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书展:助燃阅读与城市文化

2013-12-29张宏

出版广角 2013年16期

一个全民阅读率依旧在下降的国度里,城市书展除当下的文化意义、政治意义以及商业意义外,它的最终归结是什么?城市书展的文化影响力对于城市的完整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难道是政绩,或者一次书展后实现的销售?显然远不止于此。

2013年8月20日晚上9点,当书香中国2013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上海展览中心这座前苏联风格建筑的正门口送走最后一位书展读者时,他们的心里一定是充满了满足平和之感。因为,在过去的十个年头里,上海书展已经成为每年盛夏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市民,也包括诸多作者、出版者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翘首以盼、积极参与的文化盛宴。无论是上海书展上600多个图书、文化推广活动,还是业已成为国际文学界很多作者心中的盛会国际文学周活动,无论是每年书展上全国和上海众多参展出版社精心推出的新书登场还是书展上各类图书大卖的销售利好,上海书展无疑已经成为上海公众对阅读的青睐最为直接的展示。著名出版人俞晓群曾经这样评价上海书展:“上海书展最没有官气、没有俗气,也没有狭隘的地方气息,是一个正大步向国际化迈进的越办越好的书展”,“它的魅力,它的个性,它的氛围,都让我痴迷”。 这其实并不只是一个出版人的心声,更是众多上海市民对上海书展的印象。当我们在上海展览中心内看到每天人头攒动,读者们排着长队等候作者签名,或者老人孩子手里拖着装满刚购买的各类图书鼓鼓囊囊的滑轮拖车或者背包时,我们知道,阅读,已经因为这场城市书展,而在熊熊燃烧。而在阅读燃烧的光芒下,我们同样也知道,出版与阅读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重要构件。

一、出版与阅读:城市文化的重要构件

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需要文化的血液流淌。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各类文化呈现形式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城市建筑的立体展示,阳春白雪和通俗大众的各类艺术表现,城市居民所能参与的各种日常文化活动,无不组成了体现和反映一座城市精神状态和文化生态的城市文化的重要构件。在一座城市的文化构件中,出版与阅读直接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整体文化修养以及对知识和文化的态度。

2013年4月18日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综合阅读率下降。其中,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才4.39本。 由于该调查数据来源基本是从对高校和城市居民的调查得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我国城市阅读的重要参考。而城市出版则由于其自身所拥有的出版机构和资源的关系存在不平衡,因此虽然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构件,不同的城市之间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异。

对于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大都市而言,其城市文化是不缺上述所提各类构件的。单就出版而言,上海是现代中国出版重镇,是现代中国出版业的发祥地,其出版传统和品质源远流长。同时,上海市民有着优良的阅读习惯和传承。《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显示,上海市民依然青睐纸质阅读,总体阅读时间有所增加。而其平均纸质阅读量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数。 换言之,在上海这座城市,出版和阅读的价值始终不衰,并业已成为城市文化的健康血脉之一。在这样的条件下,当然也在政府及出版机构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书展在过去十年里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和文化盛宴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城市书展视角

当下各地举办的书展,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专业书展,比如北京图书博览会和全国书市等,以版权贸易或者图书宣传推广为主要目的,也有的是以订货为主,但这个功能已经名存实亡。二是针对读者的书展,比如上海书展、香港书展、南国书香节等,其主要目标是推广阅读,传播书香,让市民最近距离接触作者,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出版物。无论是行业专业书展还是公众书展,我们认为两者其实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就是推进出版和阅读。而后者则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因为城市书展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读者公众。由此我们可以从出版和阅读两个视角来考察城市书展。

从2013年上海书展的整体来看,出版在城市书展上的表现以及书展对出版和阅读以及读者的黏合关系,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向观察。

其一,出版者为书展提供怎样的出版物。很显然,出版者所提供的出版物是从满足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以及引导读者的阅读两个角度出发的。在上海书展上,我们不难发现,有关公众人物的图书,不论是政治家还是电影明星或是传媒名嘴等,永远是写者和被写者众的磁铁,自然依旧是广大读者很感兴趣的对象。本次书展上,类似于《邓小平时代》《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莫言的作品、柴静的《看见》、华少的新书《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以及全新上市的《黄永玉全集》等均受到了上海读者的欢迎,其中不少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其二,出版者为书展和读者公众推出怎样的作者及其作品。上海书展有过对各家出版机构和作者们新书上海首发的邀请,但近年新人新作的推出已经没有前些年那么热烈和成功,而那些人气作家,特别是近年来一直拥有一大批粉丝和拥趸的新新作家(他们同时也是公众人物)则依旧保持着极大的读者缘。最具人气的大概依然还是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当等候签售的粉丝在展馆外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时,出版者和读者们大概没有不为这种盛况感叹的。

其三,出版者给书展读者提供的产品是否需要迎合读者的需求,不管是何种需求。我们其实很容易在书展上看到类似于《妮玛!这就是大学》《屌丝传》这样的图书堂而皇之地迎候着来看书买书的市民公众。关注现实是出版义不容辞的职责之一,但以怎样的作为和方式以及提供怎样的内容,这些选择和坚持可能更要紧,否则很有可能是满足一切,毁灭出版。

其四,城市书展是可以创造奇迹,创造经典的。创造出版的经典或者新经典,应该是出版者通过书展平台要构建的一个任务,也应该能够通过公众读者实现这个任务。2013上海书展上显然这个任务完成得不错,最好的例子,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这套曾经开启了多少代人对知识、科学、未知好奇之心的书在这次书展上推出的新版,无论从影响力还是销售都取得了极大成功。这是从经典走到新经典的一次成功。而其他诸如《世界是平的》《时间简史》“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以及类似于《盗墓笔记》等,现在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外在和内涵,依旧在创造着吸引读者的经典传奇。

其五,出版以及阅读应该贴近并提升城市书展读者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准。这个时代,人们缺乏健康,包括精神的和身体的。而要治疗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毛病,良方之一,便是阅读。所以那些修心养性、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方面的图书在书展上也能够获得市民的青睐。

其六,城市书展的真正主角是广大市民读者,而不是出版者。书展和出版者要给主角创造认识出版、认识内容并享受阅读的氛围。于是,上海书展期间,组织方会同相关出版单位和其他机构精心策划组织了600多场各类活动。这些包含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高端讲坛、作者见面会、图书签售、文化知识趣味活动、公益讲座、朗诵会等在内的一道道书展佳肴,让众多市民读者大快朵颐。正是通过这些活动,读者认识了作者,了解了图书,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获取了个人知识的增长,并进而对阅读对书展的文化特性有了更为感性和深刻的体验。城市书展由于有了出版阅读及其相关推介活动的举行而成为了嫁接读者与出版者和阅读内容的催化剂,其对提升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不言自明。

其七,城市书展可否因为出版和阅读的魅力而给市民公众留下期待和念想?我们可以在每年的上海书展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这些面孔中有每年以读者身份来参观购书的政府官员、一大批以阅读为乐的市民读者、从其他周边省市赶来的读者,乃至正在跟着书展成长在家长带领或者自己前来的小朋友和学生读者。当一个城市书展可以吸引数十万读者前来看书选书购书的时候,尽管从数量上讲这个群体还不能算很大,但至少说明,这个书展是有吸引力的,它是为读者服务的;这些读者完全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的阅读热情以及对书对出版的文化精神享受态度。他们中有很多人会在最后走出书展大门的时候做出一个决定,就是明年还要再来。这就已经可以说明这个城市书展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了。

自然,当一个城市书展将出版、阅读粘合在一起,展示给广大市民读者,并以此来推进城市文化氛围的时候,它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公众读者,他们对这个书展的态度又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没有为此专门进行随机采访或者做问卷调查,但是我们从读者对他们认为书展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和出版社的调查,以及最终的读者网上投票情况来看,市民读者对书展的参与度和期望值一点都不低,由读者参与评选出的“出版双十佳”便是一个8aufSQMazquzD0mRKfY3Qis7VDN4rXr78y5UOr+Fi9c=很有说服力的证明。2013上海书展“最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和“最有号召力的十家出版社”基本反映了读者对出版和阅读的取向及态度。其中主要反映出读者公众对类似于上海书展这样的城市书展的认识和期待可以从他们对书以及对出版者的熟悉和印象上。

书展读者对图书的期待。对应于前文出版和阅读为书展提供的图书产品和内容,读者评选的“最有影响力十本新书”中很多几乎跟出版机构和图书在书展上的表现相一致和匹配。比如高居榜首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在书展期间的抢手反映出读者对这本经典的怀旧和喜爱,家长为孩子教育学习选择优质品牌图书的心理以及读者对新经典作品的青睐。至于《邓小平时代》《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以及《繁花》等作品,则反映了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同。而2013上海书展与往年明显不同的地方,是广大读者对教辅图书开始“冷落”。很多家长读者为自己孩子选择的阅读内容已经从教辅图书转向让孩子扩大知识视野、扩大阅读面、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图书。而一大批来自高校、学术界以及业余专业领域爱好者则继续对学术图书和工具书有着新的期待。自然,读者中不乏对郭敬明、韩寒等新时代作者作品以及对动漫之类兴趣浓厚的人。但很显然,读者的品味已经逐步在改变,对城市书展所端上的大餐,不见得来什么吃什么。城市书展或许曾经提升过读者的阅读口味,现在,或许也轮到他们来提升参与城市书展出版机构和阅读内容品味的时候了。

书展读者对出版社的期待。城市书展的主要服务参与者是出版机构。它们的服务表现在它们给读者带来怎样的图书和其他阅读内容,或者以怎样的服务来吸引读者关注它们的出版物。读者公众对出版社的认知和感觉基本来源于他们对这些出版社图书的认识,当然不排除出版社原有品牌的影响。当他们在书展上选择文学作品时,他们自然会对人民文学等这样的大牌情有独钟,而选择学术名著或者古籍读本时,商务、中华这样的老牌和名牌是不会被他们错过的。因此他们的选择始终跟这些出版机构提供的出版物及其内容的品质相关联。可以这么说,如果一家出版社能够培育出几代忠诚的读者,那么这些忠诚的读者同样也在培育出版社的品质、出版社的出版物的品质,并会将这种品质传递到他们的下一代。读者对城市书展显然也会有同样的影响和作用。在城市书展上,读者们期待着通过出版者提供的服务,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与作者、与内容、与阅读相关的所有因素进行交流和沟通。

当出版者和阅读跟读者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城市书展的黏合和助推作用便得到了实现,城市文化因而被注入新的活力,出版和阅读的文化功能将因此而继续顺畅地传承。城市书展成为阅读和文化的助燃剂。

三、城市书展的未来

对于城市书展的未来,我们暂时无法做出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但却可以提出几个供人们,包括出版者、阅读者、作者、广大城市居民、乐见书展继续举办的政府人士和行业人士等,进行探讨和思考。

问题一,城市书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服务读者,促进阅读是毫无疑问的目标之一。那么对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呢?

问题二,一个正在飞速步入数字、网络时代的现实世界,读者的阅读习惯、出版者的出版形态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纸质图书和数字书正在博弈。当这个博弈的平衡被打破,城市书展会走向何方?会以怎样的新的形式出现?

问题三,一个全民阅读率依旧在下降的国度里,城市书展除了当下的文化意义、政治意义以及商业意义外,它的最终归结是什么?城市书展的文化影响力对于城市的完整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难道是政绩,或者一次书展后实现的销售?显然远不止于此。

以上海书展为典型的城市书展为数不少,但从未有其他书展让人留下对城市书展更多更深入的思索。如果阅读的普及以及城市居民的阅读习惯是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品位和整体素质重要指标之一的话,那么,我国的许多城市还处在一个有待大力提升的层面上。但城市书展是否能够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呢?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它只不过是众多推力之一。城市书展可以让阅读燃烧起来,但要让每一座城市的居民喜爱阅读,让一个民族成为一个喜爱阅读的民族,这是何等艰巨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