心的新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会等,在展场以外还同步开展了许多精彩的活动,从而达到好戏连台的效果。比如在书展期间举办的“2013年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邀请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国内外著名的作家、学者和书评人,在上海图书馆、思南公馆、复旦大学等地举行“文学对话”“诵读会”“作品欣赏会”,这些活动聚集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甚至让普通读者都感受到了文学的不朽和永恒的魅力。而举办这些活动的出版社,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该社的真诚奉献和专业品位,如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出版社,在本次文学周中活动频频,这些有惠于读者的嘉言懿行,也必将得到读者真诚的回报。又如2013年8月18日在上海大学举办的“2013年上海书展古籍论坛”,汇集了全国的古联体出版社领导,还有政府高层,通过论坛评选出读者所需的古籍图书,业内专家和政府高层的参与,使得这样的评选推荐活动具备权威性,对读者的阅读也有引导作用。书展的这些活动都配合出版社的新书去和读者深度互动,通过读者体会、专家评点,对读者进行阅读引导,这样的举措赢得的又岂止是现场销售的那一点点码洋?

城市书展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城市都想打文化牌,书展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成为很多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性书展主要是北京图书订货会和每年一度的全国书博会,城市书展主要有台北书展、香港书展、上海书展和南国书香节等。每个城市的书展定位不同,各有特色,但在这些城市书展中,上海书展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因此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也越来越受到出版社的重视。

回顾十年办展历程,方知上海书展受人喜爱的缘由

探讨上海书展得到业界承认的原因,不得不回顾其十年的办展历程。记得在2004年,那时候的上海书展也是在上海展览馆,作为编辑的我在展场组织作者签售,但那时候展场内的人不是很多,当时的签售大都是草草结束的,因为人流量并不是很大, 一般是上午到了11点多钟人就稀疏了。霜雪之后,必有阳春,十年前每个场馆都显得空旷冷清,而现在各个出版社都嫌自己场地不够。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上海书展几乎每一个签售摊前都是人头攒动,美国作者卡明斯基的一本诗集在中央大厅签售的时候,竟然也有长长的待签读者队伍,让人根本看不懂其中奥妙。有人为此戏谑说:在上海书展大厅,不论是什么人写的书来签售,哪怕是一头驴写的书,估计都会有人排队待签。虽然比喻夸张诙谐,但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上海书展签售会上人山人海的盛况。

其实,这些个看不懂也不真是完全看不懂,至少有三点说明了今年的上海书展和十年前相比有很多的不一样:

第一是多年播撒读书的种子,今天收获到了这样的人流规模。不论是在场馆看到父母带孩子来购书,还是看到暑期的小朋友自己来购书,你都会感叹上海书展是做了一件利民的大好事,它让很多热爱读书的孩子这几天就像过节一样,尽情地沉醉在图书的海洋中,而这些孩子,就是读书的种子,只要读书的种子不断绝,书就能永远地做下去,文化的火种就会永不熄灭。一本书未必能立刻改变一个人,但一本书有可能循序渐进地改变一个人的兴趣,让他从电子产品中挣脱出来,回到纸本阅读,回到深度阅读,这个意义才是最大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今年上海书展的某个论坛上,高声疾呼让我们的孩子从电子产品中解放出来,甚至认为深度入迷电子产品是吸食了电子鸦片,甚至拿中外家长对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态度做对比,指出过分迷恋电子产品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学业进步等都有不良影响。到场的读者人数增加了,读者多了喜好就多了,所以即使是冷僻的诗集签售也不至于遇冷。

第二是上海书展的宣传力度确实很大,除了延安高架路上一路的彩旗宣传,本地的电视台、广播台都会即时播报书展新闻,读者每天都能多渠道地获得关于书展的活动信息。任何一座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就不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读书塑造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是上海人的一个共识,为了提高市民的素养,就要培养市民的阅读兴趣,所以全市上下都很重视书展。电视、广播滚动播出,微博、微信铺天盖地的书展信息,每年市领导都会以市民身份去逛书展、买书。书展7天,成为市民享受文化大餐的一周。

第三是书展组委会为读者考虑得更周到,展场也更加吸引读者。今年8月中旬是上海最热的一段时间,气温在不断攀升,但展场人数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因为展场从门口的喷雾消暑到馆内的免费Wi-Fi,处处都能体现组委会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上海书展组委会为了精心打造上海书展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最近几年每次书展结束后都要向读者和业界询问有什么不足,这种不断查找问题的“问题意识”,即每次书展结束都要查找出十个主要问题来整改,让上海书展的服务更加周到、考虑更加周全。

第四是搭建了编者、作者和读者三方互动的舞台。任何一个愿意参与上海书展的编辑,都会在这些天里非常忙碌,看看同行的新书,推荐自己编辑的书;作者也会在这些天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的写作历程,回答读者的提问,满足读者的签售愿望;读者当然是主角,更是徜徉其中,忙得不亦乐乎。读者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作者,对作者的崇拜是对智慧的崇拜,是积极向上的推崇,所以会得到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

第五是上海书展将书展的主题充分拓展,将书展活动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上海书展让所有关心书展的人都有机会参与活动,也让各个领域的读者都共浴一次书的洗礼。上海书展不仅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图书和搞各种签售活动,还将展出和销售联系在一起,将主展馆和其他各大书店联系起来,将书展和书展的各个活动联系起来,将卖书和培育读者读书联系起来,充分拓展书展的主题,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

尽管上海书展也有一些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比如:首先是为什么本地作者偏多?成本考虑为主。所以会有一个学者连跑七八场的赶场子事情。现在政府也在邀请那些大作家、大学者,但还没有充分发动出版社群策群力,而是政府按自身的标准去邀请,其实很多出版社有不少优秀的合作作者,因为考虑到各种成本未能成行。其次是本地宣传很好,但覆盖长三角做得不够。毕竟长三角已经同城化,如果宣传到位可以进一步扩大上海书展的影响。再次是进一步服务好读者。今年上海书展免费Wi-Fi很不错,让书展展场的动态及时通过微博直播出来,但服务质量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比如在市民停车、饮食方面,书展组委会还可以考虑得更全面一些。但瑕不掩瑜,上海书展是在中国商业最发达之一的城市举办,所以注定了起点很高,或者可以这样说,上海书展的成功,还和这个商业城市的本色很相近,商业城市讲究的本色就是方便读者、方便消费者,越来越尽心地服务好读者,按照商业城市对待消费者应有的态度去做,将“图书是商品,书展是服务”铭记于心,所以能赢得读者的喜欢;同时,上海这座城市的高追求也让上海书展越来越具有全国性标杆意义,邀请的是国际性和国内的顶级大家,注重的是全国性和新书首发,这座城市高起点和高追求,让上海书展终于赢得业界的重视。

十年磨一剑。上海书展坚持用十年的时间去播撒读书的种子,到如今得到读者的认可,不容易;上海书展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今天得到业界的认可,不容易;上海书展经过十年的努力,书展组委会还在不断地查找问题以期更好,不容易。城市书展万紫千红,而很多人却独爱你那一种,如此说来,上海书展十年来的付出,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