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出版业的喜与忧

2013-12-29庄智象

出版广角 2013年16期

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指引下,全国新闻出版业,尤其是581家图书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转企改制成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章立制和以市场为主体、为导向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单位。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激活了机制,调动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有效地促进了图书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科研、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出版形态纷呈斑斓,传播方式和渠道推陈出新,出版规模每年创新高,已成为世界出版大国。成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在图书出版业高速、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对一些潜在的危机,某些令人既喜又忧的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其一,出版物数量与质量的问题。数量连年创新高,2012年已达41.4万种,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占全世界200万种书超过20%。全球每五本书中就有一本是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毫无疑问,这个数量已遥遥领先美、英、俄等国的年出版品种(2011年美国出书18万种,英国11万种,俄罗斯8万种)。从数量上看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国,应该说有了很大的发展,成绩令人注目。但仔细观察,认真想想,好好分析,又无不令人担忧:这么多的品种,数量可观,质量如何呢?这么多品种又是由哪方面的图书构成的呢?重复出版的,跟风出版的,同质的品种又有多少呢?低俗的读物又占多少百分比?教辅是否占了半壁江山?出版社自主研发的占了多少份额?又有多少个品种是由工作室完成的?又有多少品种是买卖书号的产物呢?有科技含量、文化沉淀或价值的品种又有多少呢?如此等等,很值得好好思考和分析。

其二,出版物规模与效益的问题。出版物规模快速扩张,品种越来越多,煞是热闹繁荣,单本销售的册数持续下降,单本效益不断下滑、重印率每年走低,全国出版单位的每年重印率仅40%多一点,有相当数量的出版单位重印率不到40%,更有不少出版单位重印率不到20%,似乎陷入了“越穷越生”的模式:单本销售、单本效益越差,出书品种就越多。不少出版单位试图以更多的品种数来支撑其总销售码洋,结果陷入恶性循环,出书越多,效益越差;效益越差,越多出书,因为投入产出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应有的比例循环,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续。

其三,库存与销售的问题。全国图书零售2012年实现销量约600多亿元,而该年全国出版社的库存近千亿元,还没有加上出版社主发的或零销商要货的或在货架上的数量,若两种相加恐怕不会少于1.2亿元。如此库存大于销售的两倍的比例,若对这一问题不引起充分重视,不注意每年对库存进行必要的消化或处理,尤其现阶段出版社转企改制后仍享受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日后再处理,恐不是这么容易,也恐很难承受。而目前这一状况仅是近五年左右积累的库存。因为此前,转企改制时,各图书出版单位都进行了清产核资,已消化或剥离处理了全部或相当部分的库存和不良资产,帮助各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轻装上阵,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而目前产生的每销售1元钱的码洋,库存产生2元钱的现象,原因很复杂,有产品的质量和特色问题,有需求不旺问题,有销售渠道不畅问题和销售能力有限等诸多问题。但无论怎样,问题应引起充分注意并采取措施化解或寻找出路。不然若进行清产核资,恐是全行业亏损,这一包袱会越背越重,行业恐难于行之久远,更不可能健康快速发展。

其四,内容和形式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参加国际书展等活动,我国的图书出版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缩小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出版差距,为中国图书走向世界,更好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服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现象,图书包装、材料使用日趋豪华,而对内容的关注、精心策划、研制所花的力气相对不够。有的图书看上去很养眼,包装豪华,但内容浅薄,或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文化、学术或信息的沉淀和传递。无论如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首先应该有丰富的、读者所需的内容,再配之以合适的形态、形式、装帧或是包装,使产品达到内容和形式较完美的统一,而切勿本末倒置。

简而言之,我国图书出版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成绩斐然,但对所存的问题、困惑、矛盾应予以充分的注意,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化解或寻找答案和出路。