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转型的华丽分割线
2013-12-29何凯陈丽琴高瞻
“上海书展不要做简单的‘总装车间’,而是要做正面引领人文价值传播的‘风向标’。”十年磨一剑的上海书展,用其独特的魅力向市民传递着阅读的正能量。
“这个夏天,上海这座城市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有文化感召力的城市。”莫言的这句评价,让40℃高温的上海,因为阅读而变得炙热。2013年上海书展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冲击着中国传统书展,同时还为书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不仅是一场书展的革命,更是阅读的盛宴。
十年蜕变,成功转型
书展,曾经是出版圈内最热衷讨论的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几大书展让市场知出版社所有,让出版社知市场所需。国内的书展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原有的订货模式已经逐渐演变为版权贸易、出版集团峰会、阅读交流等不同形式。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书展转型的问题逐渐成为出版人茶余饭后的话题。只有那些忠实的读者,才会记得2004年第一届上海书展的情景。在那个还不是网购的年代,市民凭书展门票购书可以打八折,市民为参加书展排起的长长队伍。21世纪初期才创办的上海书展,用十年的时间给出书展转型的新道路,那就是用阅读主导书展,让市民融入书展,让书展不再是出版圈的活动。十年来,上海书展从最早的图书订货会演变为一场文化盛宴,推出的图书从10万种增加到15万余种,举行的文化活动从100多项上升至600余项,从追求“节节攀高”的图书销量和读者人次到2013年开始不再公布这两大数据。十年之后,上海书展获得如此成功,这或许归功于两点。
第一,政府搭台,市民做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急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海书展从创办之始就尝试走与国内书展不同的会展模式。在这十年间,上海书展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品位,经过不断的积累和传承,策划推出了“书香·上海之夏”、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海国际文学周”论坛、世纪中国论坛、学术出版上海论坛等一系列高品质的文化活动。这些具有极高文化内涵的活动,直接面向市民,有效地刺激了读者的“文化兴奋点”,拉近了知识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促成了书展本身的跨越式“成长”,使其散发出逐年递增的热度。上海市政府在每一届书展中起到的是桥梁作用,参展的出版社不过是桥梁上的雕刻物,市民才是书展中的主角。书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拉近了读者与图书之间的距离,大大激发了读者的购买欲望,这与传统的国内书展有所区别,这就是上海书展最大的优势。
第二,营造氛围,阅读推广。在全民阅读推广之时,上海书展无疑走在前列。上海书展从原有的主打零售逐渐延伸到现今的阅读推广,打造属于上海的阅读氛围。2013年的上海书展,用“最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和“最具号召力的十家出版社”两项评选,为参加书展的市民提供阅读引导。这些评选均由专家、学者、媒体、读者评选而定,具有亲民的参考意义,如此举措不仅体现上海书展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更对阅读推广起着重要的意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这样看待上海书展阅读推广的问题,“作为东道主上海的世纪出版总要向读者推荐10本好书,每年实在是难以取舍,即便是改为推荐‘20种好书’,仍有遗珠之憾。我们珍惜书展这个一年一度的机会,要充分利用书展这个巨大的阅读体验场所,让更多的读者体验到阅读对自己个人修养提高的重要作用”。
四大亮点,点燃阅读
2013年的上海书展,用不同的方式点燃着城市的阅读气氛,让市民越来越喜欢这场阅读盛宴,其中四大亲民之举备受读者好评。
第一,思南公馆,文学天堂。2013年上海国家文学周期间,英国小说家乔·邓索恩因签证的问题没能在他的公开活动举行时赶到上海,于是他在自己的书房里录了一段有趣的视频送给上海的读者们。这让上海书展有了许多改进的活动想法。于是2013年,上海书展举办方将文学周设置在思南公馆,并且将文学周命名为“全球文学十二时区”,这场文学盛宴的宗旨就是以文学的名义失眠。“全球文学十二时区”活动特点在于:活动开始于每晚,次日上午9点结束。主办方请来诗人萧开愚、美国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爱尔兰作家科伦·麦凯恩,在现场与大众读者朗诵诗歌,分享创作感受,现场读者还可通过视频和身在英国的作家邓索恩等隔空交流。如果说“无用”令文学“伟大”,那么一个书展之所以“有用”而“伟大”,是因为它把文学、文化通过具象、生动、亲切的形式带到广大市民中间,它展示了我们同时代最深刻、最高端、最前沿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一座城市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和气质塑造,将在更长远的时间内,以更令人欣喜的方式逐渐显现出来。
第二,书店搬进书展。自2012年,上海书展吸引久久读书人、钟书书店、大众书局等书店参展之后,2013年呈现爆发之势,如季风书园、鹿鸣书店、杭州晓风书屋、小朱书店、渡口书店、蒲蒲兰绘本馆等纷纷参展。在网络书店抢占市场的年代,这些独立书店用自己的方式给读者贴心的服务,也向上海市民传递着总有一个阅读场所存在的声音。这些参展的书店都颇有特色:杭州晓风书店内的油纸伞、大众书局前的灰色石库门、钟书书店内的大幅书店原景图,让爱逛书店的读者感觉亲切,为日后他们在城市间寻觅这些书店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阅读活动覆盖整个上海。在2013年上海书展中,举办方首次创设“书香上海悦读季”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书展期间,共有超过50场各类全民阅读活动在上海的区县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处举办。这样的阅读活动对不能前往参加书展的市民有直接的影响,也许这些市民今年还不是忠实的观众,但明年、后年他们就会跟上步伐,融入这个阅读的氛围中。除此之外,2013年的上海书展弱化庆典和开幕式,自书展创立就对各地出版单位免场租费、摊位费和宣传费的“三免”待遇仍保持不变,这不仅提高了出版社举办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更体现上海正向一座文化名城积极迈进。
第四,贴心服务一样也不少。自上海书展开设夜场的市民贴心服务之后,每年的上海书展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为市民营造阅读氛围打下基础。在2013年的书展中,贴心的惠民工作备受好评: 为了抵御40℃的高温,举办方在上海展览中心的排队入场处设置大面积喷雾降温装置,以缓解持续的酷暑;书展首次引入10个手机充电站,分别布置在相关展馆显眼的角落,展馆还免费提供WiFi便利市民上网冲浪;官方网站提供出版物查询服务,读者可以便捷地查询参展出版物信息,现场免费提供《读者手册·指南》《读者手册·会刊》《读者手册参展者名录》等多本便民手册;举办方协调展馆周边写字楼,为读者提供600余个免费停车位,解决读者驱车前往书展停车难的问题。这一系列的便民服务体现着上海书展坚持“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办展理念。
正如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所说,“上海书展不要做简单的‘总装车间’,而是要做正面引领人文价值传播的‘风向标’。”十年磨一剑的上海书展,用其独特的魅力向市民传递着阅读的正能量。下一个十年的上海书展,会不会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阅读书展呢?我们有理由一起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