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书展十年掠影

2013-12-29

出版广角 2013年16期

2004年上海书展

关键词: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容

从“交易会”到“书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作为书展的主办方,不仅把原来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合办,还将零售之市与原本仅面向业内的沪版图书订货会汇合,打造全新品牌——上海书展。在书展上,各家出版社精心策划、设计170多项活动,有不少高水准的论坛和研讨会,包括“中国出版战略论坛”“纵论发行体制改革”“当今书业与发展——复旦大学知名教授与媒介对话”“国际视野东方神韵——生活时尚类期刊研讨会”等学术性活动,读者可以从专家的各抒己见中了解中国书业的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普及性活动,如上海大学出版社请艺术品收藏专家和拍卖师给收藏爱好者指点迷津,上海辞书、科技、上大、科教等多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地为推出新书邀请名医坐堂等,讲座、授课内容五花八门,可谓扫“盲”、科普之机。

2005年上海书展

关键词:市场化运作书展

市场化运作书展,令2005年的上海书展备受关注。以前,上海书展多由政府搭台唱戏,行为举足轻重。2004年上海书展,上海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委宣传部各为此补贴100万元,并在当地的《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为书展特设广告宣传版面。从2005年开始,政府为书展在报刊上安排的广告宣传已减少,四家行业协会分头承担部分场馆的承办工作。以后,上海书展可能完全推向市场,所有的承办工作将由上海当地的行业协会或各出版社来承担,政府补贴会逐年减少直至完全退出。

2006年上海书展

关键词:亮色 “上海籍”书系

上海题材的图书出了不少,但角度新颖、内容扎实的仍能吸引读者。此次书展上,一些出版社不约而同地主推“上海题材”的图书,突出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积极打造的“上海书系”,推出杨华生《上海老滑稽》、仲富兰《上海街头弄口》、程乃珊《上海罗曼史》、孔明珠《上海闺秀》和何菲《上海熟女》,连同近年来已出版的戴敦邦《老上海小百姓》、程乃珊《上海FASH-ION》、薛理勇《上海闲话碎语》、管继平《上海老辰光》、张新国《小八蜡子开会喽》等,为“上海籍”图书市场抹上一块亮色。除了主推图书,出版社也更注重展馆布置的海派风情。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社的展馆里,精心布置了一个当年的老式弄堂:青色砖墙下摆放着长条凳、小矮脚板凳;四周定做的老式书架上陈列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连环画”系列,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回到儿时读“小人书”的场景。

2007年上海书展

关键词:“动漫”首次登台

2007年,由新华传媒上海动漫城与SMG联合承办的动漫游戏馆,是本届书展的新增内容。在动漫图书网上阅读体验中心里,8000种动漫图书可供网上阅读;而在动画片制作体验中心,读者可以亲身体会漫画书是怎样变成动画片的。由上海文艺中心出版总社动漫发展中心出版的中国原创漫画大型画册《动漫经典》也同期展出,《动漫经典》不仅集合了各个漫画家的画集,还展现了漫画家创作画册的过程,使读者能边“看”边“学”,给广大动漫迷们带来福音,其可欣赏又可借鉴学习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2008年上海书展

关键词:上海首发、全国畅销

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上海书展,把书展视为上海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把其作为上海倡导推动全民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2008上海书展首次打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概念,利用上海书展的品牌优势和上海自身的市场优势,吸引全国新书到上海首发,并从上海推向全国市场。为了实现“上海首发,全国畅销”这一目标,书展准备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聚焦重点,比如40多场新书首发活动里,对于重点图书,主办方邀请专家筛选、专家撰写书评,对市场进行消费引导。此外,在上海新华传媒旗下的门店,这些首发的重点书籍还设立专柜销售。

2009年上海书展

关键词:设立主题日

2009上海书展首次设立主题日活动,包括2009年8月14日“世博读书日”、8月15日“经典诵读日”、8月16日“科普读书日”、8月17日“书香体验日”、8月18日“青少年读书日”,并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在世博读书日,书展安排了世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世博文化解读”讲座、签售。在经典诵读日,书展安排了“唐诗经典的现代解读”讲座暨签售、“季羡林与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等,在人文艺术馆安排了“经典诵读”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精彩纷呈,受到了市民的好评。

2010年上海书展

关键词:电子阅读器

伴随数字出版业的迅猛发展,本届书展上,电子阅读器成为热销的商品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读者会选择在线阅读以及手机阅读,传统出版业只能坐等“杯具”?对此,中西书局常务副总经理、副总编辑秦志华坚定地表示,纸质书籍不可能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会一朝一夕改变。目前电子阅读器的市场售价至少在千元以上,价格壁垒可能将一大批爱书人阻挡在门外。面临着不避免的挑战,秦志华表示,出版局方面可以考虑多为定向读者做一些定向的内容,让书籍多一些情调,同时可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优势,将网络化内容嫁接到自己的出版里。

2011上海书展

关键词:环保便民

上海书展一向坚持环保低碳办展的好作风,在升级为“国家级”之后,为了改善书展环境,书展的布展设施进一步升级大多重量级出版社摈弃已经使用多年的老旧木质书价,改用簇新的咖啡色铁质书架。便民服务从来都是一届书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届书展的便民服务也进一步升级。比如,在书展很多角落都设有图书查询系统,在序馆的旁边还设有图书快递服务点,书展还为读者准备了几万个拎书搭攀、几百辆手推车、数千件一次性雨披和若干沙发及坐垫,真正让读者在书展中体验到“拎书累了有搭攀,逛展累了有沙发”的温馨服务。

2012年上海书展

关键词:“纸质阅读”仍为首选

正当数字化销售成为西方出版集团越来越重要的板块时,中国的数字出版却仍在为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而踌躇,即便如此,中国电子图书市场依然不断膨胀。2012年8月15日至21日,近500家出版社带来15万种图书以及400余场阅读论坛、新书首发、文化讲座等各式活动,令书展所在的上海展览中心几近沸腾。传统出版好书迭出,但电子图书类型单一、错漏百出,纸书世界的精彩纷呈更令人感受到鲜明落差。一面是习惯免费数字阅读的读者,一面是期待从中盈利用于再生产的出版社,如此差异,使得节节攀升的数字阅读并不能转化为正版电子书的阅读需求,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自然也无太多动力。况且中国读者在电子阅读方面付费的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纸质阅读仍是大多数读者的首选。

2013年上海书展

关键词:文化论坛盛行

往届上海书展多以签售为主,今年更多的是文化论坛,初衷是为了提高市民的阅读水准,进而培育全社会的阅读习惯。上海书展力争不做简单的“总装车间”,而是要做正面引领人文价值传播的“风向标”。为期7天的2013上海书展,相继举行了“阅读未来:回声——2013文景艺文季”、《唐诗鉴赏辞典》出版30周年座谈会、中国学术走出去国际论坛等论坛,为市民奉献了一场文化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